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積石中學 趙正林
【專題概述】
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政治制度,可以分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選官用官政治制度。中國古代歷史政治發(fā)展變化的三大主線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人才選拔逐步公正規(guī)范化。
1.中央集權脈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縣制)——西漢(“推恩令”、刺史制)——唐(節(jié)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明廢中書省、設“三司”、廠衛(wèi)制)。
2.君主專制脈絡: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漢(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書省制)——明(廢丞相制度,設內(nèi)閣)——清(設南書房、軍機處)。
3.選官用官制度脈絡:西周(世卿世祿制)——秦(軍功爵制)——漢(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舉制)——唐至清(科舉制。唐武則天首創(chuàng)武舉、殿試;明朝開始限定考試內(nèi)容為“四書五經(jīng)”,采取“八股取士”)。
【重要概念】
學習中國古代歷史,必須要知道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概念。
1.君主專制:古代中國的政體,指一個人或者少數(shù)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體現(xiàn)在地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2.中央集權:中國古代的主權結構形式。它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權的發(fā)展】
(一)西周——分封制
項目內(nèi)容項目內(nèi)容目的穩(wěn)定政治形勢,鞏固疆土標準血緣與功勞對象宗親和功臣內(nèi)容土地和人口權力管理土地人口,建立諸侯國,再次分封義務隨從作戰(zhàn),拱衛(wèi)王室,繳納貢賦,朝覲述職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評價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wěn)定了政局,擴大了統(tǒng)治范圍,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最終導致分封制的崩潰。
(二)秦國
實施商鞅變法;確立郡縣制,郡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例.(2021·廣西百色)西周建立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由此可知,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
( )
A.加強了西周統(tǒng)治 B.實現(xiàn)了中央集權
C.避免了割據(jù)分裂 D.加強了思想控制
解析:據(jù)題干材料“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起到了拱衛(wèi)王室、治理天下的作用,說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西周的統(tǒng)治,A項符合題意。分封制是西周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它加強了西周的統(tǒng)治,但并未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排除B項;分封制不能避免割據(jù)分裂,相反為割據(jù)分裂埋下了隱患,排除C項;分封制不能起到加強思想控制的作用,排除D項。故本題選A。
1.原因:秦統(tǒng)一六國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tài)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fā)展。
2.目的:加強對全國的統(tǒng)治。
3.結果:形成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
由上圖可知:秦朝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中央層次的皇帝制度、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縣制。
(1)皇帝制度: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稱為皇帝?;实蹞碛兄粮邿o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掌控最高的決斷權。
(2)中央政府:設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為主要輔佐大臣。“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體事務的諸卿。
(3)地方: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廣郡縣制。全國最初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縣兩級行政機構的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h以下設鄉(xiāng)、里和亭,分別負責管理民眾和治安。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たh制的實行,開創(chuàng)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特別提醒:郡縣制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不是秦朝??たh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縣的長官由皇帝任免,各級官吏不再擁有封地。從此,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
4.思想上:“焚書坑儒”。
5.影響: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例.(2021·云南昆明)秦統(tǒng)一后,為加強對全國的統(tǒng)治,創(chuàng)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
(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解析: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秦統(tǒng)一后,創(chuàng)立了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中央任免,故B項符合題意。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A項不符合題意;刺史制度是西漢時期的地方監(jiān)察制度,C項不符合題意;行省制度開始于元朝,D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B。
1.背景:西漢初,諸侯王與地方上的豪強地主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1)諸侯王:勢力強大,有的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甚至舉兵叛亂。
(2)豪強地主:兼并土地,聚斂財富,橫行鄉(xiāng)里,與官府分庭抗禮。
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1)頒布“推恩令”: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詔規(guī)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
(2)削奪爵位:找各種借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zhèn)壓諸侯王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
(3)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監(jiān)視州部內(nèi)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yōu)榉亲鞔酢?/p>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tǒng)思想。
※特別提醒:“推恩令”和削藩的關系。
“推恩令”是削藩的一種演化措施,兩者的根本目的都是減弱藩王實力,消除對中央的威脅。削藩是封建制度下君主為了收回諸侯或地方割據(jù)勢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權力而實行的政策?!巴贫髁睢泵x上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例.(2021·江蘇宿遷)今天陜西西安和平門附近有個地方叫下馬陵,傳說就是因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漢武帝經(jīng)過此地,為了表示對董仲舒的尊敬,特別下馬步行,于是民間稱這里為下馬陵。漢武帝對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為他主張
( )
A.“推恩令” B.廢除丞相制度
C.抑制豪強勢力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對董仲舒很尊敬,主要因為董仲舒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通過思想上的統(tǒng)一鞏固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D項符合題意?!巴贫髁睢笔侵鞲纲忍岢龅模蟊粷h武帝采納,A項不符合題意;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而不是漢朝,B項不符合題意;抑制豪強勢力是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C項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
例.(2021·北京)以下是中國古代一位歷史人物年譜(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經(jīng)博士派衛(wèi)青等北擊匈奴頒布“推恩令”下令鑄造五銖錢崩,葬于茂陵
A.該年譜用年號紀年 B.秦始皇開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
C.該帝王在位35年 D.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
解析:由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年譜不是用年號紀年的,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的事跡,漢武帝采取多種措施使大一統(tǒng)國家得到鞏固,B項不符合題意,D項符合題意。漢武帝在位54年,C項錯誤。故本題選D。
(一)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科舉制
1.科舉制的發(fā)展歷程。
(1)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2)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3)唐太宗增加了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4)武則天時創(chuàng)設了殿試和武舉。
(5)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2.意義: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婆e制使一批出身于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科舉制成為歷代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xù)了1300年。
(二)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1.形成:隋文帝時,中央正式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2.職能:隋唐時期,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一)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1.背景:
(1)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2)宋初統(tǒng)治者吸取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jù)、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2.措施:
(1)軍事方面:皇帝控制兵權。(杯酒釋兵權;更戍法;兵將分離)
(2)政治方面: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設副宰相,設多重機構)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權力。(文臣任知州;頻繁調動州縣長官;設置通判)
(3)經(jīng)濟方面:取消節(jié)度使收稅的權力;在地方設置轉運使。
3.重文輕武的政策:
(1)文臣統(tǒng)兵格局的形成。
①目的: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
②措施: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③特點: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武將受到牽制,統(tǒng)軍的指揮權被嚴重束縛。
(2)科舉制的改革和發(fā)展。
①概況:宋初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進士不僅授官從優(yōu),而且升遷迅速。
②影響:a.在全國范圍內(nèi)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b.促進了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c.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3)重文輕武政策的積極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安定。
(4)重文輕武政策的弊端:a.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b.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導致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二)元朝——行省制
1.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事務。
2.在地方設立行??;在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
(一)明太祖強化皇權
1.背景: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所致。
2.目的:鞏固統(tǒng)治,強化皇權。
3.措施:朱元璋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
(1)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jiān)控地方,鞏固皇室。
(2)在中央:①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②設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tǒng)歸兵部,皇帝直接掌握軍事大權。
(3)特務機構:為監(jiān)視官民,朱元璋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wèi),掌管侍衛(wèi)、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zhèn)壓官民。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
(二)明朝科舉考試的變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表現(xiàn):
(1)考試要求: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jīng)”;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fā)揮。
(2)答卷文體:八股文。八股文內(nèi)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
3.結果: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jīng)”,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三)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1.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①清朝初期:還保留著專門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限制。
②康熙時期:為了抑制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
(2)設立:
時間雍正時期。構成朝廷臨時設立軍機房,處理西北軍務,不久改名軍機處,成為常設機構。成員皇帝選派的親信大臣。特點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職責軍機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jīng)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zhí)行。
(3)影響:①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期被撤銷。②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2.文化方面: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實施文化專制政策。
例.(2021·湖北孝感)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縱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明朝則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職權,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上述變化的實質是
( )
A.集思廣益,減少失誤 B.分工協(xié)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約,杜絕貪腐 D.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解析:由“漢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縱于幾個部門”“明朝則廢除了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可知,從漢代到明朝,丞相的權力逐漸被削弱,及至最后丞相制度被廢除,皇權由此得以逐步加強,D項符合題意;材料中未體現(xiàn)“集思廣益,減少失誤”,A項不符合題意;“分工協(xié)作,提高效率”,指的是三省六部制的實施,B項不符合題意;“相互制約,杜絕貪腐”說法錯誤,可排除C項。故本題選D。
【提升訓練】
1.《呂氏春秋·觀世》謂:“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薄盾髯印と逍А氛f:“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是
(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禪讓制 D.行省制
2.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時,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從商王朝接受過來的先進的器物、官僚體制、典章制度、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結構,帶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這主要強調分封制
( )
A.穩(wěn)定了政局,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
B.擴大了周的統(tǒng)治范圍,推動了中原文明的擴展
C.促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擴大了西周的疆域
D.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秩序,鞏固了統(tǒng)治
3.《史記·李斯列傳》載:“使秦無尺土之封,不立子弟為王、功臣為諸侯者,使后無戰(zhàn)攻之患?!边@評價的是
(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皇帝制 D.世襲制
4.秦朝為維護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在君權之下形成了“輔助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模式的權力結構。其中起“監(jiān)督”作用的官職是
( )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
5.適合作為下列一組材料主題的是
( )
材料出處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資治通鑒》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漢書·百官公卿表》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史記·秦始皇本紀》
A.秦滅六國,結束戰(zhàn)亂 B.秦朝法律嚴苛,賦稅沉重
C.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 D.秦朝疆域遼闊,人口眾多
6.以下是某位同學整理的部分歷史學習筆記。這些措施
( )
人物措施秦始皇推行皇帝制、郡縣制;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漢武帝實施“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北擊匈奴
A.推動了大一統(tǒng)格局的形成和鞏固
B.有利于全行業(yè)公私合營高潮的出現(xiàn)
C.不利于儒家思想正統(tǒng)地位的確立
D.徹底消除了少數(shù)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7.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強而合從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鹽鐵專賣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設置西域都護
8.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下表空白處應正確填寫的內(nèi)容是
( )
皇帝措施隋文帝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進士科的創(chuàng)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創(chuàng)立殿試制度
A.漢武帝 B.唐玄宗 C.隋煬帝 D.明太祖
9.古詩云:“喜中青錢選,才高壓俊英。”(注:“青錢選”比喻科舉考試時文章寫得好,每次都被選中)這說明科舉制在選官上注重
( )
A.血緣 B.品德 C.門第 D.才學
10.作為宋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樞密院,長期由文官掌握,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文臣主樞密”。宋代實施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升官員素質 B.發(fā)展文教事業(yè)
C.緩和階級矛盾 D.穩(wěn)固國家政權
11.明朝嚴格規(guī)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jīng)”;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fā)揮。這表明明朝
( )
A.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 B.重文輕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興文字獄
12.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 )
A.擴大疆域 B.整頓吏治
C.創(chuàng)新行政體制 D.加強中央集權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秦王(始皇)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以仁義治天下的政策,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治民,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根本。
——譯編自賈誼《過秦論》(賈誼,漢初儒生,官至太中大夫)
材料二: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最大的公;雖然他的動機是為私的,是皇帝想要鞏固個人的權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廢除分封,以天下為公,卻是從秦朝就開始了……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勢發(fā)展的結果。
——譯編自柳宗元《封建論》(柳宗元,生活于唐中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時代)
(1)根據(jù)材料,概括賈誼和柳宗元評價秦始皇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不同的主要因素。
(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用一分為二的方法評價秦始皇。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商代,國家的外部形式表現(xiàn)為方國聯(lián)盟,是一個松散的聯(lián)盟。西周,新封的諸侯多是王室至親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tǒng)治權,并通過宗法禮制,確定天子與諸侯的君臣關系,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摘編自《中國歷史》
(1)“商”的建立者是誰?據(jù)材料一,商、西周時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分別是什么?
材料二:東周是中國古代國家形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秦朝開創(chuàng)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
——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2)據(jù)材料二,列舉“國家形態(tài)”轉折的表現(xiàn),并結合商鞅變法的一項措施予以說明。
(3)對比材料一、二,歸納秦漢時期國家治理的新發(fā)展。
(4)綜上所述,概括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
參考答案:
1.A 2.B 3.B 4.D 5.C 6.A 7.A 8.C 9.D 10.D 11.C 12.D
13.(1)賈誼否定了秦始皇,柳宗元肯定了秦始皇。(或:賈誼從儒學的角度進行評價,柳宗元從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評價)因素:社會環(huán)境(生活時代)、立場、學識等。
(2)評價: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創(chuàng)立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建立全國道路網(wǎng)、開鑿靈渠,加強了各地的聯(lián)系;修筑長城,有利于防止匈奴南下,穩(wěn)定邊疆秩序。這些都是積極的。但是,秦始皇的統(tǒng)治也很殘暴,殘酷的剝削和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特別是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秦始皇一生功過分明,但總的來說功大于過。
14.(1)湯。
商朝:方國松散聯(lián)盟;西周:通過分封制和宗法禮制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表現(xiàn):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說明:商鞅變法確立郡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3)秦朝開創(chuàng)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
(4)確立并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了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統(tǒng)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