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曉
摘要:概括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概念及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維形式,是學生理解數學本質的基本活動。本文以初中數學《變量與函數》的教學為例,引導學生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函數模型,并歸納概括出函數概念,通過具體行為表征實現對函數概念的理解與應用。課堂的教學設計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問題驅動、抽取篩選、屬性歸類、明確常量和變量;引導學生關注“變化過程中數量的變化”,探究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讓學生主動形成、自主概括歸納概念的本質,指導學生從解析式、表格、圖象、初步映射等多樣形式全方位理解,體會知識承載的數學思想,進而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數學概括理解能力 函數的概念 建構學習 有意義學習
數學概括理解能力[1]是體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概括理解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概念及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維形式,行為表現特征有自主性、漸進性、外顯性、互動性和嚴謹性。概念的教學涉及“概念的名稱、定義、相關和無關特征、正例和反例”四方面,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學生自主逐步形成函數的概念,有針對性的選擇例題和練習題,有助于推動學生再去概括和辨別,實現學生對概念學習記憶、理解、運用的結果,達到理解的六側面-能解釋,能闡明,能應用,能洞察,能深入,能自知。
數學課堂的靈魂是什么?是思想,也就是數學教學過程應該是傳授思想的過程.思想是通過什么來展現的?是問題[2],換句話說,數學課堂應該是圍繞問題展開,將驅動教學的問題通過適當的情景展示出來,形成問題情境。本節(jié)課情境有:
(1)汽車以60km/h的速度勻速行駛,時間為t h,路程為s km。
(2)電影票價40元/張.設某場電影售出的票數是x張,票房收入為y元。
(3)實物演示彈簧秤,測得彈簧的長度y(cm)與所掛物體的質量x(kg)之間有下列關系:
驅動問題:①每個變化過程中有幾個量,是否需要分類?有幾個變量?②在變化過程中,兩個變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③聚焦到對應關系,是怎么對應的呢?
問題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中區(qū)分出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特征和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特征,并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特征而抽取出共同的本質屬性.數學的抽象完全舍棄了事物的質的內容,而僅僅保留了它們的量的屬性[3].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有很多,學生容易答出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聯動關系,可以稍微引導這個變化中有沒有規(guī)律性的變化,即函數的性質。但本節(jié)課先聚焦到“函數的本質是兩個變量和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從解析式[4]、表格、初步映射和函數示意圖等多個角度分析對應關系,會讓學生漸進性形成函數概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后緊跟練習,如下:
練習1:體檢時的心電圖,圖上點的橫坐標x表示時間,縱坐標y表示心臟部位的生物電流, x,y是兩個變量, y是x的函數嗎? 能不能找到操作性的工具,快而準的辨別圖象是否表示單值對應關系?
練習2:一只螞蟻在豎直墻面上的爬行圖如下, 螞蟻離地高度h是離起點的水平距離 l的函數嗎?為什么?
練習3:下列關于變量x,y的關系,其中y不是x函數的是
總結:“一對一或多對一”的單值對應都是函數關系,“一對多”不是函數;可通過“畫豎線數交點個數”辨別圖象是否表示函數關系,提升解題能力。
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遵循以結果為導向,以學生的理解到位為主,明確學生通過設計的內容,會獲得怎樣的理解和應用能力?用怎樣的學習支架能引導學生理解重要觀點?希望學生如何應用這些觀點明確實施的意義?
建構主義和有意義學習理論。學生對現實原型進行數學弱抽象,如案例中最初的3個情境以及心電圖、溫度變化、映射、關系式等若干不同例子,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感知、分析、比較、抽象,聚焦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的依賴關系,加以歸納概括,得出本質屬性,從而形成函數概念,是有意義的構造性活動實踐,是借助歸納概括進行的邏輯建構。本節(jié)課“函數”這個具體概念的學習適合采用概念形成方式,是上位學習,教學時注重組織學生進行以科學探究為主的一系列師生互動活動,進而應用認知發(fā)展教學方式使學生認知系統(tǒng)完成建構.而本章后續(xù)“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等定義性概念的學習方式更適合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是從上位到下位的學習,教學時注重講授法的運用。
多元課堂互動。本節(jié)課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采取了多元的課堂互動?;踊顒佣鄻踊?,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度.如站起來回答問題,讓學生上講臺講述觀點.尤其是本節(jié)課選擇題通過亮手指表達觀點,亮手指反饋適合選擇題和部分填空題,選擇題的ABCD選項對應手指1234,一是提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肯定做得快的同學,又讓答對的薄弱生站起來表達,增強數學學習自信心;二是課堂針對性輔導,抓住契機轉變錯誤觀念,解釋并及時學生的錯誤觀念、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構建新觀念,讓整個課堂有效和高效,使學生的思維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