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若雯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語言積累的薄弱成了他們語文能力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有不少學生說話吞吞吐吐,畏首畏尾;句子寫不通或干癟貧乏;作文語無倫次,辭不達意……這是因為學生肚子里沒有“墨水”,平時沒有積累。郭沫若同志曾指出:“大凡一個作家或詩人總有對言語的敏感。這種敏感的養(yǎng)成,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要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加強對閱讀教學中語言的積累指導(dǎo)十分重要。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lǐng)的。”董占慶在《中國校園文學:教育教學研究》這樣說:關(guān)于語言積累,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內(nèi)涵豐富的論斷,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說的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量,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倚馬可待”??梢?,語言是構(gòu)筑語文素養(yǎng)的“秦磚漢瓦”。
當今孩子們的語言貧乏得可憐。寫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長、辭不達意,要么干巴無味,滿紙白話。雷同的遣詞造句、情節(jié)與首尾更是比比皆是,甚至連日記這樣最富個性的體裁也寫得如同類似的報告。學習語言,重在直接吸收和積累語言,進行廣泛的課內(nèi)外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寫作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chǔ)。閱讀教學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相比,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以讀為主”。即是在讀的過程中運用語言、發(fā)展語言、積累語言,“悟”可以說建立在“讀”的基礎(chǔ)上。學生通過感悟使得教材上的信息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素質(zhì),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語感,積累了語言材料。比如每學期在假期里我們都會給孩子們提供閱讀書目參考,在平常教學時有必讀課外書目,同時還列舉了古詩詞背誦參考目錄等,這些新舉措充分體現(xiàn)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要想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受到感染、熏陶并獲得豐富的積累,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還必須擴大孩子們的閱讀量,以便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加以運用。從課內(nèi)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的探索杜絕孤立背誦所謂的“好詞、好句、好段”,提出在對文本整體感悟的基礎(chǔ)上進行積累。這樣的積累是經(jīng)過心智、感官加工的語音、語義、圖像、情景、事件的綜合體,是具有豐富人文內(nèi)涵與個體心理體驗語言材料和多層面的語感經(jīng)驗,自然既牢固又利于實現(xiàn)運用的遷移,引導(dǎo)學生自主積累語言的方法,根據(jù)不同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訓練,多種方法的實踐中來引導(dǎo)學生積極、有興趣的積累語言,有所收獲。積累語言,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yǎng),一旦被激活就會產(chǎn)生綜合效應(yīng),極有利于學生接受表達的整體提高,抓住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也就找到了一個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突破。
為了解決“如何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讓學生愛讀書,從書中積累語言
比如:一是在課堂上教師在教學課文時可以精心選擇一些有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可以讓學生猜猜里面寫了什么,學生被吸引了,就會熱情地去閱讀。二是在每堂課開課前五分鐘,讓學生講一講自己所看到的或者聽到的有趣的故事,我們觀察到,每一位孩子在演講前都會積極的準備,而在演講時在看到其他孩子專心的樣子時則會成就感極高。像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力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三是每月我們會開展讀故事的活動,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到講臺上為大家讀故事,最后根據(jù)孩子們的投票選出本月的“閱讀之星”,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們認真聽故事,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故事書自己便在課后去閱讀。四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dǎo)孩子學會做讀書筆記,積累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以便于在自己的頭腦中積累語言素材,在自己的寫作中能靈活運用。
二、學生對讀書產(chǎn)生了興趣,那是可喜的,但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的興趣就像幼苗一樣是需要呵護的,那么教師就應(yīng)該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是在閱讀時,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做讀書筆記,讓學生養(yǎng)成邊讀邊查,邊讀邊想,邊讀邊劃,邊走邊讀的好習慣。二是而在整本書的閱讀時,則可以采取教給學生精讀、略讀、瀏覽、速讀的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dǎo),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對于名篇和其他文質(zhì)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需要精心細讀,體會作者立意、構(gòu)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把書中的知識變?yōu)樽约旱臓I養(yǎng)。略讀是課外閱讀的基本方法。速讀也是能表明課外閱讀特點的閱讀方式。一個學生在同樣的時限內(nèi),能夠用高于他人的速度閱讀同樣的內(nèi)容,那么他一生的閱讀量就會大得多。因此,作為教師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在課外閱讀中加強訓練速讀,使閱讀方式趨向科學化。
三、學生有了閱讀的興趣,形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后,則需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積累”
一是在教室中設(shè)置圖書角,開展好書分享活動。每位孩子從家中帶上自己喜歡的圖書放在班級的圖書角,孩子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隨時遨游在圖書的海洋。二是增加家校合作,鼓勵家長帶領(lǐng)孩子一起去圖書館閱讀,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四、學生在愛讀課外書并且掌握了讀課外書的方法的前提條件下,學生自己的積極性也隨之增加了
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加以引導(dǎo)便會事半功倍。一是鼓勵學生自己組織閱讀交流分享會,學生在交流時重點闡述自己想給同學們推薦的好書,說明推薦的理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組織語言材料,從而在無形中達到了積累語言材料的目的。二是在班級中設(shè)置“習作小能手”、“習作小學士”、“習作小碩士”、“習作小博士”等稱號,每次學生在閱讀之后都讓學生談?wù)勛约旱母惺?,然后用筆記錄下來,針對學生的所感所悟從而達到語言素材積累的目的。
從課內(nèi)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的策略探索中也促進了我們老師的成長,深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師是有效性閱讀教學的實踐者與探索者,我們和學生一起體會文字的奧妙,豐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蘊,錘煉了自身的教學語言,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