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
有沒有試過在畫展上看到一些難以辨認畫種的作品?看似水墨又像油畫作品,明明是丙烯顏料,又灑在宣紙或亞麻布上。其實,當代各種繪畫彼此之間的界限已經(jīng)不再涇渭分明,東西方藝術的融合就像全球化那樣,是不可避免的。
王永成,一個熱衷于探索的80后藝術家,直言自己的作品沒有邊界、沒有敘事,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情緒,要把文人畫變成抽象的詩,讓全世界都能看懂。
材料是沒有邊界的
王永成認為,繪畫語言也就是畫者想要表達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材料是用來表達的手段,可以不斷進行探索,甚至沒有邊界可言。本科階段學的是中國畫,接受了系統(tǒng)的訓練,到了研究生階段,他毅然選擇了國畫的綜合材料方向,除了沒有使用油畫顏料,丙烯、水彩、水粉等水溶性顏料他一直在探索,并嘗試與不同材質(zhì)結合,碰撞出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
顯然,綜合了多種材料的作品,已經(jīng)無法歸屬于哪一種具體的藝術門類,站在他的畫前,不必再糾結、掂量這是當代水墨還是當代油畫,因為這些已不再重要。
王永成坦言:“很多人總想用一個概念或者某一個畫種來界定藝術家的作品,這其實是信息缺失帶來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他們喪失了對繪畫進行觀看的本能,總是依賴于文字的介紹或他人的口述,而忽略了自己通過觀看獲得的內(nèi)心感受。”
所以,當面對王永成這樣以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的作品,能從中有所感受、有所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越是民族的,越要“普世化”
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王永成一直在反思這句話,他覺得越是民族的,也越要進行“普世化”的詮釋,才能真正成為大眾樂于接受的世界藝術。
王永成說自己一直深受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滋養(yǎng),他的創(chuàng)作更像中國畫的大寫意,借助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他長期研習中國畫與傳統(tǒng)文化,尤其蘇軾、元四家、趙孟頫、徐渭這些大家的文人畫對他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內(nèi)心更愿意把自己當成一位文人畫家,一些作品里常會看到枯藤、老樹、山石這些物象,狂放的筆觸也帶著書法的痕跡,這些都是留在潛意識里的圖像在發(fā)生作用。
除了文人畫,王永成也受到西方的表現(xiàn)主義、抽象主義等藝術形式的影響,他說這是身為中國藝術家無法回避的。早在近代,如徐悲鴻對西方古典主義的借鑒;林風眠受野獸派的影響;當代新工筆對超寫實主義的回應等,正是一代代中國藝術家對西方藝術的借鑒在不斷推動中國畫的發(fā)展。
而王永成一邊研究宋畫,一邊以國際視野借鑒當代藝術,他欣賞的西方大師很多,如安妮斯·卡普爾、基弗、杜馬斯等,他們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王永成的創(chuàng)作。
“我覺得自己作品最理想的狀態(tài)應該是這樣的:人們首先能看出來這是具有中國特色、來自東方的作品,但同時又具有‘普世性與當代語言,無論哪個民族、國家的人都能看得懂?!?/p>
對于東與西、古與今的藝術融合,王永成也有著深刻的認知:“我們研究傳統(tǒng),求的是深度;向西方學習,是在廣度上進行探索,而深度與廣度的疊加,才是當下構建出來的新的藝術高度。我們不能再尾隨西方,靠拿來主義構建我們的高度,而是要從我們的文化基因里構建出我們當今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新?!?/p>
畫畫不是講故事,而是活在自己世界里
王永成主張自己的創(chuàng)作“一直在消除敘事性,進而呈現(xiàn)自己的情感、情緒”。簡單來說,就是不描繪宏大的題材或具象的內(nèi)容,在他看來,抽象的畫面更具有“開放性”,觀看者能看到什么,全憑自己想象。
雖然外表是一名山東大漢,但王永成的內(nèi)心是細膩而敏感的,他要把內(nèi)在的情緒、情感通過繪畫的方式宣泄出來,作畫的過程讓他保持著難以言說的興奮感。比如,最近一段時期他感受到自己對童年的深深懷戀,“我對童年的回憶和念念不忘的恐怕永遠都是那一片布滿了灰白色石頭的小山坡,稀疏的山楂林,長長的石頭堰,破舊的大水渠,倒塌的寺廟,枯死的老樹等等這一切,都充滿了孩提時各種天馬行空的幻想”。
創(chuàng)作時,王永成完全陶醉在自己營造的世界里,也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他描繪的世界,既像詩也像夢,自己就是萬事萬物的主宰。
探索,是過程也是常態(tài)
不斷嘗試與探索,是王永成一直在做的。他清楚記得自己在四川美院本科階段的時候曾癡迷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擁有非常扎實的傳統(tǒng)繪畫功底。但有一位老師也曾對他說:“你還年輕,可以多一些新的嘗試?!闭沁@句話,讓王永成坐在川美的校園里,思考了整個通宵,最終,在研究生階段放棄了工筆方向,轉(zhuǎn)向了綜合材料,也由此開啟了自己漫長的探索。
很多人會困惑于他作品樣貌的多變,至今沒有十分固定的風格和圖式。但他說這只是自己探索的過程。“很多國際大師在尚未找到自己方向前,也做過各種各樣的探索。所以,過去多年時間里,我的作品也一直是多變的,也讓不少人糾結于此,其實我想說,這種‘多變只是我一個探索的階段。”
如今,王永成在湖南岳陽工作、生活,小城市安逸、慢節(jié)奏的環(huán)境讓他在這里能安心創(chuàng)作,只有參加展覽、交流才會到大城市去,未來也沒有到大城市生活的打算。他坦言小城市能讓他遠離一些浮躁的氛圍,更能專注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
他說:“當有些人因為原地踏步而感到焦慮的時候,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在享受這幾年勇于嘗試帶來的福利了,10多年仿佛一瞬之間。同一主題是可以繼續(xù)深挖下去的,不停地詮釋和探求同一主題是不錯的創(chuàng)作方式,但我不屬于這一類藝術家,我選擇了用盡我全部的力氣去探索更多的可能?!?/p>
近期王永成剛做完一場“蘋果與詩”的個展,回顧了他從2015年到2021年這一段時期的創(chuàng)作。而王永成也醞釀了今后詳細的創(chuàng)作計劃,他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將形成完整、清晰的脈絡。一條是自己在南方生活多年,對故鄉(xiāng)的那份情結一直存在,他想在作品里呈現(xiàn)自己對故鄉(xiāng)那份難以言說的情感;另一條脈絡則是反映自己當下的生活感受,比如閱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紅樓夢》、《楚辭》、宋代的平話小說等,將閱讀的感受與思考通過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來,過去與當下的生活成為兩條線索交織在他的情感世界里。
最讓王永成欣喜的是,自己終于找到自己的方向,只是探索仍將持續(xù),正如楚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也許是最契合王永成在當下的寫照吧。
王永成
1984年生于山東萊蕪;
現(xiàn)為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
湖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
岳陽市書畫院青年畫院院長
漂移社會員
現(xiàn)工作、生活于湖南岳陽
作品收藏:
澳門藝術博物館、嶺南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岳陽市美術館等
(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