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專,顏勇卿,鄭鈞水,葉朝輝,宋慶華,魏鵬,潘亞斌
糖尿病足(DF)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糖尿病并發(fā)癥,通常表現(xiàn)為足部潰瘍、感染和/或深層組織破壞[1]。根據(jù)2019 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我國DF 潰瘍的年發(fā)病率為8.1%,年復發(fā)率為31.6%,年死亡率為14.4%;Wagner 3 級及以上(中重度病變)的DF 患者占45%,總截肢率為19.03%,其中大截肢占2.15%,小截肢為16.88%。改良脛骨截骨橫向骨搬移術作為一種在傳統(tǒng)脛骨橫向骨搬移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新方法,對于DF 潰瘍的治療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 版)中的DF診斷標準[3];(2)Wagner分級≥3級,單側足感染潰瘍;(3)年齡18 ~80 歲;(4)臨床資料完整,同一患者多次住院且行非脛骨橫向骨搬移治療者,取其最后一次住院資料。排除標準:(1)Wagner 分級為0 ~2 級者;(2)臨床資料缺失患者;(3)合并有下肢動脈硬化及靜脈血栓等血管病變者;(4)多器官功能衰竭或合并全身多系統(tǒng)性疾病者。
收集2018 年11 月至2020 年8 月寧波市第一醫(yī)院收治行改良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治療的DF 患者25 例(觀察組),均存在足部潰瘍或足部壞疽。收集2017年1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行傳統(tǒng)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治療的DF患者23 例,設為對照組。兩組性別比、年齡、糖尿病史及Wagner分級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1.2 手術方法
1.2.1 徹底清創(chuàng) 術前使用雙氧水、苯扎氯胺、0.9%氯化鈉注射液對潰瘍面反復交替沖洗,術中選擇于壞疽部位與正常皮膚交界處切開皮膚,分離壞死組織,游離并結扎動脈、神經(jīng),咬骨鉗咬斷感染壞死骨組織,直至完全顯露出富含血供的正常組織,最后將踝關節(jié)以遠用無菌敷料包扎,予以封閉患足。
1.2.2 改良脛骨橫向骨搬移術 觀察組采用改良脛骨橫向骨搬移術:行脛骨近端截骨,設計脛骨近端內側短弧形8 cm小切口,組織剪緊貼骨膜皮下游離少許組織。沿力線自截骨骨窗中央平行擰入
3.5 mm螺紋釘2 枚(間距約3 cm),近切口及遠近兩端處掀起部分皮蒂,經(jīng)切口用微創(chuàng)截骨器細鉆頭沿骨窗界限間斷打孔,截取大小約6 cm×2 cm骨窗;皮蒂下方的骨窗界限經(jīng)皮間斷打孔,再用骨刀將鉆孔連接成線,即手法截骨至“藕斷絲連”保留內骨膜及部分外骨膜。隨后在搬移骨塊上、下端相距約3cm 各擰入4.5mm螺紋釘各1 枚,沖洗傷口,可吸收線縫合部分切開的骨膜,逐層間斷無張力縫合切口,針孔碘伏紗條纏繞保護,無菌敷料加壓包扎。依次安裝并調整固定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創(chuàng)外固定架,標記骨搬移起始位置及方向,C 形臂X 線透視機透視示位置及螺紋針長短良好(圖1)。
圖1 a:設計脛骨近端內側短弧形4 ~6cm小切口;b:沿力線自截骨骨窗中央平行擰入螺紋釘2 枚;c:經(jīng)切口用電鉆沿骨窗界限間斷打孔;d:用微創(chuàng)截骨器細鉆頭于脛骨近端截取大小約6 cm×2 cm 骨窗;e:手法截骨保留內骨膜及部分外骨膜;f:安裝并調整固定脛骨橫向骨搬移微創(chuàng)外固定架
1.2.3 傳統(tǒng)脛骨橫向骨搬移術 對照組行行傳統(tǒng)脛骨橫向骨搬移術:設計脛骨近端內側10 cm 弧形切口,切開皮膚逐層分離皮下組織,用微創(chuàng)截骨器截取大小約6 cm×2 cm 骨窗,沿力線自截骨骨窗擰入3.5 mm螺紋釘2 枚,用骨鑿離斷骨塊邊緣骨皮質使骨塊松動可搬移,在搬移骨塊上、下端相距約3cm分別做2 個小切口,切口處各鉆骨孔,分別將4.5 mm螺紋釘擰入脛骨內,最后支架外固定,標記骨搬移起始位置及方向。
1.2.4 術后處理 兩組術后第5 天開始通過脛骨橫向骨搬移專用外固定架緩慢牽拉骨窗,每天1 mm,分8 次完成,2 ~3 周后完成骨搬移;維持5 d后通過外固定架回納骨窗,方法同前,但方向相反,直至復位;維持固定4 ~6 周,定期復查脛骨中上段X 線片,待骨窗局部有骨痂形成后拆除外固定架。術后仍密切監(jiān)測、控制血糖,同時給予積極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傷口間斷換藥等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在術前、術后3個月及術后6 個月行患足皮溫及踝肱指數(shù)(ABI)測量,并且根據(jù)密歇根神經(jīng)病變篩查方法(MNSI)對周圍神經(jīng)情況進行評分,同時對比手術前后下肢血管造影(CTA)或血管彩超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 軟件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潰瘍均愈合,脛前切口全部愈合;對照組3 例潰瘍未愈合,行截肢術,術后1 例出現(xiàn)切口皮膚壞死。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5 ~7 個月,平均6 個月;患足創(chuàng)面均愈合,搬移2 ~3 周后創(chuàng)面開始明顯縮小,2個月內創(chuàng)面均愈合;術后隨著隨訪時間延長,兩組患肢觸覺、痛覺及溫度覺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復。兩組保肢率,術前與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的ABI及MNSI評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脛骨橫向骨搬移術是源于以張力-應力法則(LTS)為基礎[4],利用皮質截骨和逐步牽引過程中的局部骨、軟組織及血管再生與再通,改善組織微循環(huán),恢復肢體供血供氧,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的牽拉成骨技術(DO),在脛骨中下段截骨,利用外固定支架給骨骼一個適當?shù)臓恳?,激活組織細胞的自我修復潛能,進而實現(xiàn)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區(qū)域微循環(huán)重建、感染控制及潰瘍創(chuàng)面愈合[5]。寧波市第一醫(yī)院修復重建外科自2017 年3 月開始運用橫搬技術治療2 型糖尿病足,隨著對脛骨橫搬手術的認識理解不斷深入以及手術方法的不斷提高,開始嘗試使用不同于傳統(tǒng)脛骨橫搬的手術方式治療老年DF 患者,即改良脛骨截骨橫向骨搬移術。
改良脛骨截骨橫向骨搬移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愈合周期短及并發(fā)癥少等特點,這是傳統(tǒng)脛骨橫搬技術所達不到的。傳統(tǒng)脛骨橫搬的切口一般在10 ~15 cm,以便游離全層皮下組織及切開剝離整層骨膜,暴露骨窗所在的整段脛骨;而改良脛骨橫搬所需要的切口小,只需要5 cm左右,這一點是由隨后的手術操作決定的,改良脛骨橫搬旨在保留大部分皮蒂血供以及骨膜血供,依靠兩端及近切口處常規(guī)間斷打孔,皮蒂下方的骨窗界限沿經(jīng)皮間斷打孔將骨窗截斷,整個過程在不掀開全層皮蒂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無需暴露整段脛骨,只做一個小切口便能進行操作。其次,DF 患者由于自身體內糖脂代謝的紊亂,相比于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xiàn)下肢傷口經(jīng)久不愈,甚至感染潰瘍,手術創(chuàng)面亦會出現(xiàn)此類問題[6]。改良脛骨橫搬不僅在操作前較少傷及皮蒂及骨膜,操作后還需將部分切開的骨膜縫合,更進一步保留骨膜的血供,從而使手術創(chuàng)面愈合周期更短,老年患者恢復更快,同時也有利于下肢血運重建。此外,老年DF 患者在傳統(tǒng)脛骨橫搬術后往往容易出現(xiàn)較多并發(fā)癥,如皮瓣壞死、截骨段骨折、骨髓炎及死骨形成等[7],這與患者自身存在的基礎疾病以及手術造成的額外創(chuàng)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改良脛骨橫搬手術創(chuàng)傷小,保留血供豐富,因此較少發(fā)生此類并發(fā)癥。
改良脛骨截骨橫向骨搬移術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未完全游離的皮蒂可能會造成術野的不清晰,增加了手術難度,在截骨打孔的過程中有損傷血管神經(jīng)的風險,從而增加出血,甚至帶來醫(yī)源性損傷,這種風險尚且沒有數(shù)據(jù)評估。再者,特殊的操作方法可能需要用到特殊的手術器械,缺乏合適的工具可能會給手術操作增加難度,延長手術時間,因此該手術還存在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
手術注意事項:(1)對DF 患者足潰瘍壞疽組織清創(chuàng)后行VSD創(chuàng)面治療,可有效控制感染和清除壞死組織,避免因感染導致骨搬移手術的失敗[8]。(2)皮蒂下方組織往往無法清楚顯露,因此熟悉解剖對于術者來說十分重要,此外,通過術前對骨窗的設計、體表標記作圖同樣有助于手術操作。(3)游離組織時注意,相較于其他體表位置,脛骨前游離的皮蒂較薄,在牽拉及鉆孔過程中容易受到損傷,嚴重者可能造成皮膚撕脫,因此手術過程中應謹慎操作,可在骨窗中央擰入螺紋釘時先將皮蒂間斷縫合固定。(4)術后對于DF 患者的管理也同樣重要,除了每天積極控制血糖、勤換藥外,通過對足部創(chuàng)面滲出膿液的采集,進行細菌真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找出最敏感抗生素,從而預防、控制足部感染[9];重度DF患者常合并膿毒血癥等急危重癥,此類患者須盡早干預,首先糾正休克,積極液體復蘇非常關鍵,必要時予以血漿、懸浮紅細胞等以維持生命體征相對平穩(wěn)[10]。(5)臨床護理對于糖足術后的并發(fā)癥控制同樣具有重要重要作用,血糖監(jiān)測、禁煙宣教、術后體位、血運及皮溫觀察等都能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