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瓊
一、教學難點分析
丁立成這個孩子的生活和知識經驗較為豐富,說話的清晰度和節(jié)奏欠缺。在大眾面前講述的過程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不能完整、連貫地敘述一件事情。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丁立成,4歲,佩戴人工耳蝸,入學康復1年半。有良好的聆聽習慣,并能用常用對話進行溝通;聽覺記憶能夠達到三項熟練,四項的學習階段;復述句長在8個字左右。但是發(fā)音清晰度欠缺,存在省略、歪曲或替代的現(xiàn)象。
三、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主要選擇了三個內容來進行聲母“l(fā)”的發(fā)音和矯治。首先用“l(fā)”的拼讀來進行呼吸和發(fā)音訓練。再把“l(fā)”代入句式,最后把“l(fā)”代入故事中。以上內容結合學生的基本情況層層遞進,且注重矯治“l(fā)”的主要目的——在對話中清晰自如地運用?!發(fā)”的的音節(jié)比較多,之所以選擇“長頸鹿”的詞,句,故事,是為了讓孩子通過一些實詞,學習句子的語法結構,并培養(yǎng)交際語言?!堕L頸鹿摘風箏》是一則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故事圍繞小動物放風箏的情景而展開,這個故事要求丁立成有細致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去發(fā)現(xiàn)故事的可能性。
四、教學方法和學法
1,采用游戲法進行強化矯治發(fā)音,通過不同游戲的設置,讓丁立成體驗l在不同的詞語,句子中的運用。讓丁立成不斷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重復中學會正確發(fā)音。
2,采用模擬情景教學法和探究法。設置故事“長頸鹿摘風箏”的故事,運用學具模擬情景中讓學生體驗和運用l的對話,通過適當?shù)囊龑ё寣W生自主觀察找出本故事中的關鍵所在。
3,在學法上,在活動中我引導丁立成運用了討論談話法、學思考、學觀察、自主探究等學習方法來獲得知識。討論談話法、丁立成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他練習說話的好機會。
五、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玩“撲克牌”發(fā)音游戲導入。(10分鐘)
對于丁立成的性格和學習能力而言,需要多樣的活動才能吸引他注意力,讓他參與到活動中來。
因此,在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出示“l(fā)”的撲克牌,來引起丁立成的興趣并引導他進行呼吸訓練-----把撲克牌吹反過來。從而引出“l(fā)”的發(fā)音。我這樣引導:你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呢?這一張什么撲克牌呢呢?你把它吹反過來看看,再讀讀好嗎?
再通過“玩撲克牌”的游戲進行“拼讀訓練”。我和他一人出一張撲克牌,并拼讀撲克牌的內容。要求丁立成拼出l-ai-lai等音節(jié)。
第二環(huán)節(jié):扔骰子游戲 -----l在句子中的練習運用(10分鐘)
1、用“玩骰子”游戲進行“對話訓練”。丁立成每扔一次色子,我向他提出一個問題“如長頸鹿在干什么?”丁立成就回答:“長頸鹿在吃樹葉”。通過主要“l(fā)u”任務的再次呈現(xiàn),檢查他對所教矯治音”l”的掌握。并和交際語言訓練相結合,進一步訓練交際意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故事教學----- l在對話中的練習(15分鐘)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不同的方法和模式和丁立成一起閱讀故事,逐層遞進,理解故事并延伸故事。能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對話并能夠模仿,掌握重點。同時能夠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找出關鍵事件,突破難點。? 通過聽音頻“長頸鹿,長頸鹿,快來,快來?!闭f:”誰在喊長頸鹿呀?他們喊長頸鹿干什么呢?”引出故事的的場景。 老師操作學具,和丁立成一起講故事。
六、課堂文字實錄
節(jié)選----第二環(huán)節(jié):扔骰子游戲 -----l在句子中的練習運用(10分鐘)
T:[出示教具骰子]丁立成,看看,葉老師帶來了一個什么玩具?
S:[看著骰子教具,邊看邊說]盒子,正方形,長頸鹿
T:這是_____[看著學生,等待學生補充]
S:[看著老師]
T:這是骰子。
S:骰子。
T:對了,這是骰子?,F(xiàn)在,老師和你一起玩骰子。你看看,然后說出圖片的意思呢?
S:[拿起骰子]長頸鹿吃樹葉。
T:對了,長頸鹿吃樹葉。老師再玩一下,你繼續(xù)說。
S:[仿說,不清晰]好,我也要玩。
T:好的,你再看看,這是什么?指一指骰子。
S:[把相骰子拿給老師]兩只長頸鹿喝水。
T:對了,這是兩只長頸鹿在喝水。
S:[仿說,較為清晰]這是兩只長頸鹿在喝水。
T:[出示新圖片--老虎]請你說說老虎是什么樣子的。
S:[指著圖片說]老虎有尾巴,有四條腿,還有大大的嘴巴。
T:[出示新圖片--老虎]丁立成真棒,會自己說老虎有大大大嘴巴。
T:[出示新教具--故事圖片]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動物園里發(fā)生什么事了?長頸鹿有沒有出現(xiàn)呢!
七、教學結果反思
在學前聽障兒童的聽語康復教學中,發(fā)音訓練之拼音的練習是主要途徑之一。只有在初期訓練中養(yǎng)成良好的發(fā)音習慣,并在日常的康復訓練中熟練掌握各種發(fā)音技巧,才能真正提升語言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學會自主學習和自主表達。
本活動選自月主題《動物》,教學實踐中,由于聽障幼兒的認識是一步步發(fā)展起來的,我們又是以主題的方式組織教育內容的,因此,我們認為主題下的語言活動應該有一系列的相關聯(lián)的序列。那么,怎樣的展開形式及邏輯演進才能讓“發(fā)音”“句子”“故事”前后活動內容有機聯(lián)系,真正讓聽障幼兒圍繞主題,既有直接經驗的體現(xiàn),又有積極主動的狀態(tài)和知識能力的獲得呢?
基于對聽障幼兒的觀察、了解,我們對主題及活動內容重新進行了審議與梳理。我選取了聽障幼兒感興趣的、生活經驗中也易于觀察、模仿表現(xiàn)的“長頸鹿”這一特殊動物來作為主題中的其中一個主要認識對象。因此,教學活動《長頸鹿摘風箏》就是作為開啟活動,來引發(fā)幼兒對該種動物有所關注和了解,希望實現(xiàn)聽障幼兒對“長頸鹿”這一動物的認識經驗的累加與建構。
教學活動《L的發(fā)音訓練---長頸鹿摘風箏》對于學生真正的發(fā)展價值不僅僅在于增加認知信息,幫助丁立成了解現(xiàn)實生活中長頸鹿的形體特點、活動優(yōu)勢。以角色游戲的體驗方式來為丁立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性關系。丁立成的學習過程不是抽象的思維過程,而是直接生動的體驗過程。
通過這節(jié)課,我認為在日常工作中大力開展各種開放性的主題活動與游戲相結合活動,并且很好地把主題活動與發(fā)音,手操作活動結合起來,老師們動腦筋,想辦法,自制玩教具,使教育活動充滿趣味性和教育性。充分顯示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同時把教育活動開展得豐富多彩,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