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代林
張仁君先生是一個極為穩(wěn)重和篤定的人。他對自己所堅持的東西,必定是虔誠和一以貫之的,絕對心無旁騖。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當下,一位浸淫書法印章藝術多年的年輕人尚能如此淡定,確屬難能可貴。他為藝務真唯實,能夠堅守并且執(zhí)著于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來,著實不易。
仁君先生打小就愛好書法篆刻藝術,并深入學習,一發(fā)而不可收,從此與書法篆刻結緣。他是一個極為有悟性而且率性的人,深入傳統(tǒng),下足童子功,摹刻了大量古代優(yōu)秀印作,細心體會古人的奏刀方法,反反復復,絕不松懈。
仁君先生早先也跟眾多印人路子一樣,始于漢印,小心刻印,專心于此,練就了一身過硬的基本功,把漢印硬是理出了個頭緒來,具有一定之規(guī)模和氣象。之后,他不畏艱難,轉益多師,敢于向三代吉金文字、古璽印、古將軍印取法,勤于臨習各代優(yōu)秀篆書,他懂得“書入印出、書印相結合”的道理,融會貫通,方可成大器。大家都說印宗秦漢,秦漢印是學習篆刻不能邁過的高峰。不入秦漢,難得篆刻三昧。歷經幾年臨印,就有幾千方之多,壘如小山似的。他這種潛心修行、臨摹古印的精神著實令人欽佩?!坝∫痰霉拧保侨示壬鷪允氐囊粭l金科玉律,也是他多年來的追求目標。篆刻雖為小眾,但絕非簡單的藝術門類。篆刻家須博古通今,從古人那里得到自己需要的精髓。篆刻要以小見大,這需要篆刻者有很好的基本功和謀篇布局的能力,靈活運用,由技進道?!皫煿挪荒喙拧薄皫熃癫荒嘟瘛?,關鍵的是為我所用,“古”中有“我”,古今結合,從精華中汲取精華,捕捉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篆刻中的“最強音”。
仁君先生在印面的處理上從容有致,章法上計白當黑,知白守黑,用刀干凈利落,都做了積極深入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長足進展。因此,仁君先生印作呈現(xiàn)出一種大氣、豪氣,痛快淋漓之氣呼之欲出。他現(xiàn)在基本上形成了自家的印風面目,匠心獨運,極富鮮明的時代特色,雄強雅致,大氣酣暢,且不驕不躁,極合中正之道,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妙處頻現(xiàn)。
尤其可貴之處,仁君先生對虛實的處理恰到好處。他深刻地認識到虛實相生,方可稱妙,“虛”與“實”是一對矛盾體,更是一對統(tǒng)一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不斷推進和演繹。
他用刀很有特色,沖切互用,披、切、削刀法的綜合運用,使其印章簡約而不簡單,凝練而豐富,如同嚼橄欖,耐人尋味。這種刀法,可以使印面粗獷而細膩,雄強而溫潤,多種風格兼容并包,既有古雅之趣,又不缺時代氣息,剛柔兼濟,妙法互參,始終不脫古,從傳統(tǒng)中汲取精華。他在篆刻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以及表達方式,形成自己的基本風格面貌。
篆刻不易。在方寸之間,見出大氣、靈氣,談何容易?仁君先生的篆刻追求布局新穎,別致精巧,講究視覺沖擊力,平正中寓險絕,既有古典的靜穆之美,又不乏鮮活的時代氣息,熔古鑄今,這不失為一條學古用古的正脈。仁君先生對古典印的深入學習,把古人的韻味表現(xiàn)出來,典雅中見古趣,靜穆中得天真,活用多種字法,協(xié)調而統(tǒng)一。
仁君先生非常清醒,在傳統(tǒng)中找尋屬于自己的篆刻語言,戒驕戒躁,守真務本,“依于仁,游于藝”,這才是篆刻藝術發(fā)展的應有之義。我們期待著他更大更遠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