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趙淳生在央視《面對面》欄目講述如何研制超聲電機,不少人才知道“嫦娥”探月工程背后的“超聲電機”這個冷門領域。
電機是用來帶動部件發(fā)生轉動的重要部件,有點兒像人體骨頭之間的關節(jié),用來帶動手腳。傳統(tǒng)電機利用銅線圈和磁場進行作業(yè)。20世紀60年代,蘇聯和美國學者提出“超聲電機”概念,后來日本人制造出超聲電機,利用壓電陶瓷進行作業(yè)。超聲電機輕便、反應快、超低速,在傳統(tǒng)電機無法觸及的領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21世紀初,趙淳生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能實際運轉的超聲電機。2009年,中國正籌備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因趙淳生在超聲電機領域的貢獻,有航天研究所找到他,想用他研制的超聲電機來驅動和控制光譜儀。
1939年,趙淳生出生于湖南衡山,父親趙振寰是岳北農民運動的組織者之一,早年犧牲。遺孤趙淳生很是爭氣,考上了衡山二中——新中國成立后湖南省內唯一有留蘇預備生名額的學校。高中畢業(yè)那年,趙淳生因成績優(yōu)秀被選為預備生,但因中蘇關系破裂,深造擱置,他被保送到南京航空學院(現南航)的空氣動力學專業(yè),后愛上了振動研究。畢業(yè)前,他入了黨,并以優(yōu)異成績留校任教。
20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在法國巴黎第六大學的進修,這所學校培養(yǎng)了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等著名科學家,后來他又到法國巴黎高等機械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其間,他每天泡在研究室,總因忘記時間被鎖在大樓里。后來,值班員在鎖門前一定要到他的實驗室看一看,確定沒人才關門。趙淳生獲得博士學位,順利歸國,與家人團聚,也成了振動領域的專家。
1993年,他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時了解到超聲電機,“能把它做得極小,甚至能進入人體血管”。他想回國開辟這片領域,“要搞出中國人自己的超聲電機”成了他的畢生目標。
趙淳生說:“我們是第一個把超聲電機用到月球上的國家?!眻F隊研制的超聲電機也隨嫦娥四號登上月球。
2006年,一家公司找到趙淳生,提出一起搞產業(yè)化。后來,這家公司憑借這項技術融資且申請了專利,發(fā)展得很好,卻拒絕支付銷售提成。第一次嘗試,趙淳生丟了專利,也丟了錢。趙淳生不服氣,“湖南人的性格就是絕不放棄,我一定要搞成!”幾年后,他又和一家公司合作,趙淳生負責技術,對方負責財務及管理。但緊接著,雙方的經營、運營理念出現分歧,企業(yè)再次失敗。那時,70多歲的趙淳生意識到:“搞企業(yè)與搞科研真的不一樣?!?/p>
吸取幾次教訓后,趙淳生決定把企業(yè)的財政權掌握在自己人手中。2016年底,他發(fā)動研究所同事,成立一家有限責任公司,讓團隊成員持有股份,共同決策。如今,80多歲的趙淳生仍在學習市場邏輯,他有一個愿望:在90歲時實現超聲電機的百萬年產。
(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