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門
說到“藏地”,人們總是先想到西藏、青藏或川藏,其實歸屬云南的滇藏,也特別值得一探。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描繪了一個隱秘的理想境地“香格里拉”,讓許多人向往?,F(xiàn)實中的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從納西人的家園麗江到臘普河臂彎里的塔城,再到光影迷離的香格里拉,一路上遇見各種珍貴風(fēng)物、隱秘風(fēng)景、善良真摯的人還有純凈安寧的夢……
云南之行首站是麗江,我對商業(yè)化古鎮(zhèn)審美疲勞,所以即便去麗江,也避開了大研古城和束河古鎮(zhèn),選擇了仍延續(xù)著納西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茨滿村。
茨滿村是麗江最古老的納西村落之一,玉龍山的水流到青龍河,青龍河流過茨滿村,在有麗江城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茨滿村。最初北方來的外族在這一帶定居,他們叫自己納西人,后來他們建造了麗江城,自然也就成了本地人。
茶馬古道時期,茨滿村是進入麗江的第一站,往來的馬幫商旅常在這里歇腳。再后來,轟鳴的汽車取代了騾馬,茨滿村又變回了偏安一隅的平靜村落。也虧得如此,納西族的傳統(tǒng)生活習(xí)俗才得以在此延續(xù),如今村子里還保存著一間百年的納西傳統(tǒng)院落。
參觀過納西民居,還可以跟主人學(xué)做古老的東巴紙。普通的紙淋濕之后再晾干會變皺、浸水后會爛掉,東巴紙不同,它的原料是野生蕘花,比起常見的造紙植物,纖維更長、更有韌性。
有了上佳的手工紙,下一步自然是書寫文字了。主人進屋后,我們圍著熱呼呼的火塘,一邊吃茶點一邊聽主人解讀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東巴文。納西人能歌善舞,臨走前大家在院子里手挽著手,在歡快的蘆笙伴奏中,舞起了納西“打跳”……
幾年前我不經(jīng)意在網(wǎng)上看到一張照片,前景是長滿綠油油稻子的弧形梯田,遠景是巍峨的雪山,中間則是遺世獨立的幽靜山谷,當(dāng)時便牢牢記住了這世外桃源般的隱秘之地——塔城鄉(xiāng)。
從麗江到塔城鄉(xiāng)有四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沿著S226蜿蜒前行,經(jīng)過石鼓鎮(zhèn)的“長江第一灣”之后,一路上幾乎都能看到車窗右側(cè)奔流的金沙江。駛?cè)刖S西縣境內(nèi),路邊錯落著藏族和傈僳族的村寨,田野里青稞、蕎麥與水稻交替。
哈達村和啟別村坐落在塔城鄉(xiāng)臘普河右岸的林坡上,四野綠林蔥郁,溪澗遍布,山谷中分布著稻田和果園,終年綠意盎然,藏族、納西族、傈僳族民居散落其間,一派詩意田園。我們住的“松贊塔城山居”就隱于兩村交匯的土坡上,背靠綿延的葡萄園,面對古樹和稻田,多年下來似已變成村莊的一部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狈块g窗外是無遮無攔的豐饒山谷和層層疊疊的梯田,微藍而飄渺的薄霧在半山腰飄蕩,瞬間就讓人想起《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清晨不再被手機鬧鈴驚擾,而是在遠近相異的鳥鳴合奏聲中逐漸醒來,走上陽臺,帶著草木清香的微風(fēng)拂面,向東眺望,能隱約看到達摩山最高峰上來遠寺的金頂。
早餐后我們開車過去,出發(fā)時下著小雨,下車后我們正糾結(jié)到底是拿傘還是披雨衣時,厚重的云層忽地裂開一道大縫,耀眼的陽光瞬間便灑滿山巔,將來遠寺新修的金頂照得金碧輝煌,再加上大殿背后山林中涌動的霧氣,眼前的景象有如瓊臺仙境一般。
來遠寺背后有條三四公里長的轉(zhuǎn)山小徑,腳下踩著落葉,穿行在披掛著松蘿的山林和飄渺云霧之中,氣氛幽靜而有禪意,有暢快呼吸天地精華之感。小徑彎彎繞繞,沒有指示牌,但完全不必擔(dān)心迷路,路邊一直能看到招展的經(jīng)幡和雕刻于不同時期的瑪尼石。
轉(zhuǎn)山接近終點,便是有千年歷史的藏傳佛教噶舉派達摩祖師洞,民間傳說達摩祖師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成佛,留下很多圣跡。
不遠處,藏族、納西族、傈僳族和漢族混居的哈達村里散布著酒坊、鐵匠鋪、弦子坊、油坊、豆腐坊……可以去挨個體驗。我們走進一座門外寫著“金秀豆花”的宅院,74歲的納西族老奶奶手把手地教我們轉(zhuǎn)動傳統(tǒng)的石磨盤,將飽滿的黃豆一點點碾成乳白的豆糊,然后燃起爐火煮漿,現(xiàn)場做出鮮嫩的豆花。豆花配上幾碟當(dāng)?shù)氐男〔撕筒椟c,每個人都吃了個肚兒圓。
維西地處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三江并流”腹地,這里屹立著終年不化的白馬雪山。白馬雪山從維西綿延向北跨過云南省最北的德欽縣,延伸到西藏最南邊芒康縣的區(qū)域,是滇金絲猴最重要的棲息地,生活著1300只左右的野生滇金絲猴,超過所有野生滇金絲猴數(shù)量的三分之二,塔城范圍內(nèi)就有700~800只。
從松贊塔城山居到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只要15分鐘車程,但進入景區(qū)后步行前往觀猴點的路程絕不輕松,山路濕滑再加上三千多米的海拔,走得人氣喘吁吁,想看一眼滇金絲猴總是得付出點代價。
這里共有12個大觀測點,為了保護生態(tài)和猴群健康,觀測點每過兩三天就會換一次。我們沿著山間小道不知道爬了多少米、拐了多少個彎,總算走到一處視野開闊的坡地,在幾百米外以云杉、冷杉為主的森林邊緣,終于看到滇金絲猴的蹤跡了。
滇金絲猴是世界上棲息地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僅在2500米以上的雪山峻嶺中穿行。眼前這一群滇金絲猴就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季節(jié)它們以杉樹的附生植物松蘿為主食,松蘿如果長得太多,冷杉會因營養(yǎng)被吸光而死,如此它們?nèi)咧g就形成了共生關(guān)系。等熬到春夏天,滇金絲猴就可以吃闊葉樹的嫩葉、花、果來改善伙食。
待我們下山回到車上,初見滇金絲猴的興奮感已褪去,疲乏和饑餓襲來,此刻還有什么比去尼西鄉(xiāng)吃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尼西土雞更幸福呢?用尼西陶鍋燉制而成的藏香雞,原汁原味,湯色金黃,吃起來讓人欲罷不能。
尼西處于舊時茶馬古道上,這里的民間制陶工藝已世代相傳近千年,“黑如漆、光如玉”的尼西黑陶早已成為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尼西黑陶是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更是這里家家戶戶做出美味食物的秘訣。
山下湯堆村一百多戶人家里,有一多半從事黑陶制作營生,酥油茶罐、炭火盆、黑陶鍋、藏八寶、香爐、酥油燈、茶具、酒具……用當(dāng)?shù)鬲氂械酿ね林瞥傻暮谔罩破罚采w了藏人日常生活所需。
從湯堆村到香格里拉只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快開到市區(qū)的時候路過納帕海觀景臺,過往的大小車輛都會在此停上片刻,憑欄遙望納帕海的迷離光影。我忽然想起來,當(dāng)年我第一次被碧藍的納帕海驚艷時,香格里拉還叫做中甸。這么久過去了,如今水岸對面的建筑明顯比當(dāng)年更密集了,海子邊也有了一條漂亮的環(huán)湖觀光路。
那次香格里拉之行,我因為匆忙趕往德欽去看梅里雪山,錯過了城郊的松贊林寺。這一次,終于大大地彌補了這個遺憾,我住進了松贊香格里拉林卡酒店,隔著一小片錯落著夯土藏房與青稞架的牧場,與松贊林寺咫尺對望,能時刻瞧著松贊林寺在不同光影籠罩下的迷人背影。雖是背面,但徹底屏蔽了游客的喧囂,呈現(xiàn)出它應(yīng)有的莊嚴(yán)、肅穆與神秘。從晨曦到日落,窗外是看不夠的光影變幻,一把椅子一杯茶就可以靜靜地望上許久。
如果說松贊林寺的背影莊嚴(yán)神圣,那這座云南最大藏傳佛教寺院的正面則是大氣恢宏的。金頂白墻的寺院獨立山頭,藏紅色的僧房圍繞四周,鋪滿了整座山丘,遠處是炊煙縈繞的藏式小村,面前是倒映天光云影的拉姆央措湖,寺廟的鎏金銅瓦在清晨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當(dāng)我看到這一絕美畫面的瞬間,就明白了為什么這里會被稱做 “小布達拉宮”。
穿過正門,順著面前的大道拾級而上,高原上的147級石階對游客和朝圣者來說絕不輕松,但登頂之后,回望來時的方向,層疊錯落的建筑延伸向山腳,拉姆央措的對岸是起伏的山巒和流動的云朵,哪怕還喘著粗氣,心境卻晏然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