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軍,田景春,林曉兵
(1.成都理工大學沉積地質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59;2.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山東東營 257015)
花溝地區(qū)位于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東營凹陷與惠民凹陷構造結合部(圖1)??碧阶C實花溝地區(qū)既有烴類甲烷氣藏,也有非烴類二氧化碳氣藏。研究區(qū)天然氣類型多、成藏復雜,勘探程度整體較低,勘探認識比較局限,因此深入開展花溝地區(qū)成藏分析,明確下步勘探方向尤為重要。本文結合最新的鉆探成果,著重從花溝地區(qū)東西部天然氣藏特征、成藏地質條件等方面探討了天然氣的成藏差異,為下步勘探奠定了基礎。
圖1 花溝地區(qū)地理位置
花溝地區(qū)天然氣組分多樣,在東部(花26井以東)發(fā)育烴類氣藏,以甲烷氣體為主,甲烷含量高達95%以上;西部(花501井以西)以二氧化碳氣體為主,二氧化碳含量95%~99%(表1,2);中部(花26井–花501井之間)在花501井、花26井發(fā)現高含氮及二氧化碳混源氣藏(圖1)。
研究區(qū)內發(fā)育明化鎮(zhèn)組、館陶組、東營組、沙河街組沙一段和沙三段五套含氣層系,目前所發(fā)現的氣藏以館陶組含氣層系儲量規(guī)模最大,儲量為23.0×108m3。明化鎮(zhèn)組、館陶組氣藏埋深小于1 000.0 m,屬淺層氣藏;西部二氧化碳氣藏埋深810.0~870.0 m,東部氣藏埋深750.0~850.0 m,沙一段花4井氣藏埋深1 200.0~1 300.0 m,沙三段花17井氣藏埋深1 900.0~2 000.0 m。
明化鎮(zhèn)組、館陶組、東營組主要為河流相、三角洲相沉積,儲層以粉細砂巖和砂巖為主,孔隙度20.0%~32.0%,滲透率100.0×10–3~1 353.0×10–3μm2;沙一段為湖相沉積的粒屑礁灰?guī)r,最大厚度59.0 m,礁內粒間孔,粒內孔,白云巖晶間孔、縫、洞極為發(fā)育,孔隙度23.9%、滲透率88.2×10–3μm2。
花溝地區(qū)位于東營凹陷與惠民凹陷構造轉換帶,在燕山運動二幕(中生代末期)、喜山運動濟陽幕(始新世末期)、喜山運動東營幕(漸新世末期)發(fā)育多期構造活動與火山活動,伴隨著構造活動與火山噴發(fā),形成了多層系、多類型圈閉,主要在館陶組、東營組發(fā)育披覆背斜圈閉、斷塊圈閉及滾動背斜圈閉,沙一段生物礁灘發(fā)育,與斷層結合形成巖性圈閉及構造巖性圈閉。
花溝地區(qū)東部的烴類氣藏,甲烷含量高達95%以上(表1)。東部與東營凹陷的博興洼陷相連,博興洼陷的成熟烴源巖主要為沙三段中亞段、沙三段下亞段和沙四段上亞段等3套湖相沉積泥質烴源巖,結合化學實驗分析及現有成果[1–4],三套烴源巖平均有機碳含量分別為2.3%、4.5%和4.0%,三套烴源巖恢復后的氫指數(HI)分別為550,650,650 mg/g。成熟度(Ro)為0.58~0.66,以生油為主。成熟度參數中氣體庚烷值為3.92%~30.06%,異庚烷值為0.31%~1.31%,nC6/2,3–DMC4為0.39%~8.06%,nC7/2,4–DMC5為0.50%~11.43%,Σ C8NCC5/nC8為0.97%~8.01%,nC7/ECC5為3.83%~29.71%,表明氣體成熟度為低熟–成熟氣,與生油洼陷源巖成熟度基本一致。
表1 花溝地區(qū)東部天然氣組分及碳同位素
花溝西部的高53井,二氧化碳氣含量高達94.36%~99.96%,甲烷氣含量0.04%~0.19%,氣體相對密度為1.507 4~1.519 1。二氧化碳氣δ13Cco2值為–4.41~–6.9‰,3He/4He(R)為4.12×10–6~6.35×10–6,R/Ra為2.97~6.35,CO2/3He為2.413×109~ 3.333×109。根據天然氣判別方法[5–9],花溝西部天然氣來源為典型的幔源巖漿直接供氣(表2)。
表2 花溝地區(qū)西部天然氣成分
明化鎮(zhèn)組早期、館陶組晚期,濟陽坳陷以曲流河沉積為主,東西部儲層相似,巖性主要為細砂巖、粉細砂巖,埋藏淺,成巖作用弱,儲層物性好,孔隙度可達30.0%;沙一段以濱淺湖相的碳酸鹽巖沉積為主,發(fā)育兩個水下臺地。東部花4臺地近洼、坡降幅度較大,一直處于水下較穩(wěn)定環(huán)境,碳酸鹽巖厚度為40.0~148.0 m;洼陷中西部的花2臺地水體較淺。儲層受地形高低影響,呈現巖性和物性差別。東部儲層以生物灰?guī)r為主(圖2a),平均孔隙度為23.9%,滲透率為88.2×10–3μm2;西部儲層為薄層白云巖(圖2b),孔隙度為25.3%,滲透率為119.0×10–3μm2,巖心觀察還發(fā)現少量垂直裂縫,具有較好的儲集性能。
圖2 花溝地區(qū)探井巖心
濟陽坳陷早期第三紀構造以塊斷形式為主,斷層發(fā)育,活動速率大,斷層為天然氣提供了運移通道,同時又對氣藏起到側向封堵作用。通過對研究區(qū)內花4井和花16井分析發(fā)現,位于低部位的花4井在沙一段鉆遇氣層,而位于高部位的花16井沙一段卻落空,表明東部的斷層為天然氣主要輸導層(圖3)。
圖3 花溝地區(qū)東部氣藏剖面
西部天然氣運移的主要通道為火山通道及斷裂輸導體。從中生代到新近紀,花溝地區(qū)火山活動持續(xù)發(fā)育,為二氧化碳氣藏提供了運移通道;同時在構造活動的過程中,發(fā)育一系列與巖漿巖溝通的斷裂,成為溝通天然氣向儲層運移聚集的有利通道(圖4)。
圖4 花溝地區(qū)西部氣藏剖面
東部烴類氣主要來源于東部的博興洼陷,沙三段下亞段為濟陽坳陷的主要烴源巖,以館陶組沉積末期為主要生烴高峰[10],在該期通過斷層溝通了圈閉與油氣源(圖5),于儲層發(fā)育部位成藏,花溝地區(qū)東部勘探以尋找烴類氣為主。西部火山活動與斷裂發(fā)育,是溝通地幔與上伏圈閉的有利通道[11],二氧化碳氣主要在巖漿結晶過程中脫出[12],運移至斷裂,再由斷裂運移至儲集體成藏。研究發(fā)現花溝地區(qū)西部在明化鎮(zhèn)組、館陶組、東營組、沙一段、沙三段均發(fā)育二氧化碳氣藏,證實火山活動發(fā)育時期與二氧化碳氣藏成藏期相吻合(圖6)。
圖5 花溝地區(qū)東部天然氣成藏模式
圖6 花溝地區(qū)西部天然氣成藏模式
(1)花溝地區(qū)東部天然氣來源于博興洼陷原油伴生氣,西部天然氣來源于地幔的二氧化碳,中部(結合部)則發(fā)育混源氣藏及氮氣氣藏;因此,勘探對象東部以尋找烴類氣為主,西部以尋找非烴類二氧化碳氣為主,中部以混源氣為主。
(2)花溝地區(qū)儲層新近系為河流相砂體;古近系沙一段東部主要為生物灰?guī)r,西部主要為薄層白云巖;輸導體系東部為斷裂,西部為火山通道及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