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維杭
近來,讀書的閑暇與心情俱增。一日,我從書架上取出一冊中國臺灣已故文人張繼高的文集——《張繼高散文》,細讀了其中的《九種人不太讀書》一文,不禁擊節(jié)叫好。
該文先述說老友為女兒新交的博士男友傷神,因其“雖留美六年,學有專門,但知識的橫向了無空間”“粗鄙無文,語言乏味”,只知把女兒帶往俱樂部、卡拉OK。張繼高先生有感而發(fā):“今天的人對‘讀書’一詞,定義太寬。因為‘念書’不是讀書;‘看書’更不算讀書……真正的‘讀書人’不是很常有,問題是大家誤把念書的和看書的,都算成讀書人了。”
文中提到,“今天有九種人都不太讀書:居高位攬大權(quán);自覺有錢;聲過于文(名氣聲勢太過實質(zhì));紅袍學者專家;豐艷仕女;媒體寵兒;不細讀報刊;不求甚解,知能漠然;沒有讀書的朋友” 。
張繼高先生歸類的九種不太讀書的人,似乎在當今社會各界依然尋常可見,甚或有了更廣的延伸。在當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一些人的時間被微信、微博及各種奇巧游戲等“綁架”,哪里還有時間還會靜下心來讀書。流連于碎片化的閱讀中捕捉片言只字的信息與動態(tài),滿足于忙忙碌碌之間還能夠“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虛妄與混沌,還以為高科技賦予了新世紀人類閱讀捷徑,從此不屑于埋首讀那些足以提升境界、凈化靈魂的書籍。一些“成功人士”自以為站在功成名就的人生巔峰,讀書或不讀書還在乎不求甚解嗎?那么這與只顧沉迷于“股經(jīng)”、發(fā)財夢典籍或者是人際交往“厚黑學”等“寶典”的各式人等還有什么區(qū)別呢?還有某些一味追求高學歷的人群,幾乎也無暇或無意閱讀專業(yè)之外的書,即使讀專業(yè)書也多半只為混張文憑,哪里還肯去花那皓首窮經(jīng)的功夫?
還是張繼高先生文章歸納得好,“一個人的才情如要提升,得讀些益智或拓寬思維、有助建立價值判斷的書才行,這些書要新舊中外都讀,而且得消化吸收才有用”。他以為,人們所常見的坐地鐵時都在讀書報的風氣,雖是好習慣,但也不能算讀書,而只是“看書”——僅僅是接觸資訊,補充點個人的“知性”而已。讀書則使人增加“智性”,方法與態(tài)度都要比在地鐵上“看書”更嚴肅。又稱很多職業(yè)人士局限于資料、報告類的“閱讀行為”,只是持續(xù)工作需要——好比球員練球、士兵打靶,都算不得讀書,“充其量能‘修業(yè)’絕不能‘進德’”。
張繼高先生的這些觀點,也是對天下讀書人的警醒——萬不可在混混沌沌之間淪為不讀書的人。今天,我們讀書縱然不必像古人那樣講究讀書前沐浴焚香,但起碼要有寧靜的心緒,在安謐的環(huán)境下讀書求知,哪怕讀閑書也需剔除浮躁或功利的心態(tài)。英國詩人彌爾頓說:“好書是偉大心靈的富貴血脈?!闭軐W家培根說:“在人類一切健康的消遣中,讀書是最高尚的?!睘槭裁慈瞬蛔x書就可能“粗鄙無文,語言乏味”,甚至面目可憎?縱然衣輕乘肥奢華無度也沒有用,擋不住一身的市儈氣低俗相,早已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