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銀川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4-347
布魯納指出:任何學科都具有其固有的基本結構,即知識的整體性和事物本身的聯系,并非孤立的事實本身和零碎的知識。中考化學復習浮于表面,難以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就無法達成(2017版)化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化學教學要實施“教-學-評一體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開展化學日常學習評價,樹立以素養(yǎng)發(fā)展為本的化學學習評價觀,緊緊圍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和化學學業(yè)質量要求,來確定化學學習評價目標和標準,實現初中化學復習階段教-學-評一體化融通的具體策略呢?筆者和其課題組進行大量文獻研究和實驗研究。
一、研究內容
我們課題組通過檢索和收集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學習資料;根據研究內容,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根據實驗研究的情況,邊實踐,邊修改,邊完善,不斷反思,總結,實現理論與實踐,成果與應用有機統(tǒng)一;成功案例進行匯集、展示、分析、研究、提煉和概括;結合專家給出的建議及意見等方法,
二、研究結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在初中化學復習教學中為何要創(chuàng)設情境?第一,情境可以有效刺激學生,不僅使學習過程成為對知識本身的接受,更會使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第二,情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讓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第三,情境增加了學習活動的趣味性、生動性、直觀性,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的理解知識、提升能力。為了讓學生直觀地、富有意義地、快樂地理解知識或發(fā)現問題,乃至創(chuàng)造知識。為此,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體現以下特質和要求:真實、基于生活、聯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體現學科特點、內涵問題,融入情感。
(二)提出問題
課堂提問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的問題的內容和形式決定著學生的思維方向,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學生和老師都想探索的問題。美國優(yōu)秀教師格蕾塔曾經說過:“如果一定要我說教學有什么訣竅的話,那就是問題”。課堂中提出的問題的是學生思維的引擎,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就是圍繞問題展開的。問題設置要要梯度、深度,這里的關鍵是問題的質量(深度),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好的課堂問題的提出是通過教學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是深度教學的突出表現。好的課堂提問具有如下特性。第一,獨立思考。所有知識都必須經由自己的獨立思考而獲得,想透徹、想明白,不盲從、不依賴。第二,基于事實和證據的思維。重證據是學習各門學科知識首先要樹立的思維基本點。第三,多元意見。必須意識到很多問題是復雜的,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不同的觀點。第四,不懈質疑。不論對別人的觀點還是自己的觀點,都要有質疑的意識。要認識和承認自己的局限性,對復雜的問題要有好奇心和耐心。但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不能陷入懷疑主義。質疑是為了更好的相信
(三)設計活動
初中化學復習階段實現教—學—評一體化中最重要,最難的部分是教學活動的設計,包括老師如何去教,學生該如何去學,活動設計的好壞關乎能否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如何設計活動?第一,強調必須通過經歷一定的過程和完成一定的任務進行學習并獲得知識,而不是直接從教材上獲得結論?;顒邮且环N過程,這是最重要的。學生的學習不可以走捷徑,定要經過若干道程序、 若干個步驟、若干個環(huán)節(jié),就像產品的生產過程和人的飲食過程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障礙、挫折和挑戰(zhàn),但它卻是學習和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第二,強調通過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參與來進行學習,而不是由教師進行直接的講解和傳授。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學習是學生的自我活動(自我生成的過程),教師是無法替代的。學習不僅要用學生自己的腦子思考,還要用學生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自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不能替代學生觀察、實驗、分析、思考,不能替代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第三,體驗和感悟是活動的內涵。“看到的,聽到的云淡風輕,感受到的刻骨銘心”,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是活動內在的本質特征,也是激活知識的主要渠道。體驗和感悟意味著學生生命的參與,即學生身體心理、精神全面參與活動?!案惺苁莻€體對經歷的過程、活動對象及其關系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反應與評價;體驗則是在感受的基礎上發(fā)生的意義建構和價值生成?!庇谢顒記]體驗,活動就會變成一種形式、一個空殼,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有所感、有所悟的活動才能讓學生有收獲、有成長,也正是因為這樣,活動中所付出的代價才是值得的。
(四)進行模型建構
通過化學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物質及其變化的證據,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形成結論;能解釋證據與結論之間的關系,確定形成科學結論所需要的證據和尋找證據的途徑;能依據物質及其變化的信息進行抽象概括并建立模型,用模型思想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化學學習中對物質及其變化的認識方式,是基于觀察和實驗方法獲取的物質及其變化的事實并進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構模型及揭示化學變化及其規(guī)律的過程,是運用證據推理和模型化思想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與品質。
(五)使用模型。
給學生一個實際的情境,基于觀察和實驗方法獲取的物質及其變化的事實并進行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建構模型及揭示化學變化得到的規(guī)律,去解決情境中提出的問題,實現評價學生對對應知識的掌握情況,如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識的遷移能力,用已復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