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最近,一部紀錄片《小小少年》引起熱議。導演在跟拍了一年半后,親眼見證了那些看似無用的興趣如何改變了主人公的人生。一個興趣雖然不一定能讓我們成功,但是它有可能讓我們獲得不一樣的人生。
你有自己的興趣嗎?你是否真正享受其中并因此獲益呢?
在《小小少年》中,在豬肉鋪跳芭蕾舞的9歲女孩小云兒,癡迷于機器人的少年組合陶啟澤和張宇晨,在家飼養(yǎng)了200余種昆蟲的小昆蟲家殷然,用摩托車上演“速度與激情”的少女賽車手李蓮怡娜,毅然投身電競圈的傳奇打野少年國豪,以及將音樂看得和生命一樣重要的9歲男孩王爍然,這6位癡迷于自然、科技、藝術、運動等不同領域的少年,小小年紀就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并愿意為了這份癡迷和熱愛,付出同齡人望塵莫及的時間和努力,甚至在眾人的質疑聲中,依然專注堅持,真讓人欣賞和感觸。
興趣是指一個人研究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時,有積極的心理傾向性。
一個摯愛的興趣,不一定能讓人成功,甚至可能還會影響學業(yè),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就像《小小少年》中的小昆蟲家殷然,每天回家做的第一件事都是給蟲子換土、喂食、做記錄,還常常因此忘記背書和寫作業(yè)。所以,支持他的媽媽,常常為如何督促他學習、平衡好興趣與學業(yè)之間的關系而頭疼。
但是,一個健康的興趣,有著極高的情緒價值,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不一樣的人生。因為,興趣在人的心理行為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當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感興趣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觀察力也會變得敏銳,進而產生活躍的思維、牢固的記憶和深厚的情感。這些不僅會豐富這個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還有可能讓人進入“心流”的美好狀態(tài)中,進而帶來極大的情緒價值。
“心流”是一個積極心理的概念,指當人忘我地沉浸在某件事情或某個目標中時,每一個動作、想法都會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舒暢地發(fā)生,進而將自己的能力發(fā)揮到極致。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當一個人處于“心流”時,會產生高度的興奮與充實感,進而獲得內心的安寧;還會因為感到力所能及,而減少焦慮、提升自尊,并在人際互動中,更愿意互相協(xié)作。
所以,如果一個人,在人生初期就能發(fā)現自己的興趣,并且持續(xù)堅持的話,是非常幸運的。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踢球,不僅非常吵鬧,還常常踢壞玻璃。老人不但沒有責備和趕孩子們離開,反而給了每個孩子25元錢,并邀請他們明天繼續(xù)來。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來了,頑皮吵鬧依舊。而老人出來,給了每人15元,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孩子們又來了,但這次老人只給了每個人5元,孩子們非常不開心,掃興而去。第四天,老人一分錢也沒有給,孩子們氣急敗壞地離開了。第五天,再也沒有孩子去老人家門口踢球了。
聰明的老人把孩子們踢球的動力,從內驅力(為自己開心而踢)轉變?yōu)橥怛屃Γ榈玫藉X而玩),又通過控制金錢與獎勵這樣的外部因素,有效地影響了孩子們的行為。
這就是心理學著名的“德西效應”,它反映出促使人采取行動的動機有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即內驅力(自己想要做,自己喜歡做)和外驅力(受到外界因素鞭策或鼓勵才去做)。而當一個人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部的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
其實,“德西效應”已經深深地影響了很多人。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人類是因為好奇而求知、獲得而快樂、突破而滿足。但現在隨著外部的評價體系(分數、排名、獎懲、他人期望與評價等)的建立,很多人把學習視為負擔和不得不做的事,而忘記了學習的最初動機——好奇心、興趣和學習的快樂。再加上內在的情緒體驗,特別是考試失敗、排名落后、錯誤答題等,會讓人把“還沒有掌握”視為“我無能”和“我不擅長”,從而失去信心,放棄探索與努力。
興趣,不是靠外界的強制力量、刺激而形成的,而是出于個人的強烈意愿發(fā)展起來的。當一個人因從事有內在興趣的事取得成績時,會體驗到由衷的滿足感和成功感。被“內在的成功感”,而不是“外在附加獎勵”所驅使的行動,將更持續(xù)、更健康。
其實,外界的獎賞,比如金錢、名利等所帶來的快樂,往往都只是一時的。而讓我們真正能夠獲得內心滿足與幸福的,是那些讓人發(fā)自內心喜歡與享受的、有趣好玩兒的事。
在探索與發(fā)展自己興趣愛好的同時,你還需要考慮好兩個相關問題:如何管理好時間,平衡興趣與學業(yè)?當興趣不被身邊人理解時,應該怎么做?
蕾蕾(化名),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特別喜歡舞蹈。但隨著進入小學,特別是到了三年級,要學習和背誦的學科變得多起來,蕾蕾開始有點力不從心,跟不上學習的節(jié)奏與要求,有時候會在跳舞時開小差。
雖然,我很認同愛因斯坦所言,興趣才是我們追求有價值事物的基礎,但人不可能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除了自己想做的事,也要做好應該做的事。兩者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才能真正過好這一生。
所以,當興趣與學業(yè)產生沖突的時候:
其實很多人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有找到好的學習方法。就像蕾蕾,當她意識到不是自己笨,而是需要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后,開始調整自己。她制定學習計劃,注重課前預習,更專心地上課,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舉手提問或記錄下來課后請教老師,并及時復習、做好系統(tǒng)小結。很快蕾蕾就跟上了學習的節(jié)奏,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這也確保了她可以繼續(xù)支配時間投入喜歡的舞蹈中。
在一張紙上畫出兩個大圓圈,每個大圓圈代表一天的24小時。首先在其中一個圓圈中,把一天中要做的事畫出來,如學習、吃飯、睡眠、個人衛(wèi)生、運動鍛煉、上網、與家人共處、社交聚會、路程及其他等,按照目前時間的實際分配比例來分割。這樣,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時間分配。接下來,在另一個圓圈中畫出時間運用的理想狀態(tài)。這樣的“時間餡餅”一經對比,你就會發(fā)現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的問題,發(fā)現哪些是需要改正的。
另外,如果興趣不被身邊人理解時,應該怎么做?
1.就像《小小少年》紀錄片中的殷然養(yǎng)蟲子一樣,有的同學會害怕蟲子而遠離他,有的同學則直接拒絕他精心準備的蟲蟲禮物。如果你也有類似的遭遇,不妨試著通過表達,讓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喜好。就像殷然給班級同學精心準備了一場生動幽默的演講,主動帶領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昆蟲的世界,贏得了不少理解與掌聲。
2.興趣本身就是自己的,和他人無關。在遇到不被理解的時候,不妨一笑了之,對自己說:沒有關系,我自己喜歡就好!
人生是一場旅程,倘若你有幸聽到內心的某個召喚,不妨大膽一些,去攀一座山、追一個夢,勇敢地跟隨內心的那份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