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和朋友吃飯,正好他剛上初中的女兒想買臺電腦,我說你應用不復雜的話,買一臺輕薄點的、漂亮點的即可,不想小妹妹張口就是一句——“功率釋放如何?”我飯差點從嘴里噴出來!這“功率釋放”的概念看來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啊,而且已經(jīng)發(fā)展到“害人不淺”的地步。
不管輿論如何沉迷于“高功率釋放”,但每天回答上百個購機咨詢的我們是最有發(fā)言權的——絕大部分消費者其實用途就是上網(wǎng)、看劇看片、辦公,《英雄聯(lián)盟》已經(jīng)是高負載,Photoshop就已經(jīng)是專業(yè)應用了。在這種情況下,如今幾乎所有的銳龍R5/R7,酷睿i5/i7機型,都能滿足性能需求。說再直白點,4000元以上,是個筆記本,性能都足夠了!去糾結6核還是8核,去糾結45W功率釋放還是54W功率釋放,意義真不大。
更惱火的是,很多消費者被“帶歪了”。比如,很多打《英雄聯(lián)盟》和偶爾做做短視頻剪輯的用戶,你建議他們買英特爾平臺輕薄本,告訴他們顯卡好,對視頻應用的支持更好,效率更高,游戲幀速也更高,但他們卻執(zhí)念于AMD的6核和8核。又比如,你說辦公應用,圖便宜買銳龍U輕薄本足夠了,他卻說銳龍H的功率更高,性能更好,所以買臺辦公本也盯著R75800H。
對于普通用戶,真正該在乎的是日常使用中能夠直觀感受到的點,比如機身重量、外殼是不是容易沾染指紋、揚聲器效果好不好、續(xù)航長不長、屏幕色彩好不好。對于辦公為主的用戶,甚至關心鍵盤位是否有問題、按鍵手感好不好,都比關心功率釋放有價值!
還有一種觀點是:我買8核銳龍I{或者酷睿H本,保值啊,能多用幾年!“希望多用幾年”這個想法沒有問題,但實際上,真正能夠用多久,主要取決于你怎么用。買個游戲本做辦公和網(wǎng)頁娛樂本,是“夠豪華”,結果轉過頭就裝上×××殺毒、Sogou輸入法、×××安全瀏覽器、×××壓縮軟件、×××看圖軟件……這樣用,我踅摸著半年下來電腦就變?yōu)觚斄?,怎么保值?p>
有些機型如果以功率釋放作為衡量指標,的確沒有看點,但實際體驗卻非常好
類似的話題其實說了很多次了,我們在后臺也一直提醒消費者,但問題依舊,不少消費者還是走向“功率、性能沉迷”。所以,這次我再加上一個例子:
我最近評測了一款戴爾的1.2kg超輕薄本靈越13 Pro(集顯款),坦率說,考機,它真不咋地,搭載的i5 11300H最低時降到了22W左右(該處理器標準TDP是35W),這按照一般的評測邏輯就是不理想的產(chǎn)品。但我?guī)С鋈ビ昧艘恢?,感覺特別好:超輕薄,拿著用不覺得累,背著無感;使用時非常安靜,放在酒店里用都聽不到風扇噪聲,安安靜靜的很舒服;看個大片兒,揚聲器聲音也洪亮,續(xù)航也長,躺在床上放膝蓋頭上用,兩個小時片子放完,電量標識基本沒動,太棒了,后來我干脆就不插電用了。還有個細節(jié),我們做評測時煩死那種掀蓋就自動開機的機型了,因為很多時候掀開屏幕面并不是為了使用,而是要體驗鍵盤、C面材質,或者是給同事分享一下該機的C面設計什么的。很多評測工程師都說:這種掀蓋開機的設計是廠商自以為是的設計。但當我?guī)鋈ビ脮r,我發(fā)現(xiàn)其實每次我掀開屏幕面都是為了用,所以這個設計太實用了。最后,我一度擔心該機玩《英雄聯(lián)盟》會掉幀(因為考機時會掉功率),但實際玩了幾把,即便是2.5K分辨率也超級穩(wěn)定,根本不掉幀。
我說這個故事,其實就是想告訴大家一點:日常使用時的人機交互體驗才是最重要的。不要沉迷于功率釋放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