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青瓷作品“觀紫”的造型設計和自然意境"/>
王圓圓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一直以來它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不僅是旅游勝地,也是人文勝地。眾人皆知宜興紫砂作為泡茶器皿舉世聞名,卻不知青瓷也是宜興的一朵金花,只不過在紫砂的盛名之下,青瓷只能算是曲高和寡。陸龜蒙《秘色越器》詩曰:“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便是形容青瓷,可見青瓷在文人心中是多么地美不勝收,其實,相較于質樸的紫砂,青瓷更有一番別致的風情與韻味,紫砂壺制作工序繁多,一只完整的青瓷作品出爐也要經(jīng)過很多道程序:設計打樣——拉坯、做模子——注漿——烘干——修坯——素燒——上釉——修釉——釉燒,其復雜度毫不遜色于宜興紫砂,要想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青瓷作品,每一道工序都應細致入微,對其投以極大的熱情。中國以龍泉青瓷知名度很高,其實宜興青瓷與之也是難較高下。
我國的青瓷燒造歷史源遠流長,從商周原始青瓷的出現(xiàn)到東漢成熟,至唐、五代發(fā)展,宋代達高峰,在這長達三千余年的青瓷發(fā)展史上,青瓷與中華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說瓷器的發(fā)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陶瓷文化的一項重大貢獻。由于中國瓷器的外銷交流,也因此而博得“瓷器之國”的雅號,中國的英文名“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可見中國的瓷器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眾所周知,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卻鮮有人知宜興青瓷相較于宜興紫砂歷史更為悠久,早在商周時期,宜興已經(jīng)開始燒制原始青瓷,歷史上知名的唐代越窯、宋代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屬于青瓷系統(tǒng)。青瓷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發(fā)展,其品類十分豐富,從茶具、陳設品到花瓶等,其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兼具,不僅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也為家居氛圍錦上添花,營造優(yōu)雅的生活空間。欣賞青瓷作品“觀紫”(見圖1),其以水滴為原型,拉深變型而得,其造型十分秀長,下部呈豎立的橢圓形,穩(wěn)定端立,線條逐漸拉伸延長,慢慢收斂呈瓶口,上部纖細,作品線條柔美、十分流暢,整個造型顯得優(yōu)雅且亭亭玉立,將線條的藝術之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上口裝飾旋線紋代表水波,為作品增添了層次感和立體感,若隱若現(xiàn)的水波給人以光澤感,平添了幾分溫潤之美,水波裝飾與作品的水滴造型相互呼應,突出主旨。下面打紫泥裝飾,刻繪芭蕉葉,簡單的線條紋理將雨打芭蕉的畫面展示得形象生動,簡約而極具意境,表現(xiàn)出江南特有的美景,給人以詩意。此作品線條流暢明快,釉色呈翠綠,可謂“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溫潤如玉,給人以極大的藝術美感。本作品的獨特之處還在于青瓷與紫砂的巧妙結合,青瓷的清秀與紫砂的質樸相互中和,和諧又互補,使其端莊高雅又不失嫵媚,十分別致。
見圖1
青瓷和宋詞都是宋文化的巔峰之作,青瓷最高的境界就像宋詞一樣意蘊優(yōu)美、意境深遠,以瓷為詞,從而引發(fā)人內(nèi)心的共鳴。青瓷作品“觀紫”展示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古典美,蘊含了獨特的中國文人審美。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返璞歸真的情懷,在紛亂的時代中,無數(shù)為官者渴望離開朝野、回歸田園,不得意之時只能將自己的情懷寄托在寫詩飲茶中,在自然靜謐的氛圍中釋放自己。中國文人推崇自然、疏淡和靜謐的審美境界,在書法、水墨等多種藝術形式中都傳達出一種禪宗式的意境美,風景秀美的江南是無數(shù)文人的心之所向。欣賞青瓷作品“觀紫”,讓人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畫面:小雨淅淅瀝瀝,園林中柵欄雕砌、危石聳立、古松婆娑、蕉林婀娜,花草點綴景色,一妙齡少女倚著窗戶,面向窗外微微發(fā)呆,芭蕉當窗,未展蕉葉嬌怯,似少女的芳心,也似一緘書札,藏著許多心事。窗外的是芭蕉,卻滴在窗里人的心頭。人在蕉窗夢里,雨聲難成。青瓷作品“觀紫”以水滴為造型,以“雨打芭蕉”的畫面進行裝飾,互為融合,營造出清新自然的唯美意境,讓人嘆為觀止,作品將雨打芭蕉的意境美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的心緒逐漸安靜平和,享受精神的自在暢游。
在造型上,“觀紫”表現(xiàn)出了簡約質樸、精巧細致和端莊穩(wěn)重的美;在釉色的處理上,飽滿柔美以及潤澤溫和的特點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在內(nèi)涵意蘊上,自然意境美的表現(xiàn)使得此作品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美輪美奐的高度,著實是一件難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