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茹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從明朝到現代已經走過了六百多年,經歷了明清時期的輝煌、抗戰(zhàn)時的衰退、建國后的奮進,每個時代都有著屬于自己的英雄人物,他們?yōu)樽仙笆聵I(y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留給后人無數經典傳器。而說到近年來那些出名的紫砂大師,映入腦海的一定是“紫砂七老”,這七位紫砂大師各有擅長和風格,并在自己的領域始終保持遙遙領先的地位。他們帶領宜興紫砂從傳統走向了現代,承前啟后,將紫砂藝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潮。
前人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壺型,“魚化龍”、“仿古”、“掇只”等比比皆是,這些作品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浸染了歲月的風霜,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神韻和張力??v觀那些珍藏在博物館的傳世作品,無一不是做工精細挺拔,線條流暢自然,每件藝術品都熔鑄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意,流露出無與倫比的內蘊氣質。
然而,傳統的東西固然好,“求變”才是發(fā)展的源動力。紫砂藝術在汲取了傳統陶藝的養(yǎng)分后茁壯成長,但是孩子長大了需要獨立生長,一味地沿襲傳統反而會丟失自己的風格和特色。所以“求變”成為發(fā)展的一個主題,如何變,通過什么渠道變,變成什么樣子,就成為了紫砂前進道路上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幸運的是紫砂藝人從來都是不安于現狀的,眼前的成果絕不是藝術永恒的追求,他們在這一條“求變”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敢于進取,這也是宜興紫砂壺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fā)展成為一門深受人們喜愛的陶瓷藝術的根本原因。只有不斷發(fā)展、變化,才能在時代的前進征程中保持不落后,也只有不落后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所以每一把壺都帶著自然的純粹、大地的包容以及人的智慧。
紫砂泥在質感上有超強的表現力,可以超現實地呈現出自然界的木、石、果、花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這些效果是其他陶瓷作品難以達到的。此款花器作品《梅香三件》融入了“歲寒三友”之梅的元素,竹挺拔,松蒼古,唯有梅集嬌艷與清冷于一體,不顯矛盾,其獨特的氣質反而意外地吸引人。
以梅入壺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屢見不鮮,梅花嬌妍,梅枝穹隆,梅樁蒼勁,氣質更是高潔,因此紫砂藝人十分喜歡在壺藝設計創(chuàng)作中添加梅的元素。但是尋常的創(chuàng)作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畢竟此類作品實在太多,藝人為了尋求突破,追求驚艷的藝術效果,于是主動在造型上求變立異,于是有了《梅香三件》的誕生,整個套組由一壺兩杯組成,正適合兩人對飲。在舒適的環(huán)境下,在幽靜的茶韻中,即使靜坐不語,壺的意境,茶的香茗,也能給人帶來無上的享受。
《梅香三件》精選紫砂泥制作,壺型飽滿傳神,壺身呈樹樁造型,加以瘤狀,緊貼著壺身刻畫了斑駁的樹痕,壺身靠近壺把處貼了一串梅花。壺嘴是梅枝凹凸不平的肌理皮膚,壺把也是梅枝造型,濃郁的自然氣息從紫砂壺的器表上流露出來,毫無保留。嵌蓋為規(guī)則的圓形狀,有年輪效果。開叉扭曲的梅枝為鈕,枝干上樹皮斑駁蒼勁,梅枝虬蟠蓋面上,樹痕和樹瘤寫形亦寫意,色澤自然協調,形意俱佳,意趣盎然。
此三件套就像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自然窈窕的身段一處飾以梅花點點,雕琢精致,魅影婆娑。整器充滿和諧,富貴迎面。寒冬遠去,春盡江南,梅意盎然,自然是別有一番帶著料峭的詩情畫意。
仿生的主人杯,也是極富自然肌理質感以及天然的生態(tài)美感,藝人將梅的“疏影橫斜”形態(tài)勾畫得妙趣橫生,動靜相宜,活潑自然,在紫砂泥獨特的肌理光澤映襯下顯得獨特和美好。令人愛不釋手,把玩和品茗都是極好的陪伴。
梅的美艷與清冷賦予了《梅香三件》特殊的仿生造型,而梅花的美好品格則賦予了作品超越造型之外精神層面上的深刻寓意。梅花象征堅韌、頑強的高尚氣節(jié),這種君子品性令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因此,歷史上詠梅贊梅的詩詞歌賦層出不窮,繪畫作品也是數不勝數。在紫砂歷史上,自花器宗師陳鳴遠開拓了花器壺后,以梅為主題的紫砂壺更是如過江之鯽。紫砂泥具有超強的可塑性和極強的造型表現力,因此砂泥在藝人的摶制下展現出了自然界動植物固有的特征。這些質感的效果,其他陶瓷原料難以表達。也正是這種泥料的性能顯現,才能更加突出梅花的形態(tài)與意象。流動的線條塑造為蒼勁的樹樁肌理,帶著顆粒的細砂在樹樁上濃縮為斑駁老辣的樹皮,可以說,砂泥的特性和梅樁的遒勁穹隆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演繹了一場泥與火的驚艷表演。
優(yōu)質的紫砂泥通過捏塑成器,千百年積累的工藝更是精湛嫻熟,器型經典而美觀,整套作品用實際造型和內蘊告訴我們:紫砂壺只有根植于傳統,并不斷融入優(yōu)秀成功的文化表現形式,在造型上圍繞茶具的功能進行創(chuàng)作,以更高標準的工藝美學價值來進行自我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展示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性、多元性、可變性以及時代性。
壺藝在與時俱進,紫砂藝人也必須不斷進步。他們積極參加理論課程的學習,努力地汲取現代完整的陶瓷科學理念;他們經常參加全國各地甚至全球的學術研討會,紫砂只是陶瓷文化的一個分支,只有多去汲取其他陶瓷藝術形式的精華部分以及優(yōu)秀經驗,才能更好地幫助紫砂進行發(fā)展。他們也與時俱進,通過網絡、電視、直播、視頻等方式了解世界動態(tài)。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制壺技藝,豐盈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扎實自己的制壺功底,充實理論陶藝知識,才能制作符合時代要求的,符合人們現代審美的紫砂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