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悟道松樁》中的“道”"/>
華振澤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shù),是老百姓自己的獨創(chuàng)與發(fā)明,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因此受眾眾多,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喜歡用紫砂壺泡上一壺茶,或是大口解渴,或是附庸風雅,都是一件大快人心之事。紫砂壺的原料就十分獨特,是一種經(jīng)過億萬年后形成的自然礦石,這種不可再生的礦泥賦予了宜興紫砂不可復制性,也賦予了它樸實古拙的氣質(zhì)和自然無雕飾的內(nèi)涵。不同的泥料色澤不一樣,呈現(xiàn)出的造型效果也不一樣,不同礦層的顆粒粗細也有別,造成了紫砂器的古拙之氣與精致之質(zhì)。
隨著紫砂的發(fā)展,其造型款式也越來越多,人們將他們進行歸門別類,分為三大類,可以說幾乎囊括了人們的審美喜好。而在幾何器型以及筋紋器型相比之下,花塑器始終有著重要的發(fā)展方向。一般花器或為單壺,或為系列呈現(xiàn),且無處不在與藝術(shù)人文理念的碰撞融合中,形成獨有的風格特征。在保證了實用功能的前提下,藝人在作品中極盡花塑器的制作手段,并將自然萬物搬入壺藝之中,使之富于生趣盎然的自然氣息和美好情感。
紫砂藝人在選取自然形態(tài)的動植物時都會首選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例如梅、蘭、竹、菊等植物,再比如龍鳳等神話動物,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在神州大地上生根發(fā)芽生存了上千年,已經(jīng)不單單是動植物的形象了,因為它們與生俱來的自然特性成為了能夠表達美好情感、傳遞積極意義的精神和品格。例如梅代表了頑強堅貞的品格,龍鳳則代表了吉祥的瑞兆,深受百姓的喜愛。
紫砂壺本身就是依賴民間手藝而存活下來的手上工藝,民間藝人利用純手工打造了宜興紫砂壺,每一把壺都是智慧的呈現(xiàn),也是勤勞的結(jié)晶,具有獨創(chuàng)性與地域性。其中圓壺與方壺的制作方式還不一樣,花器的制作更是考驗藝人的手上功夫。藝人首先利用“拍身筒成型法”將泥片打造成想要的形狀,然后在其上進行捏塑、貼花等裝飾手法,將其裝點成為花器。其實無論是圓器還是方器都是純手工打造,十分具有煙火氣息。而這樣的紫砂壺和具有崇高精神象征的自然動植物結(jié)合在一起,自然就變得更加有意義了。
為了突出作品的內(nèi)涵氣質(zhì),我特意選擇了松樹為創(chuàng)作題材。對于這一植物,大家都不陌生。松樹具有陽剛之美,沒有婀娜的枝條,也沒有嬌艷的花朵,它的樹皮斑駁,松針尖銳,枝干堅硬,將“陽剛”這一詞語詮釋到了極致。我對松樹的認知來自小時候去烈士陵園掃墓時所見的松柏形象。清風吹來,無論松葉如何擺動,主干都挺拔佇立在那里,雖然是默默的、無言的,我卻似乎在它們沉默的身姿中感受到了那種不可動搖的態(tài)度和氣質(zhì)。風吹不倒它,頂多就是帶走幾根松針罷了;雪壓不倒它,也許樹枝會折斷,但是軀干不會坍塌。有人說,松柏從不會彎,如果它們死亡,只有兩種情況:齊腰斬斷或者連根拔起;也有人說松柏代表的是堅貞,一年四季它們都綠意融融,嚴寒酷暑都不能改變它們的意志。這樣的樹,巍峨聳立,端莊肅穆,從此成為了我心中的神樹。
據(jù)說蘇軾一生十分酷愛松樹,從少年時期開始,就栽植松樹。即使在貶謫時期,也不忘栽種松樹以自娛自樂。我也酷愛松樹,但是難以像東坡先生一樣種植數(shù)萬棵,但是我可以將松樹移植到紫砂壺上,這樣壺可使用長久,松樹亦可萬古長青。
《悟道松樁》將松的元素如實反應(yīng)到整器上,內(nèi)蘊更顯豐富。我特意選取清水泥和墨綠泥兩種泥料來詮釋壺的造型寓意。其實在選擇泥料時我就遇到了困難,一般情況下紫泥呈現(xiàn)的色澤是最適合制作“松樁壺”這一類花器的,但是我經(jīng)過了反復斟酌,毅然選擇了清水泥。清水泥也是紫泥的一種,由于所處礦層特殊,所以含有較多的赤鐵、云母等,燒制后會呈棕紅色,雜質(zhì)也比較少,更顯細膩與溫潤。紫泥的色澤也許能比較真實地還原松樹的蒼勁與斑駁,但是清水泥的紅色更能顯示松樹的鐵骨錚錚與堅貞不屈的品格。整壺以一截松樁做壺身,壺鈕、壺蓋與壺嘴也都極盡仿真手藝,將松的穹隆與遒勁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壺身上布滿了斑駁蒼老的樹皮,這些滄桑的印記是歲月的刻痕,也是時光的烙印,它將松樹從一棵蔥綠的小樹變成了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而不變的是那一顆堅毅的心。樹疤、樹瘤都不均勻地分布于壺上,同樣還有以墨綠泥制成的松球裝飾于其上,一紅一綠,相互映襯,一起譜寫了一曲歲月悲歌。開叉的松枝為鈕,伸出松針朵朵,鋪滿了壺蓋,意趣盎然,蒼涼中襲來了一陣陣綠意,那是新生的喜悅,也是生命的禮贊。
在塑造松樹的形象時我采用了雕塑的工藝來表達松的遒勁老辣,以生動形象的造型來進行藝術(shù)語言的表達。松樹見證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太多的人間冷暖,它把世間的一切都記錄在自己粗糙的樹皮上,默默地訴說著這些經(jīng)歷。《悟道松樁》自然而然因為松樹的這一形象也由普通的茶器變成了故事的訴說者。
而可謂悟道?其實簡單地說,就是悟出來的道。這樣的解釋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所謂的悟道不是聽聽就能學到的,必須要有真實的體驗,并從中可以明白做人的道理。而在我生長的紅旗下,在小時候參觀烈士陵園時,在一次次耳聽目染那些英雄事跡時,在沉浸于紫砂制作時 ,在親眼目睹紫砂事業(yè)的蒸蒸向上時,我都有所悟,從而有所得。因此《悟道松樁》是精心打造的紫砂壺,也是悟道后的果。作品借用紫砂壺綺麗的造型掀開了這中華盛世,也借用松樹寓意了那些高貴的、堅貞的品質(zhì),更是借用整個作品傳遞了心中對祖國的熱愛與期盼。熱愛腳下這片深沉的土地,期待它在經(jīng)歷磨難后永沐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