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濤
河南長垣市中醫(yī)醫(yī)院外一科 長垣 453400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多見于女性,對發(fā)病48~72 h內的患者可實施膽囊切除術[1]。選取我院外一科2016-01—2020-06實施膽囊切除術治療的78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其中2016-01—2017-12收治的39例行開放膽囊切除術(open cholecystectomy,OC),2018-01—2020-06收治的39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F(xiàn)通過對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LC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應激反應和免疫功能水平的影響。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01—2020-06在我院外一科行LC治療的78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及超聲等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2)均于發(fā)病 48 h內入院,符合OC及LC的指征[2-3]。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2)無法耐受手術及麻醉的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和不同術式分為2組,每組39例。將2016-01—2017-12行OC的患者作為OC組,將2018-01—2020-06行LC的患者作為LC組。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1.2方法術前均予以抗感染、解痙等常規(guī)治療,氣管插管全身麻醉。LC:于臍緣做1.0 cm切口,穿刺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10~14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10 mm Trocar及腹腔鏡。分別于劍突下和右肋緣下鎖骨中線、腋前線穿刺置入10 mm、5 mm、5 mm Trocar和腹腔鏡器械。探查 Calot三角區(qū),分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并結扎,剝離并切除膽囊,膽囊床電灼止血。經劍突下切口取出膽囊。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確定創(chuàng)面無出血和膽漏,放置引流管,退出腹腔鏡并縫合切口[4]。OC:經右側肋緣下4~6 cm斜行切口入腹,明確膽總管、膽囊管及動脈等重要解剖結構。分別結扎膽囊管和動脈并切斷,殘端雙重結扎,順行或逆行切除膽囊。膽囊床電灼止血,沖洗腹腔,膽囊窩放置引流管,依次縫合切口。
1.3觀察指標(1)于術前及術后72 h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應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皮質醇(Cor)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定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 淋巴細胞亞群 CD3+、CD4+、CD4+/CD8+等免疫功能指標。(2)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漏、粘連性腸梗阻、肩背酸痛等并發(fā)癥。
2.1CRP、Cor、IL-6等應激指標術前2組CRP、Cor、IL-6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LC組CRP、Cor、IL-6水平高于術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OC組CRP、Cor、IL-6水平高于術前和L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 CRP、Cor、IL-6應激指標比較
2.2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術前2組CD3+、CD4+、CD4+/CD8+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LC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術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OC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術前和L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比較
2.3術后并發(fā)癥2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LC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O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手術創(chuàng)傷是導致機體應激反應的始動因素,處理不當可引發(fā)代謝、神經內分泌,以及免疫功能受損,對患者手術和術后康復效果均可產生嚴重影響[4-5]。CRP作為急性期反應指標,由肝臟合成,應激狀態(tài)下明顯上升,且其表達水平與創(chuàng)傷程度呈正相關。由巨噬細胞、T細胞、B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的IL-6,在急性期反應和免疫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還能夠在炎癥反應急性期促進CRP的合成釋放。CD3+、CD4+等均為衡量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其水平的變化可直接反映機體的免疫水平。正常情況下機體 CD4+/CD8+比值恒定,如其表達降低,通常提示機體感染風險增大[6-8]。 Cor為機體外界刺激時由腎上腺皮質釋放的應激激素,當機體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處于急性應激狀態(tài)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tǒng)興奮,Cor可顯著上升。
OC、LC是目前臨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主要術式。OC治療效果肯定,但存在創(chuàng)傷較大,常引發(fā)高強度的應激反應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影響患者術后順利康復。與OC比較,LC系微創(chuàng)性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和恢復快等優(yōu)點,且術后切口瘢痕不明顯,美觀度較好,符合患者對美容的需求。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初步探討了OC、LC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應激反應和免疫功能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2組患者術后的CRP、IL-6、Cor水平高于術前,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術前,說明手術均對患者的應激和免疫系統(tǒng)造成了不良影響;但OC組受影響大,而LC組受的影響程度小,術后并發(fā)癥少,臨床效果肯定。
在膽囊炎早期(本研究均在發(fā)病48 h以內),膽囊壁充血水腫較輕,與周圍組織粘連較為疏松,尚有利于術中解剖分離。如果手術時間過晚(>72 h),膽囊周圍炎癥反應日趨嚴重,膽囊壁嚴重充血水腫,與周圍組織形成致密粘連,使Calot三角區(qū)的解剖不清,而增加LC的難度[9]。因此急性期應盡早實施手術,而且宜首選安全、簡單、有效的LC[10]。
綜上所述,與OC比較,對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行LC治療,機體應激反應輕,對免疫功能影響小,患者術后恢復快。應作為首選的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