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新生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革新使得大學英語教學從通用英語(EGP)教學轉(zhuǎn)向了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為了應對這樣的轉(zhuǎn)變,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從2017學年起展開了EGP+ESP混合授課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文章主要介紹了自改革以來該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開展情況,并針對師生雙方的問卷調(diào)查對改革的效果進行了評估,同時對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EGP;ESP;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7-0107-05
Abstract: Thegoal to cultivate talents needed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es and competition,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new-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nov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ll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rom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to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started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of EGP plus ESP teaching mode in its college English instruction since 2017. The article repor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 and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the mode by draw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s done on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It ends with suggestions on 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 EGP; ESP;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人才教育與培養(yǎng)的目標是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是參與國際化事務必要的溝通工具。在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教育中,英語語言技能以及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與教育顯得十分重要。一直以來,在中國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體系中,英語教學被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進步[1],這一點可以通過大學新生逐年提高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證實。這些新生代大學生群體具有思維跳躍化、信息閃速化、知識碎片化、學習趣味化、選擇個性化的認知特征[2],因而他們對于大學英語的教學也有了更高的需求。與此同時,科技的進步也使得大學英語的教學方式更加快速和高效,慕課、微課、智慧課堂、移動學習等新的授課形式給傳統(tǒng)的教學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面對著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目標、新生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給語言教育方式帶來的革命式變化,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一次重大的改革。為了指導各高校順利開展改革,教育部于2015年修訂完善了《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督虒W指南》依據(jù)科學性、多樣性、針對性和時代性的原則,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基礎、提高和發(fā)展三個級別的教學要求,同時對具體的課程體系也提出了宏觀的指導性方針,即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可分為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由此形成相應的三大類課程,而具體的課程形式由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組成[3]。
在現(xiàn)實需求和國家政策的雙重驅(qū)動和鼓勵下,各大高校積極響應,尋求適合自己實際教學情況的EGP通用英語和ESP專門用途英語相結合的大學英語授課模式。
一、文獻回顧
ESP專門用途英語具有專業(yè)性、開放性、實用性以及互動性等特征[4],其興起于上個世紀60年代初西方掀起的針對EGP通用英語語言教學的改革以及教育心理學對于學習者語言需求的重視。那么ESP專門用途英語到底指什么?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專門用途英語是一種包含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是一種充分融合了學習者需求的語言學習方法,而不是某一種特定的語言或方法論。他們同時把ESP細分為了學術英語(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職業(yè)英語(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5]。STREVENS強調(diào)了ESP課程的四個必要特征和兩個可變特征。四大必要特征為專門用途英語滿足了學習者的特定學習需求,與特定領域、職業(yè)和活動的內(nèi)容相關、語言聚焦于與職業(yè)行為相關的句法、詞匯和語篇上,完全不同于通用英語;兩大可變特征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可以僅局限于特定的學習技能上(如閱讀技能)、可不拘泥于既定的教學方法[6]。ROBINSON認為專門用途英語具有目標導向并建立在學習者的需求之上,其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將特定領域的英語語言知識傳授給成年學生[7]。Dudley-DUDIEY-EVANS和ST.JOHN結合前人的定義,將專門用途英語理解為滿足學習者的特定需求,使用了適用特定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同時注重傳授特定語域、體裁相關的語言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同于通用英語課程中的互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