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壯年
陳瑸去世的消息傳到臺灣時,臺灣百姓以每人一把米的捐獻方式,集資建廟紀念。
清朝兩位著名的清官,一位是有“天下清官第一”美譽的張伯行,一位是被稱為“壁立千仞”的陳瑸。人們贊美他二人為“泰華兩峰,同標峻絕”。
陳瑸,廣東??悼h(今廣東雷州市)人,出身海濱農(nóng)家,青少年時,刻苦求學,康熙三十三年考取進士,歷任古田縣令、四川提學道、臺灣兵備道、湖南巡撫、福建巡撫、閔浙總督等官職。為官后,他勤政愛民,鞠躬盡瘁,造福鄉(xiāng)里。他曾管轄臺灣政務,政績卓著,使臺灣在經(jīng)濟、海防、吏治、文教各方面都取得極大發(fā)展,史稱“治臺第一人”。
陳瑸在治理臺灣時,體恤民情,化解民族紛爭,與臺灣百姓共甘苦,遇上抗洪搶險,他和臺灣百姓一起扛沙包,排險情。他初為臺灣道臺時,曾北巡淡水,往來一千多里,只帶幾個仆從,不打擾地方官府,自備干糧,夜宿百姓屋檐下,深得臺灣民眾敬仰,尊其為“萬家活佛”和“陳青天”。陳瑸升任湖南巡撫離臺時,臺灣百姓為其豎起一塊“去思碑”,并說“此碑可裂,陳公恩德不朽!”
陳瑸去世的消息傳到臺灣時,臺灣百姓以每人一把米的捐獻方式,集資建廟紀念,并塑造了兩尊陳瑸像,一尊供奉于府城文昌閣,一尊送到陳瑸的家鄉(xiāng)雷州。塑像時,百姓環(huán)集,按陳瑸生前胡須的黑白長短,拔其胡須,交塑匠使用。臺灣人民至今仍把陳瑸當作神靈供奉。
陳瑸為官清廉,嚴以律己,他認為,為官應做到“知謀國而不知營家,知恤民而不知愛身”。陳瑸勤政,每日黎明就開始辦公,直到半夜才停下來。所有的公事都親自處理,不請師爺,仆人也只有一兩個人。陳瑸在外做官二十多年,從不帶家眷,孩子想去看他,路費都湊不夠。
一次,陳瑸覲見康熙皇帝,康熙問他是如何來京的?陳瑸答道:“蒙撫臣給臣盤纏赴任,又到衢州見總督……臣得總督給的盤纏,方能來京?!笨滴趼牶?,看著這位已是高官的陳瑸,連赴任進京的盤纏都拿不出來,感慨地說:“此苦行老僧也?!?/p>
陳瑸并非沒錢,他的俸祿,養(yǎng)廉銀,公費銀足以使他過上富足的生活,可他把這些錢都捐了,捐給了國家和需要救助的百姓,自己甘愿過清貧的日子。他在臺灣道任內(nèi),應得銀三萬兩,他全部捐出,用來修建炮臺。病逝前,他上疏,將自己應得銀一萬三千余兩上交朝廷用作兵費。去世后,康熙皇帝根據(jù)他的請求,最后決定將其中的一萬兩存藩庫,以充兵餉,余下的三千兩賞給陳瑸之子。
康熙感慨地說:“陳瑸居官甚優(yōu),操守極清,朕亦見有清官,然如伊者,朕實未見?!狈Q贊他是“誠清廉中之卓絕者”,下詔追授禮部尚書,蔭一子入國子監(jiān)讀書,謚號“清端”。
康熙皇帝在評論他時說,他只是一個海濱務農(nóng)之人,非世家大族,又無門生故舊,但天下人都知道他,如果沒有真正的業(yè)績和高尚的品德,是不可能如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