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yī)院病理科,甘肅 張掖 734000)
數據顯示[1],近年來我國腫瘤發(fā)病率呈升高趨勢,已成為我國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腫瘤患病初期癥狀不明顯,確診時多數處于中晚期。臨床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CT、MRI、X 線檢查,易于操作,但漏診率較高,還需進行病理檢查。不同檢查技術對疾病的診斷效能存在差異,常規(guī)技術病理檢查為穿刺活檢法,在確定病灶分期、類型等方面具有一定可靠性,但仍有較高的漏診率,且對患者痛苦較大。免疫組化技術通過染色,對比腫瘤組織切片,能夠對組織內抗原進行定量、定性、定位,進而判斷病變程度,操作簡單,對患者損傷相對較輕[2]。本研究將免疫組化技術用于病理診斷,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疑似腫瘤患者133 例,男/女為69/64,年齡46~77 歲,平均(63.85±3.52)歲;體重49~75kg,平均(62.20±4.53)kg。
患者均行常規(guī)技術檢查與免疫組化技術檢查,檢查前向患者講解檢查方法、注意事項,引導患者放松心情。
常規(guī)技術:常規(guī)穿刺活檢,采用影像學技術確定病理位置、大小,活檢穿刺法取出患者腫瘤組織,與標準組織進行對比。
免疫組化技術:取患者腫瘤樣本組織 (大小1cm×2cm×0.2cm)浸泡于甲醛溶液中,浸泡2h 后采用透明液透明60min,而后使用脫水液脫水60min,并浸蠟液60min,使用石蠟包埋法對組織進行常規(guī)切片,厚度以2μm 為宜,而后免疫組化染色,于37℃下3%過氧化氫溶液內孵育10min,對切片進行高溫滅活,經蒸餾水沖洗(3min)、110℃高壓鍋內修復(2min),使用PBS 洗滌(5min),于常溫下孵育120min,再次使用PBS 洗滌,加入UltrasenSitiveTM SP 試劑,使用DBA 顯色,染色過程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然后使用中性樹膠封固,觀察染色情況。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顏色為棕黃色提示為陽性。
①記錄手術病理檢查結果。
②對比活檢穿刺法與免疫組化技術診斷結果與診斷價值,分析其靈敏度、特異度與漏診率。
③診斷配合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對診斷技術的配合度評分量表評價,內容包括生理問題、心理問題、信任感3 個維度,每個維度評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檢查配合度越高,對檢查方法的影響越輕微。
采用SPSS21.0 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如檢查依從性評分以(±s)描述,t 檢驗。計數資料如2 種診斷技術間的結果比較、診斷技術與病例結果的比較采用“率”描述,用χ2檢驗。當P<0.05 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33 例疑似腫瘤患者中有108 例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其中血管瘤10 例,占9.26%,肺癌37 例,占34.26%,轉移性腫瘤22 例,占20.37%,肝癌31 例,占28.70%,內膽管癌8 例,占7.41%。
免疫組化技術肺癌診斷準確率97.30%及總診斷準確率97.22%高于常規(guī)技術72.97%、75.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種診斷技術與手術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例(%)
常規(guī)技術診斷靈敏度(82/108)、特異度(18/25)、漏診率(26/108)分別為75.93%、72.00%、24.07%,免疫組化靈敏度(105/108)、特異度(24/25)、漏診率(3/108)分別為97.22%、96.00%、2.78%。免疫組化技術靈敏度高于常規(guī)技術(χ2=21.070,P=0.000)、漏診率低于常規(guī)技術(χ2=21.070,P=0.000)。2 種診斷方式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20,P=0.054)。見表2、表3。
表2 常規(guī)技術診斷結果
表3 免疫組化技術診斷結果
免疫組化技術檢查時患者生理問題、心理問題、信任感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技術(P<0.05)。見表4。
表4 2 種診斷方式患者檢查配合度比較(±s,分)
表4 2 種診斷方式患者檢查配合度比較(±s,分)
免疫組化技術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與特異度,近年來隨著抗原修復技術進步,自動免疫染色系統的建立,即用型試劑盒抗體的商品化,使該技術更加簡便,易于操作,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日益廣泛。腫瘤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威脅,而早期有效、準確的診斷有助于患者盡早接受規(guī)范化治療,對于延長生存期,改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免疫組化技術是用于腫瘤病理診斷的輔助手段之一,以觀察到的切片結果作為基礎,并對抗體篩選,進而進行診斷。
免疫組化技術相比常規(guī)技術,能夠觀察切片中抗原的數量及分布,從而進行定性定量研究。石蠟切片對于組織形態(tài)保存較好,能夠長期保存,便于染色對照,使用的甲醛固定劑可對抗原起到一定修復作用[3]。免疫組化技術在鑒別腫瘤組織起源方面效果較好,例如部分腫瘤來源不明,無法明確腫瘤發(fā)病部位。如細胞角蛋白(CK20)在膽管癌、胃腸道癌中呈陽性,在乳腺癌,肺癌中呈陰性。而明確腫瘤的來源有助于為臨床治療提供更準確的依據。此外,該技術對交界性腫瘤區(qū)分良好。常規(guī)技術難以檢出微小轉移灶,在區(qū)分淋巴細胞內竇性組織細胞增生與部分癌癥早期轉移方面敏感度欠佳。而免疫組化技術能夠準確及時發(fā)現微小轉移灶。本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組化技術總診斷準確率高于常規(guī)技術,且診斷的靈敏度、特異度更高,漏診率更低。提示免疫組化技術用于腫瘤病理診斷具有較高的陽性診出率,敏感度與特異度較高。羅珂研究顯示[4],免疫組化診斷的靈敏度與特異度相比常規(guī)技術較高,而漏診率相比常規(guī)技術較低,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免疫組化技術對患者損害小,患者檢查配合度較高。本研究結果顯示,免疫組化技術檢查時患者生理問題、心理問題、信任感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技術。提示免疫組化技術可提高患者檢查配合度,對患者生理、心理的影響較小,與臨床研究具有一致性[5]。
但免疫組化技術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抗體特異性與解釋。免疫組化技術檢測必須有適當的陽性與陰性對照,如對照組不理想或被忽略,可能會影響染色結果。免疫組化檢查結果不僅需要依靠規(guī)范化操作,還需正確的解釋,在解釋時應結合鑒別診斷,抗體特性、研究組織性質等。免疫組化技術存在一定假陽性,本研究中假陽性率為0.93%(1/108)。抗體必須保持合適的濃度內且在保質期內,若過期或抗體濃度不足可能會影響著色,出現假陽性[6]??贵w孵育時間控制可影響假陽性發(fā)生,對于夏季應適當縮短孵育時間,而冬季應稍微延長時間。同時,操作時若組織變干,則可能引起假陽性。免疫組化結果中的假陰性不是真實的反應,出現假陰性的原因中,抗原修復方法不當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在抗原選擇時應根據抗原特點選擇,熱修復注意修復的方法及溫度。一抗效價降低或失效也會影響假陰性。免疫組化染色切片好壞會對醫(yī)生判斷染色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從而對病理診斷結果產生影響[7]。
為確保免疫組化染色結果的可靠性,現提出以下建議,①確定適宜的試劑濃度,以得到最大強度的特異性染色或最弱的背景染色作為試劑的最佳濃度;②設立對照組,確保免疫染色質量:包括設立陽性對照、陰性對照、空白對照組;對于已知存在抗原的陽性對照組,最好選用含有少量抗原的癌組織作為對照,空白對照可采用非免疫血清。③在對抗原修復時,確保修復工具、修復溫度與修復時間一致,切片應該自然冷卻后再進行染色,修復工具以微波爐、高壓鍋為宜,修復溫度應在100℃以上,修復總時間應>15min。④在染色過程中保持切片處于濕潤狀態(tài),孵育過程中確保孵育盒平整,避免抗體液體流入組織內。⑤報告染色結果時應適當結合臨床診斷、抗體、鑒定等,避免一味解釋,將假陰性、假陽性等各種異常進行排除。
綜上所述,免疫組化技術用于病理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特異度更高,且漏診率低,能夠增加患者檢查舒適度,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