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達 張琳 王玲玲
摘 要:情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傳統(tǒng)教育評價體系下,情商教育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學生的情商表現總體不容樂觀,在自我認知與激勵、情緒管理和意志磨煉、人際交往等方面還存在缺陷和問題,社會環(huán)境、學校教育、家庭因素和大學生個人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為加強大學生情商教育,提高其情商水平,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社會和大學生自身作用,構建體化情商教育模式,形成以情商教育課程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教師隊伍、評價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情商教育體系;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工作;同時加大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升思政課育人效果,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情商教育體系;心理健康;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29
1 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提出“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實學”。高情商和高智商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標準。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顯示,拋開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等因素,一個人能否成功,20%取決于個人智商,80%取決于其他因素,而其他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情商。
情商即情感智商(EQ),“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以及揣摩、察覺和駕馭別人情緒的能力,以及面對壓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與應變能力”。一般認為情商包含“自我認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識別他人的情緒、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良好的情商是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有助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有助于大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是大學生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立足社會、應對就業(yè)壓力的需要。堅持立德樹人,把大學生情商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應有之義。
2 高校大學生情商現狀及原因分析
2.1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情商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情商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也得到不斷關注,大學生的情商水平持續(xù)提高,但是在自我認知與激勵、情緒管理和意志磨煉、人際交往等方面還存在缺陷和問題。
一是自我認識能力不足,自我認識深度不夠。具體表現有:有的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不準確,或高或低;有的學生對自己的情況分析不夠,對自己能干什么,有條件干什么,現在最適合干什么等都不是很清楚。二是自我激勵能力不足,心理調適能力較差。具體表現有:有的學生經過多年寒窗苦讀考上大學后,頓覺理想缺失,學習動力不強,學習懶散,荒廢青春;有的學生自卑感強,對自己的潛力估計不足,面對困難挑戰(zhàn),束手就擒,自甘平庸;有的學生自律能力差,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沉迷于網絡、游戲等虛擬空間不能自拔。三是情緒控制能力不強,容易感情用事。具體表現有:不少學生易受情緒情感刺激,思維容易片面,遇事容易沖動,喜歡感情用事,易以物喜,易以己悲。自卑、焦慮、抑郁、冷漠常常糾纏著一些學生。四是挫折承受能力不強,缺乏挑戰(zhàn)的韌勁。在成長的過程中,挫折不可避免,但不少學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常常在困難失敗面前望而卻步、消極悲哀。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耐挫力弱、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五是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薄弱。具體表現有:有些同學不敢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對于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問題也不能很好地解決;有些同學團隊合作意識較差,以自我為中心,孤僻,對人冷漠等。
2.2 大學生情商缺陷產生的原因分析
2.2.1 價值多元、網絡虛擬、就業(yè)壓力的疊加效應
首先,在全球化的時代境遇、多元化的社會結構、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多變性的社會思潮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更加多元,對大學生情商水平的提高產生不利影響。其次,網絡空間所具有的開放性、匿名性、即時性、交互性、去中心性等鮮明特征,使得網絡生態(tài)環(huán)境異常復雜多變,容易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心理性格上趨向內向木訥,不善言辭,人際交往能力不強,這大大影響了大學生情商水平的提高。再次,就業(yè)形勢和就業(yè)壓力加重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少大學生為提升就業(yè)競爭力,埋首于專業(yè)課、外語和計算機的學習,一定程度影響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情商的發(fā)展。
2.2.2 學校重視不足,情商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第一,大中小學一體化的情商教育體系還沒有形成。在中小學階段,中高考的指揮棒使應試教育成為學校工作的中心,學校、教師和家長都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分數,學生被困于上課、作業(yè)和考試中,導致情商教育長期滯后于智商教育。在大學階段,高校一般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設立心理咨詢室等,把情商教育簡化為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對情商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不足,情商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方面,各類學校缺乏專業(yè)的情商教育專職教師,情商教育的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輔導員、思政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等承擔,缺乏專業(yè)的情商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學界對情商教育的研究不足,公開發(fā)表的情商教育的論文、專著、實踐案例寥寥無幾,相關的研究沒有得到學界足夠的重視。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情商教育的作用發(fā)揮不夠。教育部教學評估委員會對思政課評估發(fā)現,思政課教學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班級過大,授課效果差;教師業(yè)務水平差,授課照本宣科,形式單一,教學有效性低;個別教師思想政治水平低,回答學生問題的準確性不夠、藝術性不夠、邏輯性不夠、高度不夠”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大學生情商教育。
2.2.3 家庭情況參差不齊,情商教育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