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案例是2014年的公報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在《民法典合同編理解與適用(二)》中也引用了該案例,其實《民法典理解與適用》中引用這一案例并非用來說明格式條款,而是用以說明判斷當事人過錯程度時,依照公平原則和誠信原則來確定。
顯而易見,裁判者的關(guān)注點在于對雙方過錯的界定??捎行╇y以理解的是,從合同約定上看,商家是守約方,似乎并沒有什么過錯,倒是孫女士是違約的一方。
然而問題就出在這份合同上。目前,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的網(wǎng)站上仍然保留有這一案例,但在網(wǎng)頁上只有一句話,也正是這一案件的精髓:“預付費式消費模式是時下經(jīng)營者常用的一種營銷模式,如經(jīng)營者與消費者簽訂的協(xié)議中有‘余款不退條款,對該條款的效力應從是否明顯加重一方責任,排除一方主要權(quán)利,未公平分配消費者及經(jīng)營者權(quán)利義務來認定?!?/p>
公平和誠信在很多人看來是兩個再簡單不過的詞語,但在法律中直接適用公平和誠信原則,確是一件很需要智慧的事情。這個案子就是最好的例子,事情本身并不復雜,在大眾日常的消費中也很常見。如果換位思考,我們成為法官的話,卻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做出如此裁判。這里有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對于服務機構(gòu)而言,他們擁有一份“完美的合同”,“完美”到幾乎排除了自身的所有風險。
在不同人的眼中,完美有不同的樣子,正如前面所言,對于服務機構(gòu)而言很完美,但對于消費者而言,顯然就不那么完美了。之所以要出臺《消費者權(quán)益保護法》、要在《合同法》中對格式條款有諸多限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消費者與商家的關(guān)系中,商家往往處于強勢地位,在這種強勢地位上商家很容易炮制出對自己完全有利的“完美合同”。
從技術(shù)層面上看,可能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完美的合同”,有時就算合同寫得再不合格履行起來也可能很順利,交易不順利的時候再完美的合同也能找出毛病來。換句話說,如果孫女士真的變瘦了,可能根本就不會有這些糾紛。讓每個客戶都一定變瘦顯然并不現(xiàn)實,這一點作為商家應當比孫女士更清楚,所以對商家而言,這份合同簽得顯然不夠厚道。
在法律人看來,這種傾向性十分明顯的合同一點兒都不完美,還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很多時候,合同的達成好比兩個人談戀愛,總有一方是追求者,被追求者往往處于強勢地位,而看一對戀人是否能走得長遠,往往要看強勢的人能否在兩人的關(guān)系中做到合理的平衡,如果濫用強勢地位,兩個人往往走不長遠。在合同中也是如此。所以從法律視角看來,合同的權(quán)利義務應當是平衡的。不平衡的合同就算寫得再嚴謹,在風險面前也未必能夠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司法裁判是公平最后的守門人。在《民法典》出臺后,條款是否“合理”也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價值評判,裁判者將有更大的空間去守護公平,這也將更有利于讓商家以更審慎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擬定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