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冉冉 周杰 江文
感染性疾病在兒科常見,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為主,為鑒別診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為合理臨床用藥提供依據(jù),需找到鑒別診斷的敏感指標,血清學炎癥標志物在感染性疾病診療過程中的價值逐步得到臨床認可[1]。SAA 是一項監(jiān)測疾病動態(tài)的優(yōu)秀指標,較CRP 更靈敏[2],SAA 是一類多基因編碼的多形態(tài)蛋白家族,在機體內(nèi)以少量形式存在,能與高密度脂蛋白結合形成SAA/高密度脂蛋白(HDL)復合體參與機體調(diào)控炎癥的作用[3]。正常人群的SAA均值在性別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4],參考值無需區(qū)分男女,本研究旨在探討SAA 在兒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臨床應用,現(xiàn)將在本院就診的感染性疾病患兒分類與對照健康兒童進行對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歸性分析2018 年7 月~2020 年3 月在本院就診的168 例細菌或病毒感染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7 例,女81 例;年齡0~12 歲,平均年齡(4.5±2.5)歲?;純捍嬖陲@著感染體征與癥狀,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結果分為病毒感染組(90 例)和細菌感染組(78 例)。病毒感染組,男47 例,女43 例;年齡0~12 歲,平均年齡(4.7±2.5)歲。細菌感染組,男40 例,女38 例;年齡0~11 歲,平均年齡(4.3±2.3)歲。另選取同期來本院體檢的64 例健康兒童作為健康兒童組,其中,男33 例,女31 例;年齡0~11 歲,平均年齡(4.6±2.2)歲。三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參與研究的兒童家長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抽取所有參選兒童的外周靜脈血2 ml,免疫比濁法檢測SAA、CRP,采用全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比較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檢測細菌感染的靈敏度、特異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比較 病毒感染組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高于健康兒童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低于健康兒童組;細菌感染組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高于健康兒童組;細菌感染組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均高于病毒感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比較()
表1 三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比較()
注:與健康兒童組比較,aP<0.05;與細菌感染組比較,bP<0.05
2.2 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在感染性疾病患兒中對細菌感染的靈敏度與特異度比較 SAA 對細菌感染的靈敏度為92.3%(72/78)、特異度為80.0%(72/90);白細胞計數(shù)對細菌感染的靈敏度為75.6%(59/78)、特異度為61.1%(55/90);CRP 對細菌感染的靈敏度為80.8%(63/78)、特異度為66.7%(60/90);SAA 對細菌感染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均高于白細胞計數(shù)、CRP,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種類繁多,感染途徑多樣,尤其感染小兒,患兒語義表述不清,病癥存在個體差異,缺少特異性的早期癥狀,很難對感染的病原體進行分類,在感染性疾病患兒發(fā)病早期可通過一些血清學炎癥標志物的檢測,得到對病原體鑒別診斷的結論,及早采取相關治療。膿性分泌物、腦脊液、痰細菌培養(yǎng)等檢測耗時長、操作復雜,而且易導致身心不適等不良反應,所以需選擇更安全便捷的檢查方法。當炎癥發(fā)生時機體的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腫瘤細胞因子α 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SAA 也呈高表達,在這些血清學炎癥標志物中有的指標與疾病的炎癥程度和動態(tài)變化密切相關。
CRP 是目前臨床常用的血清學標志物,經(jīng)肝臟合成而來,在健康人血清中微量存在,該指標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受感染、腫瘤、外傷等應激影響,是判斷是否發(fā)生感染的有效評估指標[5]。白細胞計數(shù)是對炎癥及進展性疾病輔助診斷最為傳統(tǒng)的指標之一,但研究顯示[6],其在發(fā)熱患者的檢測中陽性率較低。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作為全身炎癥反應狀態(tài)的一個指標,在炎性疾病患者中呈升高狀態(tài)[7]。SAA 是組織淀粉樣蛋白A 的前體物質(zhì),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經(jīng)肝細胞產(chǎn)生,與HDL 具有較高親和力,系HDL 相關載脂蛋白,正常狀態(tài)的機體內(nèi)其水平偏低,在機體受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侵襲時發(fā)生過表達,研究表明[8],SAA 是機體在遭受感染或損失時極有效的輔助診斷指標,在病毒和細菌感染約8 h 后開始上升,超過參考閾值時間較CRP 早,恢復時下降更快、幅度更大,細菌感染性疾病中革蘭陽性菌感染與革蘭陰性菌感染時SAA 水平差異不明顯,SAA 持續(xù)高于100 ml/L,提示細菌感染急性期可能性大;動態(tài)觀察SAA 水平,12~24 h 復檢結果,持續(xù)介于10~100 ml/L 閾值內(nèi),則病毒學感染可能性較大[9]。
有研究認為[10],SAA 與CRP 等其他血清指標進行聯(lián)合檢測,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反映出單項指標不能反映的臨床增殖意義,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能及時準確的實驗依據(jù)。本組研究中,病毒感染組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高于健康兒童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低于健康兒童組;細菌感染組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高于健康兒童組;細菌感染組的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均高于病毒感染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AA 對細菌感染的靈敏度、特異度均高于白細胞計數(shù)與CRP,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診斷中,血清學SAA、白細胞計數(shù)、CRP 等均可作為判斷感染分類的診斷指標,血清學SAA 具有高靈敏度,在機體發(fā)生感染時呈過量表達,可在疾病早期為臨床提供診斷和治療重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