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彥
關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我們最熟稔的一句話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p>
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排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核心思想:每個單元以主題統(tǒng)領,明確地融入了各單元語文教學中需要達成的語文要素,使語文教學更有清晰的目標。
落實“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語用訓練不可或缺。如何從“落實語用能力”角度出發(fā),進行相應的教材解讀與教學設計,讀《聽吳忠豪教授評課》一書中的聽評記錄,會讓人茅塞頓開。
《魚游到了紙上》是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一篇寫人的文章。作者通過寫一個聾啞青年是怎樣觀察魚、怎樣畫魚以及作者與他之間的談話,把一個熱愛生活的殘疾青年形象生動地勾畫出來了。
這篇課文內(nèi)容淺顯,學生讀懂并不難。作為語文教師,把握文本角度不同,便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在《聽吳忠豪教授評課》這本書中,我看到對比閆君燕老師的設計,吳教授引出的另一位教師的設計。重點研讀兩位教師的設計后,對“語用型”教學的設計思路,有了很多收獲。
第一位教師追求的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他在學生回答出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情后,引導學生重點討論了下面三個問題:
1.為何說這位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哪些地方可以說明?
2.“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有何關系?
3.這位聾啞青年是怎么練就如此高超的畫技的?
對第一位教師提出的這三個問題,吳教授予以肯定。
因為這三個環(huán)節(jié)討論的問題,在課文中是找不到現(xiàn)成答案的,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從三個問題的設計上可以反映出教師對文本進行了認真的解讀,對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進行了深入的理解。三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層一層揭示出人物內(nèi)在的品質(zhì),表明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精心。
我也曾在外出學習過程中聽過《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可以說,剛看到這樣的設計,我也會為這位教師的用心點贊的。
緊接著,吳教授在這三個問題上進行了追問:
第一,這些是否是學生閱讀這篇課文產(chǎn)生的問題?是否是學生閱讀這篇課文必須理解的問題?
吳教授認為:平心而論,這些問題是教師為講讀分析這篇課文的需要而設計的,他來源于教師自身解讀文本的感悟體會,并不是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產(chǎn)生的疑問。這樣的教學,表面上似乎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實際上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效果非常有限。
第二,這些問題是否是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提出的?是否能反映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任務?
吳教授認為:一篇語文課文的教學,往往可以有兩種價值追求,一種是追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最大化,另一種是追求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效果的最大化。這位老師的設計,重視了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卻放棄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價值,導致了語文課程性質(zhì)任務的異化。
第二位教師是來自天津的閆君燕老師,書中刊登了她的教學設計。
開始部分,她也是讓學生答出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情,理清敘事線索。緊接著,她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問題,讀著她設計的問題,會讓我們有不一樣的感受。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她設計了兩個問題:
1.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魚游到了青年的心里?默讀課文,圈出魚游到青年心里的句子。
2.為什么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們感受到了“魚游到了紙上”?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去關注文章語言的表達方法,通過“舉止特別”“忘我”等詞語,感受青年畫魚忘我的態(tài)度,體會“工筆細描”“揮筆速寫”的不同意味??梢哉f,在理解語言運用的基礎上,感受了青年忘我的繪畫精神,可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tǒng)一。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她出示重點句子,進行比較閱讀:
★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那位青年在靜靜地畫畫。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tài),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tài)。
閆老師讓學生們討論:這兩段話有什么不一樣?這樣寫好在哪?
學生比較閱讀、討論交流后,閆老師進行總結(jié):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時,還可以寫自己想到的,這樣表達可以把人物、事物描寫得更加具體,更加形象。
吳教授評道:“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教師將這堂課的教學重點確定在表達方法的學習上,正確地把握住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任務?!?/p>
讀到這里,我感覺豁然開朗?;叵胱约涸诮淌谡Z文版教材時,不時為自己能深度解讀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和人物品質(zhì)而小小得意。而讀到這篇“語用型”教學設計時,才明白自己當初的解讀脫離了語文課程性質(zhì)任務本身。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重要觀點理解起來容易,運用起來卻有一定難度。對比這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我真切地感受到“語用型”教學設計思路的滲透。從文本的重點句子中學習表達方法,在學習表達方法中感受聾啞青年畫家勤奮好學、專注做事的精神,真正把語文課上成了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