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祖超
無錫工藝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206
“訓賽一體”是指將藝術設計專業(yè)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與職業(yè)崗位競技性活動相結合,做中學,學中做,以賽促教,以賽促學。[1]《綜合設計制作》是高職藝術院校陶瓷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在“訓賽一體”模式下,以“陶瓷”為主要載體,綜合多種工藝門類、材料媒介、形式表現(xiàn)等內容進行藝術實踐教學。其“綜合性”是陶藝課程的主要特征??v觀陶瓷藝術發(fā)展史,陶藝,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與繪畫、雕塑、設計、以及其他工藝美術等門類有著無法割舍的傳承和比照關系。相比其它陶藝課程,《綜合設計制作》課程的特點相對不受限制,如形式內容不限,且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統(tǒng)一;提倡跨界創(chuàng)新,又要守正傳統(tǒng);試圖打破陶瓷材料的邊界,又不能完全脫離材質的本身屬性;鼓勵融合其它工藝技術,又要保持陶瓷材質與工藝的特性??傊?,在工藝技術與藝術表現(xiàn)上進行綜合性應用的同時,能動的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立于當下的藝術語境,選擇各自特有的方式去探索陶瓷藝術語言。因此,該課程具有多知識學科交叉和工藝門類綜合的特點。
在教學中體現(xiàn)“綜合性”,應該是多數(shù)現(xiàn)代藝術課程共同探討的課題。但是,在注重職業(yè)技術培養(yǎng)的高職院校,該類型的課程教學相對困難。“制度環(huán)境的制約、傳統(tǒng)習俗的習慣、各方利益的沖突、人的認識的局限性、教師整體水平和物質資源不足、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對它實施過程和效果產生了制約作用。”[2]研究生求學期間,筆者對導師教授的“主題設計”課程,印象深刻,該課程要求完成一套“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筆者選擇以“南京明孝陵石像路·石象”為創(chuàng)作題材,這是平生第一次試著獨立完成一套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南京印象·吉象系列之春夏秋冬》。(圖①)歷時2個月的學習實踐,結果完全超出了預期,從參觀考察、主題選擇、設計草圖、生產放樣、陶瓷成型、釉水裝飾、干燥燒成和后期處理等,順利完成了陶瓷產品設計制作與研發(fā)的整個流程,同時,還獲得了產品包裝、攝影等相關知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與研究的能力。這次寶貴的學習經(jīng)歷給了筆者很多啟發(fā)。
①熊祖超 南京印象·吉象系列之春夏秋冬
在教學設計中,筆者將《綜合設計制作》課程作為陶藝專業(yè)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連接點,以“陶瓷”為紐帶,擴展到其它工藝門類和知識學科,同時又與陶瓷成型工藝的探究、和陶瓷材料語言的挖掘等內容相聯(lián)系。陶藝課程中《綜合設計制作》的基本常規(guī)教學包括:參觀考察、主題設計和陶瓷成型與制作等內容。9周計172課時的教學時段,筆者將課程設計為:參觀考察1周;優(yōu)秀作品典型案例和近期展覽賽事征稿解析1周;主題選擇與設計2周;實物成型與制作4周;干燥燒成與后期處理1周。作業(yè)要求:形成一篇完整的設計報告(含設計草圖、創(chuàng)作說明、實物展示、創(chuàng)作感想等)。這一設計思路為:參觀考察,是讓學生進一步對陶瓷產區(qū)制作流程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典型案例分析,是在國際、國家級重要專業(yè)展覽賽事中,挑選優(yōu)秀作品,進行典型案例欣賞分析,讓學生了解當代陶藝發(fā)展現(xiàn)狀;近期專業(yè)展覽賽事征稿資訊解析,是實施“訓賽一體”驅動式教學的一種路徑,篩選了課程相關的2019年四項省級以上專業(yè)展覽賽事的征稿資訊(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屆‘藝博杯’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2019紫金獎·首屆中國大學生設計展、時代風華·第四屆江蘇省高校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主題選擇與設計方面,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施行個別化教學,按照學生主觀傾向,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最后完成成型制作和干燥燒成,整個教學思路主張?zhí)岣邔W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自主研究能力。
《綜合設計制作》課程,完成個別化指導,在主題選擇時,需注重個性,尊重學生主觀意念,兼顧各自特長。如:徐凡同學對陶瓷繪畫有一定的基礎,筆者上課時,建議她著力描繪時代新象,進行對當下時代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其完成的作品《假日·憂記》,(圖②)為陶瓷釉下彩繪,將假日的人潮重構成海浪的形態(tài),意在將人山人海的現(xiàn)狀,呈現(xiàn)在外旅行的歡愉之際,人們相伴出游的利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表現(xiàn)是一貫有著人文精神的設計師最熱衷思考的命題。如周朔含同學的作品《語象》,(圖③)將中國古代文字切入到抽象幾何的山水形態(tài)之中,文字形態(tài)和陶瓷材料重新建構化成語言,試圖呈現(xiàn)山水之意象。
② 徐凡 假日·憂記 2019年入圍“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展”
③ 周朔含 語象 2019年紫金獎·首屆中國大學生設計展 三等獎
綜合性和開放式是該課程的主要特征,因此,課程講授和解決問題也因人而異,若遇到教師不熟悉的課題,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傾向和個人情感的前提下,進行共同探討,如徐清同學的作品《鋦砂·拾憶》,(圖④)以紫砂陶板為材料,借陶刻的工藝手法,用線條編織成一種抽象形態(tài)的記憶畫面。從作品中,我們可以解讀到該學生個人的一些隱性獨白。當教師與每個學生探討不同選題時,學生也獲得了更多的專業(yè)信息,從而拓寬了他們的思維和視野,也會有極個別學生能找到更為宏觀的視角,如黃之婧同學的作品《線·向》,(圖⑤)該作品綜合了陶、金屬、砂石等材質,即豐富了陶藝創(chuàng)作手法和拓寬了設計創(chuàng)新空間,又保留了陶瓷材料特有的屬性。線,向著山水之象,向著天地之象,向著內心所向。極其抽象,且有著可解讀空間。
④ 徐清 鋦砂·拾憶2019年藝博杯·第十屆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 金獎
⑤ 黃之婧 線·向 2019年入選時代風華·第四屆江蘇省高校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
在探究式的教學過程中,組織和控制課堂能力極其重要,而教師在課程中就是一個最主要的支點,其本身也同樣是一個探索和實踐者。因此,筆者借參加“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為契機,在實施《綜合設計制作》課程教學的同時,與學生同步對陶瓷材料與工藝語言進行深度探索,選擇山水、湖石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做現(xiàn)當代表達。本課教學期間,筆者完成了兩件/套示范作品,一件為:陶藝作品《石空·山水之骨》;(圖⑥)另一套為:設計作品《現(xiàn)代爐事記·石空》。(圖⑦)均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其中一件評為“進京作品”,同一作者入選兩件作品,是本單位歷史首例。完成“綜合型”藝術課程的教學,探索優(yōu)化教學理念和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和藝術創(chuàng)作水平。從而實現(xiàn)效師學習、自覺學習。
高職院校注重職業(yè)技術培養(yǎng),課程設置相對模塊化和碎片化,其細致量化的評價標準,在以“工科”為主高職院校容易實現(xiàn)。但是,對于綜合類別、多元構成和應用型的藝術課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形式單一和技術標準化的評價模式,顯然有著不相適應性。因此。筆者對這門課程的教學評價做了以下調整:
⑥ 熊祖超 石空·山水之骨 2019年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作品評為“進京作品 ”
⑦ 熊祖超 現(xiàn)代爐事記·石空 2019年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作品
1.打破評價主體的單一化,通常課程結果,任課老師是唯一的評價主體,在該課程教學中涉及到的工藝門類,知識交叉等教學內容,可能會超出任課老師的經(jīng)驗范疇,那么,部分評價主體可由相關專家、評委,以及其他同學共同承擔,實施多主體評價方式。
2.高職藝術院校多以“工藝技術”為標準評定學生成績,不能完全適用于該類課程,為此筆者嘗試性的實施多層多樣化評價。具體有:工藝技術的集合疊加和難易程度方面;主題選擇能否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高度和看待社會問題的深度;形式創(chuàng)新與材質語言的多空間探索;對撰寫設計報告的表述完整度的評價等??傊?,對作品從社會價值、經(jīng)濟價值和藝術價值等多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評價,并推薦優(yōu)秀作品參展參賽。
“訓賽一體”驅動式教學,在《綜合設計制作》課程中也是“綜合性”的一個主要體現(xiàn)。筆者篩選了相關2019年四大省級以上專業(yè)展覽賽事,從當代性、社會性、人文性、專業(yè)性、廣泛性、本土性等更為綜合的層面進行深度研究與解析。諸如展覽賽事主辦方級別不同,參展對象不同,性質意義不同,評委標準不同等因素,都要考慮其中。如“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代表國家美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水平,也是各大藝術高校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并把作品進京、獲獎作為最高藝術理想。徐凡同學的課堂作品《假日·憂記》入圍本次展覽,是該學院陶藝專業(yè)學生中歷史首例。關注參與各項展覽賽事,能讓學生通過多種窗口了解到所學專業(yè)領域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社會就業(yè)需求。如“藝博杯·第十屆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由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yè)協(xié)會、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共同主辦,徐清同學作品《鋦砂·拾憶》獲得了本次大賽的金獎,該展覽展現(xiàn)了江蘇工藝美術的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現(xiàn)狀,也是立足本土面向全國的產品與文化交流的綜合平臺。同例,2019年“紫金獎·首屆中國大學生設計展”,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指導,江蘇省委宣傳部、教育廳等5家省級單位共同主辦,周朔含同學作品《語象》獲的本次展覽的三等獎,全國一百多所藝術高校同臺競技交流,該展覽獲獎作品既體現(xiàn)了當代大學生在創(chuàng)意設計上的積極探索,對藝術追求的創(chuàng)新性和前瞻性,又有一定的規(guī)模和廣度,能代表當代生活美學的潮流。本次課程教學針對的第四項藝術展覽是由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共同主辦的“時代風華·第四屆江蘇省高校優(yōu)秀美術作品展”。該展覽性質是省內高校師生同臺交流與對話,黃之婧同學的作品《線·向》、周朔含同學的作品《語象》均入選本次展覽。通過學習完成了課程的目標任務之外,學生還獲得了不同尋常的交流學習經(jīng)歷,這種藝術之旅完全超出了本次單一課程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豐富了個人藝術履歷,為日后藝術生涯增添了極大的信心。
“賽訓一體”模式下《綜合設計制作》陶藝課程教學,一方面,教師言傳身教,靈活引導和有效驅動;另一方面,學生學習主動,提高自主研究的能力。此外,要求教師有著極高的綜合素養(yǎng)、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進而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高職教育環(huán)境。綜合型的藝術課程教學,不僅是綜合工藝技術、學科門類、思想意識、觀念情感、以及人文和工匠精神,更需要以“綜合”為紐帶,去連接學生更為寬廣的成長空間。以系統(tǒng)、全面和開放的方式去實現(xiàn)教學的更佳效果,挖掘課程的深度價值和教育意義。尊重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因材施教,將課堂化作土地,努力播撒著匠心的種子,待到山花爛漫時,自顯教育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