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
摘要:目的:探討關于血清檢驗及細菌檢驗在布氏菌檢測中的價值分析。方法:對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集的200例布氏菌感染血清標本作為本次探究對象,均進行血清檢驗和細菌檢驗,每組100例分析這兩種檢驗情況下布氏菌感染的檢出情況。結果:本次探究中在血清檢驗中SAT、RBPT陽性率為94.5%高于細菌檢驗的7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較于細菌檢驗,血清檢驗在布氏菌感染方面陽性率更高,明顯提高了布氏菌的檢查準度。
關鍵詞:血清檢驗;細菌檢驗;布氏菌檢測;陽性
布氏菌是一種容易在家禽之間發(fā)生感染傳播的革蘭氏陰性菌。當人類接觸已經被感染的家禽或者被污染的乳制品、肉類及可能被感染,因此布氏菌也是一種能在家禽和人類之間相互傳播的細菌[1]。布氏菌可以分為多個種類以及生物型,其中以豬種菌、牛種菌以及犬種菌、羊種菌致病性最高。當人體感染布氏菌后多會出現全身感染癥狀,以循環(huán)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出現損壞,表現為發(fā)熱、頭痛、關節(jié)部位疼痛等,同時關節(jié)疼痛可導致活動受限,嚴重的可威脅患者生命[2]。因此,對布氏菌的準確判斷,及時發(fā)現病情,迅速阻斷傳播途徑,進行布氏菌病積極治療對患者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探究這兩種方式在檢驗布氏菌中的作用,本次探究對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集的200例布氏菌感染血清標本作為本次探究對象,均進行血清檢驗和細菌檢驗,觀察其檢驗結果,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間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集的200例布氏菌感染血清標本作為本次探究對象,均進行血清檢驗和細菌檢驗,分析這兩種檢驗情況下布氏菌感染的檢出情況。200例感染血清中男性145例,女性55例,年齡18~56歲,病程4~30天。
納入標準。經過多項臨床診斷方式診斷確診為布氏菌感染;具有明確的病原微生物職業(yè)接觸史、具有布氏菌感染相關癥狀以及實驗室檢查陽性結果,結合流行病學、職業(yè)衛(wèi)生學等進行分析,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疾病;本次探究均由患者自己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有過敏炎癥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流感患者;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
1.2檢驗方法。采集前一天叮囑患者晚上不進食,保持次日凌晨空腹,行血清標本外周靜脈抽取3ml,均進行血清檢驗和細菌檢驗。兩組檢驗均有經驗豐富的檢驗室進行,如果兩名檢驗室檢查存在差異,則進行二次檢驗,確保檢驗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
血清檢驗。(1)虎紅平板凝集試驗。將采集的血清標本于離心機上進行心理處理,之后取上層血清30ul,向取出的30ul血清中加入30ul抗原充分混合,在5min中內觀察結果;如果抗原凝集現象出現+以上這表明為陽性。(2)試管凝集試驗。取六只試管,在一號試管中加入2.3ml0.5%的石炭酸生理鹽水,2~6號試管中加入0.5ml0.5%的石炭酸生理鹽水;一號試管中加入0.2ml已經進行離心之后的血清,與其充分混合,去掉1.5ml,再取0.5ml混合液加入到2號試管中;2號試管:混合液于0.05ml0.5%石炭酸生理鹽水充分混合,取出0.5ml加入3號試管;依照以上操作方式一直操作到6號試管。之后用0.5%石炭酸生理鹽水將抗原原液做成1:10稀釋,然后將稀釋后的抗原原液分別去0.5ml加入1~6號試管,置于37攝氏度恒溫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22小時,觀察抗原凝集情況。如果抗原凝集出現++,則將最高血清稀釋倍數作為該血清的凝集效價。根據《布魯氏菌診斷標準》檢驗結果達到1:100以上,也就是出現++即可判斷為陽性。
細菌實驗。將收集到的血清樣本放入抗菌藥物中和瓶中進行細菌培養(yǎng),之后對生長出來的細菌進行鑒定,判斷是否為布氏菌,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實驗對布氏菌陽性結果的檢出結果。
1.4統計學方法。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血清檢驗結果分析。200分血清進行血清檢驗,結果為STA陽性189例,陽性率為94.5%。STA滴度小于等于1:100++,其中最高滴度為1:1600++。有1例為疑似陽性,其他均為陰性。
RBPT陽性189例,陽性率為94.5%。RBPT大于等于0.02++。1例RBPT陰性,其余為疑似。
2.2細菌檢驗結果。200例標本經細菌培養(yǎng)后明確145例為布氏菌,陽性率為72.5%
2.3結果對比。血清檢驗中SAT、RBPT陽性率為94.5%高于細菌檢驗的7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布氏菌病是一種變態(tài)傳染的疾病,可在家禽與人類之間進行傳播,一般的人感染多是因為使用了被布氏菌污染的肉類、奶制品或者近距離接觸了已經被感染的患者。布氏菌侵入人體后,能夠在吞噬細胞的夾膜中進行迅速繁殖,最終穿過淋巴組織,并依借淋巴組織達到血液循環(huán),進行全身侵入,最終可導致肝腎、血管等重要組織產生炎癥反應,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來由于環(huán)境污染嚴重,人口流動大等諸多因素導致布氏菌感染幾率有所升高,但是還未發(fā)現人與人之間的傳播情況。該疾病的病原體為布氏菌,這是一種小球桿狀菌,廣泛存在于牲畜的糞便、分泌物以及死亡牲畜的臟器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據相關報道稱,即使牲畜已經死亡,但是在其臟器中可以存活4個月,還能夠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發(fā)生變異。此外,布氏菌感染出現的癥狀比較復雜并不單一,因此單一的觀察、查體無法明確,早期診斷具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
本次探究中在血清檢驗中SAT、RBPT陽性率為94.5%高于細菌檢驗的7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相比較于細菌檢驗,血清檢驗在布氏菌感染方面陽性率更高,明顯提高了布氏菌的檢查準度。
參考文獻:
[1]李艷、趙明澤.平谷地區(qū)布氏桿菌疫情及試驗結果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7,19(12):2346-2348
[2]楊昱、高紀稱.神經性布氏桿菌病臨床特點及治療[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21):324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