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錄
摘 要:在小學敘事性文章教學中,教師設計導語,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完成板書,就像織網(wǎng)。另外上好敘事性文章還要抓住文章的“六要素”和文章結構。“六要素”和文章結構二者結合起來學以致用,還可以指導學生寫作,學生獲得寫作方法,降低寫作難度。
關鍵詞:記敘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記敘文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敘事性文章又是最常見的記敘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記敘文教學中必須有自己的方法。
一、設計精美的導語,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氛圍
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是這樣,好的開場白,是一堂好課成功的前奏。講敘事性文章,精美的導語尤其重要。好的導語起到集中學生注意力的作用。設計精美的導語,很容易抓住學生獵奇的心。就像講評書的人,說到緊張和關鍵時刻總是打岔;更像看電視,關鍵時刻總是播廣告。導語是在上課伊始,好的導語才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例如,筆者在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導語是這樣的: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我們班有32名同學,人人都是諸葛亮。今天,老師出一個歇后語“草船借箭”,請同學們補充完整,順手導入課文,讓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內容補充歇后語。這個導語一石三鳥。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小學生愛表現(xiàn)自己,教師給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其次,要回答這個問題,學生還必須了解課文內容,促使學生課前預習。最后,歇后語作為導語,而且教師只是說了上半句,讓學生回答下半句,促使學生思考,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學生對歇后語也很感興趣,更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設計精美的板書,把學生的思維織成一張網(wǎng)
板書其實就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的一幅思維導圖,問題的生成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抓住關鍵詞進行創(chuàng)造性組合,織成一張網(wǎng)。有了這張網(wǎng),學生對整篇課文的理解加深了,閉上眼,整篇文章都在心中。例如,筆者上課文《田忌賽馬》時,板書設計是這樣設計的。
告訴學生按照圖1,田忌上等馬不如齊威王的上等馬,中等馬不如齊威王的中等馬,下等馬不如齊威王的下等馬,怎么安排田忌的馬出場順序,幫助田忌取得賽馬的勝利。
經(jīng)過思考,學生設計出田忌取得賽馬勝利的圖片(如圖2),整篇文章的板書設計也就出來了。
三、敘事性文章要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
首先,抓住“六要素”,列出文章提綱,概括文章大意。抓住記敘文的“六要素”,對把握文章大意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例如,筆者上課文《少年閏土》時就利用“六要素”讓學生列提綱,概括文章大意。提綱如下:時間為回憶三十多年前,地點為作者家中,人物為少年閏土,起因為家中大祭祀的值年,忙不過來,閏土才來了。從閏土之口知道了他很多稀奇事,結果為閏土被他父親帶走。根據(jù)“六要素”,學生很容易概括出文章大意。其次,讓學生根據(jù)提綱復述文章情節(jié)。復述提綱可以說是學生復述課文的抓手,復述起來有條不紊,不會卡殼。經(jīng)過多次訓練逐步可以脫稿簡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一定會加深的。再次,從“六要素”中抽出故事的線索。如,有的文章以時間的先后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事件的情節(jié)不斷發(fā)展。有的是以地點的變更為線索,如一些游記散文,地點不斷變換,人看的景物不斷變換。有的是以事物為線索,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以火柴為線索串聯(lián)全文。最后,學以致用,把課文中故事情節(jié)的寫法變成自己寫作的范本,嘗試仿寫。我們分析課文抓住“六要素”,我們寫作文也要抓住“六要素”,在動手寫作以前先在心中列一個提綱,然后按照提綱寫作,記敘文寫作也就不難了。
四、敘事性文章要抓住文章的結構
通常情況下一篇敘事性文章,可以分為四個部分,即我們常說的起承轉合。起就是故事的開端,承就是故事的發(fā)展,轉就是故事的高潮,合就是故事的結局。如《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見到兩個小孩辯論,問辯論的緣由是故事的開端,可以算“起”。一個小兒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是近的,理由是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盤子一樣小,所謂近大遠小是也。另一個小孩認為日剛出時距離人遠,到了中午距離人近,理由是日剛出來時,滄滄涼涼的,到了中午像熱水一樣,即近熱遠涼。兩小兒辯論部分是“承”。在情節(jié)上是故事的發(fā)展??鬃硬荒軟Q也是“轉”,在情節(jié)上是高潮。兩小兒最后的帶有嘲諷意味的話是“合”,是文章的結局。
另外,文章的結構上還有倒序、插敘等。如《青山不老》,先寫景物,是倒序,為什么會有這一片樹林呢?回過頭交代老人,老人的行為使作者感覺青山不會老的,突出文章主旨。注意從結構上分析文章情節(jié),有利于學生把控文章內容,弄懂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