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曹操打敗袁紹,奪取了富庶的冀州。有一天,曹操看著呈上來的冀州的人口、糧食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喜不自禁,給大家算起了賬。這么多的戶數(shù)能征多少兵,這么多的糧食產(chǎn)量能抽多少糧草,有兵有糧又可以打仗了。眾人紛紛表示祝賀。在一片頌揚聲中,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當眾給曹操潑了一盆冷水,他說:“武器,是一種兇器,萬不得已才使用。我聽說圣明的君王善于拯救時世,所以世道紛亂時就用仁義來治理,世道虛偽時就用質(zhì)樸來克制;世道不同,事勢變易,治國的手段就應有所不同。用高尚的品行來影響他人,用仁義的思想來感化他人,同時安撫他們,替他們掃除危害,這樣,百姓才會與你同生共死。難道僅憑征伐就可以征服人心嗎?”
曹操聽后深以為然,他定睛一看,說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袁渙,便拜他為沛南部都尉。
曹操當眾挨批卻不生氣,是因為袁渙是一個值得人另眼相看的人。當初呂布敗亡,曹操接受呂布手下的人投降,連潁川大族陳群父子謁見時,都行跪拜大禮,以求關(guān)照,而袁渙只是一個長揖,便傲然而立。曹操又聽說了袁渙的另一個故事,不由得有些肅然起敬。
袁渙原在袁術(shù)手下做事,在阜陵之戰(zhàn)時成了呂布的階下囚。呂布在徐州打敗了劉備,還不解氣,命令袁渙寫信辱罵他一番,不料遭到袁渙的嚴詞拒絕。怒火中燒的呂布拔出寶劍,架在袁渙的脖子上,威脅道:“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寫信辱罵劉備,我就放你一條生路,否則你就死于我的刀劍之下?!?/p>
袁渙毫無懼色,平靜地回答說:“我聽說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愧,從未有謾罵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劉備有君子風度,接到您的辱罵信后,會非常鄙視將軍的行為;倘若他屬小人之輩,也會像您那樣,回敬一封辱罵您的信,那樣招致恥辱的是我們而不是劉備。況且我以往曾侍奉劉備,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寫信辱罵他。您讓我寫信罵他,就像我現(xiàn)在跟隨將軍,一旦離去,別人命我寫信辱罵將軍一樣,很不妥當。還望將軍三思?!眳尾茧m為一介武夫,但道理還是懂的,袁渙的一番高論讓呂布撤回了手中的寶劍。
袁渙不肯辱罵劉備,原因非常簡單,劉備任豫州刺史時曾舉薦他為茂才(即秀才)。按照東漢時的傳統(tǒng),被州郡保薦的孝廉、秀才,即使其后任職朝廷,不管官當?shù)枚啻?,都是過去保薦他的州郡國長官的“故吏”。所以,袁渙對劉備是以師禮相待的。
有一次,曹操和袁渙的堂弟袁敏議論起這件事,曹操問道:“袁渙勇敢時是什么樣,膽怯時又是什么樣?”袁敏說:“袁渙給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非常柔和。但是到關(guān)乎名節(jié)的時候,在危難關(guān)頭,其勇氣就連戰(zhàn)國時的勇士孟賁和夏育都未必有?!辈芄犃T很是敬佩。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下下邳城,高興之余,下令給手下的將領(lǐng)們分金銀財寶。將領(lǐng)們歡呼雀躍,爭先恐后地帶著大小車輛進城。這些人中,只有沛南部都尉袁渙與眾不同,他也帶著車來了,但并沒有加入爭搶的隊伍,而是前往藏書閣。他指揮人一摞摞地往車上搬書,足足裝了幾百冊。之后,又帶著車到倉庫,裝滿了糧食。
有人不解地問他:“你放著那么多值錢的東西不要,為什么只拿些沒用的書和糧食呢?”袁渙回答:“拿書是因為自己喜歡,口糧是行軍打仗必不可少的物資,所以我只拿這兩樣。”
后來袁渙的官越做越大,得到的賞賜也越來越多,可他從來都是平靜淡泊的模樣,賞賜的財物根本沒往家拿過,都是隨手轉(zhuǎn)送給了別人,自己更是不置產(chǎn)業(yè),不攢家財。
那些看到領(lǐng)導就不由自主地彎腰鞠躬、露出諂媚微笑的人,實際上并不是敬畏領(lǐng)導本人,而是害怕得罪領(lǐng)導后失去官位和財富。袁渙的勇氣來自沒有私欲,難怪曹操說:“一個不把功名利祿放在心上的人,還會畏懼什么呢?”
(丁 強摘自《天津日報》2021年8月23日,曾 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