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山(淮濱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淮濱464400)
膽囊結石病程較長,且隨著病程延長,病情加重,可對膽囊造成生理以及功能損傷,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fā)膽囊萎縮、膽囊積水等并發(fā)癥[1]。手術是治療膽囊結石的常用方式,且微創(chuàng)手術因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更利于術后恢復,被廣泛應用于膽囊結石治療中[2]。但不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方式的微創(chuàng)程度不同,對患者機體影響也不相同。本研究旨在分析傳統(tǒng)LC與單孔LC治療膽囊結石患者對胃腸激素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選取我院2017年9月~2020年9月收治的90例膽囊結石患者,采用擲硬幣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28例;年齡41~63(52.62±3.65)歲;病程5~16(10.52±1.65)個月。對照組中男19例、女26例;年齡40~65(53.66±3.58)歲;病程5~17(11.24±1.7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符合手術指征。(2)排除標準:①伴有惡性病變;②合并其他肝膽疾病,如慢性胃炎;③伴有肝功能障礙。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傳統(tǒng)LC治療。采用氣管插管全麻,患者仰臥位呈頭高腳低體位,且左傾15°左右,四孔法入腹,保持二氧化碳氣腹壓為15mmHg。探查肝臟以及膽囊具體情況,確定患者右上腹是否存在粘連,解剖膽囊三角,保證膽囊管充分顯露,夾斷并結扎膽囊管和血管,剝離膽囊床上膽囊,該過程中注意避免損傷肝臟,將膽囊完整切除,縫合切口。
1.3.2 觀察組實施單孔LC治療。麻醉、體位以及建立氣腹同對照組。于臍下緣以及左側緣取一反“C”形切口,于臍下緣置入10mm trocar為觀察孔,于左側置入10mm trocar為主操作孔,于右側置入5mm trocar為輔助操作孔,三方呈倒“品”字形,同時保證肚臍筋膜可隔開trocar。將彎曲加長的分離鉗、抓鉗以及電凝勾,弓背向上導入腹腔中。使用分離鉗于膽囊壺腹的略偏上部夾住,向偏左上方牽拉,暴露膽囊后三角后解剖,保證膽囊管充分顯示,緊貼膽囊壺腹和膽囊管交界處,充分暴露膽囊前三角,通過電凝夾閉膽囊動脈,術后將其切斷;距離膽總管5mm處,使用生物夾夾閉膽囊管,并于膽囊管遠端1cm處,使用鈦夾夾閉,于中間將膽囊管切斷,后使用電凝切除膽囊;經(jīng)主操作孔將膽囊標本取出,放置引流管,縫合切口。
1.4 評價指標 胃腸激素和免疫指標。分別取兩組患者術前、術后3d空腹靜脈血5ml,3 000r/min轉速下離心10min,分離出血清待用,使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德國羅氏公司,型號Cobas e411),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胃動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使用Cyto FLEX流式細胞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包括CD3+、CD4+、CD8+,并計算CD4+/CD8+。以上檢測所用試劑盒均購于美國貝克曼公司。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內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胃腸激素比較 術前,兩組GAS、MTL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d,兩組GAS、MTL水平較術前低,但觀察組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pg·ml)
表1 兩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pg·ml)
注:與術前相比,*:P<0.05
?
2.2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CD3+、CD4+、CD4+/CD8+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d,兩組CD3+、CD4+、CD4+/CD8+水平較術前低,但觀察組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指標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免疫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術前相比,*:P<0.05
n CD3+(%) CD4+(%) CD4+/CD8+術前1.70±0.09 1.67±0.10 1.496 0.138 1.52±0.09*1.30±0.08*12.256<0.001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P術后3d 觀察組對照組45 45 tP 72.52±5.16 71.85±6.01 0.567 0.572 66.52±5.26*63.65±5.84*2.450 0.016 43.66±4.15 42.52±4.63 1.230 0.222 30.58±3.15*28.62±3.15*2.952 0.004
LC是膽結石首選治療方式,具有術后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yōu)點,但不同的LC因手術切口不同,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也并不相同,因此本研究分析比較傳統(tǒng)四孔LC和單孔LC對膽囊結石的治療效果[3,4]。
胃腸道分泌的GAS、MTL和胃生理功能密切相關,可調節(jié)胃腸道的周期性收縮活動,將食物有規(guī)律地輸送至十二指腸,發(fā)揮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和呼收功能。GAS、MTL水平降低,可影響胃蠕動,延緩胃排空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d,兩組GAS、MTL水平均較術前低,表明LC對胃腸道激素分泌有一定影響,但觀察組GAS、MTL水平較對照組高,表明單孔LC對胃腸道激素分泌影響更小。分析原因在于,手術切口越大,對腸胃功能損傷越嚴重,易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單孔LC僅于肚臍下選擇1個手術操作孔,即可完成手術操作,且單孔術式的切口相對較短,因此對機體損傷更小,出血更少,更利于術后恢復,對胃腸功能的影響也較?。?,6]。既往研究顯示,交感神經(jīng)被過度激活可造成一過性免疫功能抑制,T細胞數(shù)量異常是主要表現(xiàn)[7]。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d,兩組CD3+、CD4+、CD4+/CD8+水平較術前低,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單孔LC對機體免疫功能損傷程度更低。分析其中原因在于,免疫抑制程度和手術方式有一定關系,創(chuàng)傷越大,應激反應越強烈,免疫抑制也越明顯,單孔術式對機體損傷較小,因此對機體的免疫抑制相對較輕[8,9]。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單孔LC術式仍有一個缺點,LC的關鍵在于膽囊三角的顯露和膽囊三角處管道的處理,單孔操作器械擁擠,操作空間較為狹小,因此筷子效應明顯,使得膽囊三角的顯露和膽囊三角處管道處理難度更大,使得手術用時較長,會一定程度上加重手術創(chuàng)傷[10]。因此,單孔LC對術者操作熟練度要求更高。
綜上所述,和傳統(tǒng)LC相比,單孔LC對膽囊結石患者的胃腸激素分泌以及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因此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