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祥(光山縣中醫(yī)院兒科,河南 光山465450)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FD)為兒科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上腹部反復脹痛、厭食、惡心嘔吐為臨床癥狀。兒科以藥用治療為主,但部分患兒年齡較小,用藥依從性差,且副作用大,不利于患兒生長發(fā)育。而捏脊手法及穴位敷貼均為中醫(yī)外治療法,其中捏脊療法是連續(xù)捏拿脊柱部位肌膚,具有疏通經(jīng)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作用,而穴位敷貼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可避免患兒用藥困難、腸黏膜及肝臟損傷,兩者安全性較高,且簡單易行,依從性好[1,2]。因目前少有文獻報道穴位貼敷聯(lián)合捏脊手法治療小兒FD效果。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穴位貼敷聯(lián)合捏脊手法在小兒FD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間治療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兒104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2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2~15(7.06±4.26)歲;體重10~28(18.28±6.84)kg。觀察組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3~14(7.03±4.08)歲;體重11~28(18.10±6.54)kg。兩組患兒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實用中醫(yī)兒科學(2005)》[3]相關(guān)標準,屬脾胃虛寒證,主癥:胃脘痞悶或脹痛、食少納呆、喜溫喜按;次癥: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fā)作或加重;舌質(zhì):舌淡,苔白滑,脈弱;(2)配合本次研究者;(3)患兒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患有腸道寄生蟲癥、泄瀉、疳癥等慢性疾病者;(2)有嚴重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腎疾病者;(3)先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不全者;(4)背部及腹部患有皮膚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捏脊療法治療,具體步驟為:(1)治療師將手掌握成半空拳狀,食指微屈,拇指伸直,與食指上關(guān)節(jié)對齊。(2)小兒身體放松呈俯臥狀,治療師立于患兒左側(cè),拇指與食指相配合,捏起長強穴,沿督脈穴由下向上,至背脊上方大椎穴,按推、捏、捻、放、提順序依次展開。(3)上述動作反復3次后,用兩拇指指腹同時對患兒大腸俞、胃俞及脾俞等穴位按、揉,反復做10次,5min/次。5d一療程,相隔2d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3.2 觀察組 在捏脊療法結(jié)束后,實施中藥穴位貼敷療法,中藥熱瀉散配制:葛根6g、苦參10g、木香2g;寒瀉散配制:干姜6g、制附片5g、木香3g、黑胡椒5g、肉桂6g、五倍子4g、吳茱萸6g。將上述藥物研制成細末混勻,加入調(diào)和油,制為直徑為3 cm圓形藥餅,于患兒臍中貼敷,并給予醫(yī)用膠帶固定妥當,4~6h/次,1次/d。5d一療程,相隔2d進行下一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4 臨床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血清5-羥色胺(5-HT)、胃泌素(GAS)水平指標:分別采集患兒治療前、治療4周后空腹靜脈血6mL,離心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5-HT、GAS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佰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4]中小兒FD標準規(guī)定,顯效:消化道癥狀如厭食、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失,食欲完全恢復,食量完全恢復;有效:消化道癥狀消失,食欲改善較好,食量恢復正常水平75%,體質(zhì)量逐漸增加,精神有所恢復;無效:消化道癥狀、食欲和食量無改善甚至惡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5-HT、GAS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5-HT、GAS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兩組5-HT低于治療前,GAS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5-HT低于對照組,GAS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5-HT、GAS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5-HT、GAS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
小兒FD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現(xiàn)認為可能與胃腸功能異常、胃酸分泌異常、Hp感染等因素相關(guān)。治療上藥物為主,但患者治療過程中容易復發(fā)、椎體外系癥狀、血泌乳素升高,缺乏有效、安全的治療手段[5]。祖國醫(yī)學將FD歸屬于“痞滿”、“積滯”、“胃脘痛”、“腹瀉”等范疇,發(fā)病部位以胃腹為主,小兒FD癥型主要為脾胃虛寒證,與患兒飲食不節(jié)、寒熱失調(diào)損害脾胃有關(guān)。脾虛胃寒證以氣滯為標,脾虛為本,因此在治療中以健脾益氣、理氣為關(guān)鍵[6]。
捏脊背療法用捏、捻、提、推手法作用于患兒背部長強穴、督脈穴,與人體五臟六腑相連接,發(fā)揮調(diào)節(jié)氣血運行、陰陽平衡、疏經(jīng)通脈功效。同時,對腎俞、脾俞穴位有效刺激,有補益氣血、培本固元、健脾和胃功效,可改善患兒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7]。而脊背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會,精氣之所注,經(jīng)絡氣血之總歸,捏脊療法可推動全氣血身之運行,調(diào)整全身陰陽之氣,達到防病治病目的[8]。穴位貼敷行氣導滯、寬腸順氣、消脹止痛功效,可促進患兒胃腸蠕動。因此穴位貼敷、捏脊手法可對癥治療脾胃虛寒。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4周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穴位貼敷聯(lián)合捏脊手法治療小兒FD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為,藥穴位貼敷療法藥方中,葛根、苦參發(fā)表解肌,清熱除煩;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制附片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黑胡椒開胃消食;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五倍子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諸藥共奏,起到益氣健脾、消食導滯、清熱通腑、疏肝理氣功效[9]。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治療4周后,兩組5-HT低于治療前,GAS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5-HT低于對照組,GAS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貼敷聯(lián)合捏脊手法可調(diào)節(jié)5-HT、GAS水平,改善胃腸功能。文獻報道,5-HT及GAS是影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其中5-HT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消化道的神經(jīng)遞質(zhì),5-HT可調(diào)節(jié)腸道運動和多種內(nèi)分泌活動;GAS是重要的胃腸激素,可促進胃酸、胃液、胃蛋白酶分泌;兩者含量水平異常則提示患者胃腸分泌紊亂,導致多種胃腸道疾病的發(fā)生?,F(xiàn)代醫(yī)學表明,黑胡椒屬于辛辣食物,起到養(yǎng)胃消滯功效,并可刺激胃分泌,提高GAS水平;吳茱萸有利于調(diào)節(jié)機體的腸道,抑制腸管過度興奮,降低5-HT,對胃腸功能紊亂所致腹瀉有顯著效果[10]。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lián)合捏脊手法治療小兒FD,有利于調(diào)節(jié)5-HT、GAS水平,改善胃腸功能,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