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鶯
(上海市楊浦區(qū)控江醫(yī)院麻醉科,上海 200093)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膽道外科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該手術是在電視腹腔鏡監(jiān)視下,通過腔鏡器械行膽囊切除術,有著切口小、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具有良好的效果,但患者在手術后其切口的疼痛比較明顯,尤其對于痛閨值比較低的患者,必須采用鎮(zhèn)痛劑來緩解患者的疼痛[1]。羥考酮是屬于阿片類藥物,為阿片受體的激動藥,主要藥理部位為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平滑肌,主要為鎮(zhèn)痛、抗焦慮、止咳以及鎮(zhèn)靜作用,可用于緩解中度及重度疼痛,對于內臟痛有很好的鎮(zhèn)痛作用[2]。羥考酮應用于術后鎮(zhèn)痛已較多見于文獻報道,但自控單次何種劑量最佳,尚缺乏研究報道。本文主要探討不同劑量羥考酮術前用藥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疼痛及炎癥細胞因子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120例,隨機分為A、B、C三組各40例,A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齡(48.27±4.36)歲,平均體重(25.37±0.28)kg,ASA分級:Ⅰ級28例、Ⅱ級12例; B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8.31±4.42)歲,平均體重(25.42±0.31)kg,ASA分級:Ⅰ級27例、Ⅱ級13例; C組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48.37±4.46)歲,平均體重(25.45±0.33)kg,ASA分級:Ⅰ級29例、Ⅱ級13例。納入患者均經上腹部彩超及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為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術前15 d內沒有出現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等疾病,且無其他重要臟器功能受損。已排除肥胖、重大心腦血管以及精神疾病者;手術禁忌證者;手術不耐受者。各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有由同一麻醉師進行麻醉,術前常規(guī)禁飲禁食。A、B、C三組給予英國Hamol Limited公司提供的羥考酮(1 mL∶10 mg;國藥準字J20130142)+0.3 mg/kg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依托咪酯(10 mL∶20 mg;國藥準字H32022379)+0.6 mg/kg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羅庫溴銨(5 mL∶50 mg;國藥準字H20093186)復合麻醉。麻醉維持:各組均給予持續(xù)泵注丙泊酚,50~150 μg/(kg·min)+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瑞芬太尼(規(guī)格:2 mg/支;批號:國藥準字H20030199)0.1~0.3μg/(kg·min)維持麻醉。
1.3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術后5 min,1、4、8、12 h疼痛情況,VAS滿分10分,分值與疼痛呈正比。分別于麻醉前和術后24 h采集患者清晨5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上清液,低溫保存待測。采取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患者的血清IL-6和IL-10的水平。觀察研究對象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嗜睡、惡心嘔吐、頭暈、嗆咳、圍術期高血壓等。
2.1VAS評分 術后5 min,1、4 h的VAS評分上,C組顯著比A、B兩組低(P>0.05),而在術后8 h的VAS評分上,B、C兩組均比A組低(P<0.05),但B組與C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在術后12 h的VAS評分上,三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術后VAS評分的比較分,n=40]
2.2炎性細胞因子水平 三組麻醉前、術后24 h的IL-6、IL-10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相比麻醉前,三組術后24 h的IL-6、IL-10指標均顯著上升(P<0.05),但C組IL-6、IL-10指標顯著比A組、B組低(P<0.05)。見表2。
表2 三組手術前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2.3不良反應 三組的嗜睡、惡心嘔吐、頭暈、嗆咳、圍術期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分別為,A組0例、1例、1例、2例、9例;B組1例、2例、1例、3例、8例;C組1例、2例、1例、1例、0例。A、B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50%、37.50%,顯著高于C組的12.50%(χ2=7.022,P<0.05)。
膽囊切除術是治療膽囊結石、膽囊息肉等膽囊疾病的最佳治療方案,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成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切口疼痛輕、安全可靠、并發(fā)癥少等特點,已經成為治療有癥狀的膽囊良性病變的金標準[3-4]。雖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創(chuàng)傷較小,但因腹腔鏡腹壁穿孔以及術中的內臟牽拉等因素會導致患者出現術后出現較為嚴重的疼痛,導致患者產生明顯的應激反應,引起機體內炎性細胞因子大量釋放,從而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
臨床上常使用舒芬太尼、嗎啡等阿片類藥物緩解術后疼痛,術后易引起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5-6]。羥考酮是一種μ、κ受體激動劑,鎮(zhèn)痛作用顯著,可抑制組胺及P物質釋放,降低皮質醇水平,減輕應激反應,具有更好的抑制內臟性疼痛的作用[7-8]。與舒芬太尼的鎮(zhèn)痛效能比為10∶0.01,且半衰期較舒芬太尼延長75%,加之κ受體具有較好的激動作用,所以用藥后對內臟痛有較好的效果,并且該藥不會對呼吸循環(huán)產生抑制,也不會引起患者精神激動,所以對食管膨脹的鎮(zhèn)痛作用明顯強于嗎啡[9-10]。0.10 mg/kg、0.15 mg/kg羥考酮由于劑量較小,藥物作用相對較低,無法有效減少患者術后疼痛感,無法有效患者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導致術后不良反應相對較高,而0.25 mg/kg則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感,減少應激反應,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
本文結果顯示,在術后5 min,術后1、4 h的VAS評分上,C組顯著比A、B兩組低(P>0.05),而在術后8 h,B、C兩組均比A組低(P<0.05),但B組與C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在術后12 h的VAS評分上,三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三組麻醉前、術后24 h的IL-6、IL-10指標均無顯著差異(P>0.05),相比麻醉前,三組術后24 h的IL-6、IL-10指標均顯著上升(P<0.05),但C組IL-6、IL-10指標顯著比A組、B組低(P<0.05);A、B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高于C組(P<0.05)。
綜上所述,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應用0.25 mg/kg 羥考酮后,可顯著改善患者術后疼痛感,減少應激反應,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此方法可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