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橫 文銘軒 端午
逆境與突破口
哲學家培根曾說:“身體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種遭人輕蔑的自卑,但這種自卑也可以是一種奮勇向上的激勵。”如何把自卑轉變成自信?9歲的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癥患者小晨在電競中找到了自信,被網友稱為“天才少年”。小晨曾封閉自己,不愿和別人交談,直到游戲給他帶來了認可與自信。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可能遇到逆境,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重新燃起奮發(fā)向上的那顆心,相信你的人生從此也會與眾不同。
(特約教師 王廷義)
游戲中,9歲的小晨被網友稱為“天才少年”,躲閃、跳躍,做著高難度微操技巧,他在該游戲的專業(yè)電競對戰(zhàn)平臺B5上有高達1700分的戰(zhàn)績(截至2021年7月12日,該平臺天梯排名第一分數為2093分,小晨的排名為中等偏上,遠超同齡人水平)。
屏幕外,小晨坐在重慶石柱縣老家二樓窗邊,左右手靈活地配搭操作鍵盤鼠標。一局游戲結束,他興奮地將手抬到齊胸的位置和父親王學江擊拳——胸口是小晨的手臂目前能舉到的最高位置。在游戲中,小晨擁有了現實中不曾有過的“跳躍”體驗。而離開這張電腦桌,他的身份又回到從起床到睡覺都需要人照顧的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癥患者。
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癥(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由于DMD基因變異引起的一種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此病較罕見,患兒5歲前發(fā)病,早期表現為運動發(fā)育遲緩,很難正常完成跳躍、跑步等動作,通常9~10歲后喪失獨立行走的能力,平均預期壽命為26歲。
這是一個遭遇命運挑戰(zhàn)的普通家庭:如果時間只有26年,要怎樣才能過得好這一生?
確診的時候,小晨還小,王學江跟小晨說“大一點就好了”。王學江甚至沒有告訴身邊親戚,不希望家里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小晨。
王學江記得有一次,小晨從幼兒園回家很難過。他問媽媽,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可以跳,而我跳不起來?
到了小學,病情加重的小晨成為同學之間的“異類”。同學笑他“你為什么那么懶?我們上體育課,你就在教室里坐著。你連上下學都要爸爸媽媽抱,你為什么不自己走?”有時,小晨摔倒,沒法自己爬起來,如果老師未及時發(fā)現,小晨就只能一直趴在地上。有時,還有頑皮的同學從他背上踩過去……
疫情前的最后一個秋季學期,小晨二年級,當時他還可以勉強從教室走到走廊外,但廁所在教學樓后面,進廁所需要上十幾級臺階。小晨在校的如廁時間被規(guī)劃在時間表中:上學前一次,中午家人來給小晨打飯時一次,然后要等到放學后。為此,7歲的小晨需要控制自己的進食和飲水。有一次,在學校下午的課堂上,小晨告訴老師肚子疼,老師通知了王學江。約5分鐘后,王學江小跑趕到教室時,全班同學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小晨“流屎了”。小晨一個人站在第一排靠窗的座位上,低著頭,什么話沒說?!爱敃r我們做父母的,還是看著挺可憐的”。
確診DMD之后的很長一段日子,小晨和家人好像生活在孤島上,直到有一天游戲作為中介進入這個家庭。
生于1988年的王學江是CS的骨灰級愛好者,在10多年前的CS1.6時代便已“入坑”。未確診DMD前,小晨就已經習慣圍觀父親在游戲中持著AWP、AK47或者M4A4等知名槍械,奔走在荒沙廢墟之間。大約5歲的時候,小晨就會自己拿著爸爸的賬號嘗試跳躍、潛行、開火、道具購買等基本操作。
王學江真正意識到小晨打CS:GO有天賦,是2020年疫情期間,小晨宅家玩游戲的時間著實比往年多。無意間,王學江發(fā)現,還在讀小學的小晨,居然在游戲里有著明確甚至相當成熟的戰(zhàn)術觀——他能夠針對對手的站位、可能的移動路徑甚至對手的操作邏輯,提前做出預判,然后快速制定有效的應對方案,即刻付諸行動。
2021年3月,王學江隨手上傳了小晨的第一個游戲視頻。很快,“天才少年”“中國希望”“未來之光”等夸贊彈幕不斷飄過。這個視頻很快進入了CS:GO排行榜榜首,播放量不斷上漲,為小晨迅速吸引了2萬多粉絲。關注伴隨著爭議,有一部分玩家認為這些“微操作”是老玩家的操作,不可能出自9歲孩子,“一個小孩壓槍不可能壓得這么好”。王學江剛開始因為網友的誤會生氣,但又久違的感受到“被看見”的喜悅。
這是王學江讓小晨玩游戲的初衷,“讓他知道,他能做好一件事”。
老金是CS的資深玩家,也是被小晨視頻吸引到的第一批“粉絲”。看到小晨家在農村,沒有很好的游戲硬件,老金主動聯系廠商為小晨補齊了一套設備:卓威的顯示器,Nvidia的顯卡,紅龍的耳機,Vaxee的鼠標,Xtrfy的鍵盤,虎符的鼠標墊……小晨還有了自己專屬的游戲座椅,上面白色棉線工整地繡著“go!貪玩小晨”。最初,老金也不知道小晨患有DMD,獲悉后,老金通過自己的關系,聯系到了世界排名前列的巴西黑豹戰(zhàn)隊 Furia,為小晨錄制加油視頻。也通過老金,中國CS:GO殿堂級水準隊伍的天祿俱樂部關注到小晨。
5月下旬,天祿邀請王學江和小晨到杭州總部參觀,安排小晨和職業(yè)戰(zhàn)隊隊員實戰(zhàn)切磋。小晨聽后一臉驚呆,而后的每一天不停問王學江“今天星期幾,明天星期幾,今天幾號,明天幾號”。
這次出行,王學江看到小晨身上可喜的變化,“他現在敢于和人家正常地交流,敢于主動地請別人抱他”。對王學江而言,這在以前是沒法想象的。此前,小晨在村里沒有朋友,不能和其他同齡孩子一起玩,覺得自己“什么都學不會、什么都干不好”。遇到親戚在家里,也不會主動打招呼,有時候爺爺奶奶叫他,他都不太回應。
王學江認為小晨的變化是從網上的關注和夸贊開始的,他嘗試著引導“你現在已經是一個UP主了,你有自己的粉絲了,你并不比其他小朋友差。你以后要有禮貌,人家跟你打招呼,你一定要回……”王學江相信,這些來自網絡的正面認可,讓小晨逐漸形成了更加積極的自我認知和更高的自尊感。無論以后小晨身體狀況怎么變化,這些都是他面臨更大風雨的儲蓄。
有一天,小晨偷偷告訴王學江,以后想要“打職業(yè)”……王學江說,小晨的病,最后能動的也只有手和頭,只要他的手還能動一天,他自己還想打一天,自己就會支持他打一天。
(本文首發(fā)于鳳凰網在人間工作室,編輯:周娜;圖片攝影:周崗峰;文字內容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