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鋒
〔中圖分類號〕K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1)09-0104-07
所謂“世官”,即指一個家族不同代的成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擔任官職的現(xiàn)象。有的家族前后代擔任的是同一官職,有的家族擔任的則是不同官職。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會涉及到“世官家族”概念,也有必要有所界定。所謂“世官家族”,即指那些連續(xù)三代或三代以上成員擔任官職的家族。
世官制度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制度之一,是西周社會成為“世襲社會”“貴族社會”的重要保證。一般認為,世官制度是阻礙西周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那么事實是否的確如此?我們只有通過研究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過去不少學者對世官制度進行了探討,有人注意到世官的繼承需要經(jīng)過冊命,如楊寬認為西周王朝實行重要官爵世襲制,但是老貴族去世,其后代襲位的時候必須由天子重加冊命;同時,周王去世新王繼位后也會對舊臣重加冊命。王玉哲和許倬云都注意到當時不僅周王會對大臣進行冊命,而且大貴族對其家臣也會重封。還有學者關(guān)注到世官制度里一些更細節(jié)的問題,如許倬云提出有的貴族在任世官的時候,存在“更改任命的事”,有人的“官職,在同一周王的手上有所增減”,還有“同一人曾任完全不同性質(zhì)的工作”。但總體來說,這些學者關(guān)注的重點仍然是世官制度的“親親”功能,沒有留意到它的“選賢”因素。
近來,有些學者開始注意到西周世官制度也有“選賢”的功能。李峰根據(jù)金文資料對世官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觀點。他認為“世襲權(quán)利僅僅作為一個人進入政府服務的資格,而不是擔任其父、祖之前相同職位的絕對權(quán)利”;他又提出“祖、父的功績或許可以使一個人比其他競爭者更容易地進入政府任職,但要得到一個期望許久的職位并能夠持續(xù)在周王任命的這個職位上工作,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一個好的出身,更需要的是個人的付出和大量努力”;他還關(guān)注到世官制度的歷時性變化,提出“從西周中期到西周晚期,世襲任命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可以看出,李先生論述的方面與世官制度的“選賢”側(cè)面密切相關(guān)。杜勇在研究井氏采邑的基礎上,提出西周世官制度“本身亦有尊賢的機制,是一個‘親親與‘尊賢相輔為用的矛盾統(tǒng)一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持王室官員的精英化和朝廷的政治活力”。杜先生比較明確地提出了世官制度也有尊賢的功能。
然而,他們的相關(guān)論點沒有充分展開論述,因而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在此背景下,筆者將從如何實現(xiàn)“選賢”的角度,來重新探討西周時期的世官制度。
西周時期的國家是由周王國和諸侯國構(gòu)成的,分別由周王和諸侯進行管理。另外,這些國家的內(nèi)部還有很多貴族家族,這些貴族家族的領(lǐng)地往往是由貴族來管理,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周王或諸侯很難干預。貴族家族——既包括位于周王國的,又包括位于諸侯國的——還模仿周王朝設置了系統(tǒng)的家族職官。所以,西周時期的職官分別位于周王國、諸侯國和貴族家族內(nèi)部。
然而,世官并不是西周官員全部的、唯一的來源,或者說,并不是西周時期所有職官都是世官。如李峰指出的、非常現(xiàn)實的一種情況是,一個擁有讓后代繼承職務權(quán)利的貴族沒有后代或者后代早天,他的官職必然會由別人擔任;還有一種情況是,貴族后代都是品行惡劣、能力低下之徒,如果還讓他們繼承職務,必然會損害西周國家的利益,此時職務的擔任者就需要從其他貴族或者非貴族人員中選拔。從金文來看,確實有些人的任命是源于自身的能力,而不是依靠祖、父的蔭庇,如免。免先后鑄造了免卣、免簋、免簠。從這三篇銘文可以看出,免先后被任命為“司工”(免卣,《集成》5418,西周中期)、“疋周師司林”(免簋,《集成》4240,西周中期)、“司土,司奠還林,眔虞、眔牧”(免簠,《集成》4626,西周中期)職官,但是這些器銘中均沒有提到他是繼承祖、父的職務,也沒有提到免為祖、父作器,免應當是依賴自身的才干而被任用的。又如下文將提到的唆的祖、父(唆簋、《銘圖》05386,懿王時期),他們被任命官職,依靠的是自身的功勛,而不是祖先的蔭庇。
那么,世官在西周官職中所占的份額是多少?
李峰曾對2006年12月之前出土的金文中的官職任命作過統(tǒng)計,其中世官(即“作為祖、父繼承者的任命”)只占到38. 1%。隨著舊銅器銘文的新讀,會有新的世官被發(fā)現(xiàn);另外,新青銅器不斷地出土、公布,其間也會出現(xiàn)新的世官。與此同時,非世官的官職也會被發(fā)現(xiàn),它們的數(shù)量也會隨之增加。所以,李峰所統(tǒng)計的西周世官占比數(shù)據(jù),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
綜合而言,世官在西周所有官員中所占的比例不到40%,那么西周時期的職官中有很多不是世職。西周時期的非世官職務主要是通過“選賢”來選取擔任者的,“選賢”就必然會促進社會流動。
從金文來看,西周世官制度在執(zhí)行過程中有很大的靈活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繼承源和擔任者確定的靈活性。
首先繼承源的確定是靈活的。在世官制度里,繼承人的職務絕大多數(shù)繼承于自己的“祖”和“考”。根據(jù)李峰的統(tǒng)計,西周金文中“更乃祖考事”7例,“更乃祖考”10例,“更厥祖考服”2例,即繼承于“祖”和“考”有19例,占所有世襲繼承官員24例的79.16%。
有的時候,職務的繼承源是祖、父的親屬。殷簋記載:“王若曰:殷,命汝更乃祖考友,司東鄙五邑”(《銘圖》5305、5306,西周中期)?!坝选奔从H屬,這里殷的職務是繼承自祖,即祖、考的親屬,而不是祖、考。
其次,在世官制度里,職務擔任者的確定也是靈活的。在禹鼎(《集成》2833)中,禹的祖、父和禹本人都是世官的擔任者;從“叔”的行輩來看,禹的祖“幽大叔”、父“懿叔”都不是嫡長子。這種情況說明當時的世官制度,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有很大的靈活性。誰能最終繼承,應當還是看他們的能力、才干和對職務的適合性,而血緣和宗法上有優(yōu)勢的貴族后人不見得一定能夠擔任相關(guān)職務。世官制度里繼承源和擔任者確定的靈活性,還可以被恒簋蓋證明:
王曰:“恒,令汝更(止+京),克司直鄙。賜汝鑾旃,用事。夙夕勿廢朕令”。恒拜稽,敢對揚天子休,用作文考公叔寶簋。其萬年世子子孫孫虞寶用。(《集成》4199、4200,西周中期)恒、(止+京)都是人名,二人之間可能是親屬,但是從直呼其名來推斷二人不可能是直系前后代的關(guān)系。恒對于職務的繼承,也反映了世官制度里繼承源和擔任者確定的靈活性狀況。
綜合而言,在西周世官制度中,繼承源確定的靈活性,是“為特定的人找職務”,主要是給優(yōu)秀的、合適的貴族后人擔任職務創(chuàng)造血緣條件。而擔任者確定的靈活性,則是“為特定的職務找人”,為特定的職務尋找優(yōu)秀的、合適的貴族擔任人員。這兩種做法的目的都是在貴族里“選賢”,即選拔出優(yōu)秀的貴族來擔任職務為西周國家服務。
在西周金文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更乃祖考”的記載。請看以下幾篇銘文:
王呼尹氏冊命留,曰:“更乃祖考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師”。(留壺蓋,《集成》9728,西周
中期)
〔王〕若曰:“曶,令汝更乃祖考,司卜事”。(留鼎,《集成》2838,西周中期)
王曰:“服余,命汝更乃祖考事,胥備仲司六師服”。(呂服余盤,《集成》10169,西周中期)
在這三篇銘文中,曶、呂服的職務是繼承自祖、考。這樣的情況不勝枚舉。
綜合而言,西周時期的絕大多數(shù)世官只能傳承三代。至于少數(shù)家族能傳承三代以上,應當是因為他們傳承到第二代或第三代時,官職的擔任者特別卓越,又建立了特別的功勛,從而可以繼續(xù)傳承。
有的貴族因為祖、父的功勛而被任命職務,但是擔任的職務與祖、父并不相同。請看逆鐘的記載:
有的人繼承祖考職務之后,可以再升遷。在上文提到的引簋(《銘圖》5299、5300,西周中期)中,引繼承了祖的職務,但他是被“申命”的,即地位要高于他的祖。
有的世官家族,后代的職務卻要比先輩低。在禹鼎(《集成》2833)中,禹的皇祖“夾召先王”,即在周王國任職。而他的祖“幽大叔”、父“懿叔”和他本人都只是在武公家族里任家臣,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家族后輩的職務降低了。
綜合而言,在西周時期,有些貴族因為祖考的功勛而繼續(xù)擔任官職,但是被任命的官職卻和祖考過去擔任過的職務有差異,有的高,有的低。這樣做的目的還是為了讓后代擔任最合適的職務,從而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梢?,西周時期在任命世官擔任者的時候有“適宜”和“效率”的考量因素。
西周世官制度下,還有一種特別的現(xiàn)象,即貴族家族不同代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循著相同的職務升遷軌跡任職。請看以下金文的記載:
虎簋蓋中的“虎”和師虎簋中的“師虎”是同一人,而且?guī)熁Ⅲ臅r代在虎簋蓋之后。從這兩篇銘文可以看出,虎的祖、父和他本人都經(jīng)歷了從輔助管理“走馬、馭人,眔五邑走馬、馭人”到管理“虎臣”再到管理“左右戲緐荊”的職務升遷過程。其中虎完全是循著祖、考的職務晉升軌跡前進的。
西周時期的貴族擁有世襲權(quán)利,才能繼承祖考的職務。然而,世襲權(quán)利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依靠前幾代人建立功勛而獲得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世官家族的前幾代成員來自低賤階層,畯家族正是如此。畯簋記載:
事,職也。在這篇銘文中,“命汝更乃祖考事”意為命令你繼承你祖、父的職務,可見畯的祖、父和他本人都擔任了相同的職務,那么他們是一個世官家族?!跋韧跻喔ケ赡俗?、考”,意為先王不以你的祖、父為低賤。如此看來,唆的祖、父在擔任這一職位之前地位很低。但是唆的祖、父因為“有功”,被周王“登里厥典,封于服”,即擢升上來,使整頓典冊以便在行政時使用——被任命了職務。
畯簋是懿王時期器物,說明畯是這個時代的人,那么畯的祖、父應是穆王、恭王時期的人。如此看來,畯家族是西周中期——國家穩(wěn)固時期——才崛起的世官家族,這和商周鼎革之際周王朝通過封賜拉攏人心而誕生的一大批世官家族有著本質(zhì)不同。這進一步說明世官制度是選賢的,而且在商周鼎革之際和國家穩(wěn)固時期都一樣。
綜合來看,西周時期有些家族—一如畯家族—一的第一二代成員本為低賤階層的人員,但是,他們依靠自身的功勛被任命了官職,并獲得了世襲權(quán)力,他們逐漸躋身于貴族階層,并成為世官家族。
世官制度是西周時期的重要制度之一,與當時的社會流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研究西周時期的社會流動就不能不探討當時的世官制度。而研究世官制度實現(xiàn)“選賢”的方式,是認識西周時期社會流動狀況的一條渠道。
根據(jù)統(tǒng)計,西周時期的世官在所有職官中的占比不到4/10,其他都是非世官。非世官往往是通過“選賢”來任命的,“選賢”就必然會促進社會流動。所以在世官制度之外,西周社會流動的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即使在占比近4/10的世官內(nèi)部,在選取官職擔任者的過程中,“親親”明線之下也有著“選賢”的暗線。有些貴族家族的前幾代來自低賤階層,說明當時的世官對其他階層也是開放的。他們會通過世官只能傳承三代的方式,杜絕某些貴族始終把持官職的現(xiàn)象。世官繼承源和擔任者確定的靈活性,說明當時會選取優(yōu)秀的貴族后人來擔任職務。繼承者會按照祖先的升遷軌跡擔任職務,說明相關(guān)貴族繼承職務之后會被歷練,從而增強他們的行政能力。有的世官繼承者的職務和祖先不同,說明西周現(xiàn)實政治中會實事求是地安排職務,而不是無條件地擔任與祖先完全一樣的職務??梢哉f,西周世官制度是在貴族階層和即將成為貴族階層的人員(如畯家族)里選賢。從這個角度講,世官制度并不是西周時期社會流動的阻礙因素,相反它卻在一定范圍內(nèi)促進了當時的社會流動。
責任編輯:黃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