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燕 李騰嬌 陳 芳 劉 杰 茍中山 詹小林
正常靜脈導管(ductus venous,DV)位于胎兒肝臟內,呈細長的喇叭狀,全程無分支,位于門靜脈竇(portal sinus,PS)側的起始端內徑較細,而位于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側的終末端內徑相對寬大。DV獨特的解剖結構承載著2個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方面,DV的終末端開口朝向卵圓孔,使PS的富氧血(來自胎盤)能夠繞開胎兒肝臟循環(huán),直接高效地進入左心房,從而將富氧血優(yōu)先導向頭臂動脈,保證對胎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優(yōu)先供氧供血,即“旁路”作用;另一方面,DV的內徑顯著小于臍靜脈,且其起始端存在富含彈力纖維的肌性隆起,其收縮舒張可改變DV的內徑,實現(xiàn)對回心血量的精準調控,即“閥門”作用。2項生理功能的正常實現(xiàn)對胎兒重要器官的生長發(fā)育非常必要,缺一不可。由于胚胎臍靜脈和卵黃靜脈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血管的退化障礙或吻合異常,形成的起始和/或終末端位置與正常DV不同,但執(zhí)行正常DV部分功能的異常通道,稱之為靜脈導管樣血管(ductus venous-like vessel,DVLV)。DVLV在不同的胎兒門-體靜脈血管之間形成了異常交通,從而形成特殊類型門-體靜脈分流,即經(jīng)靜脈導管樣血管分流(shunt through DVLV,STDVLV)。但是,既往鮮有研究對胎兒STDVLV的特征進行深入、全面報道。本研究探討胎兒STDVLV的分型診斷、繼發(fā)改變、合并畸形及產前-產后轉歸情況等臨床特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蘇州市立醫(yī)院門診行中孕期常規(guī)產科畸形篩查的孕婦2 258例,進行詳細的胎兒臍-門-體靜脈系統(tǒng)專項檢查。納入標準:①自然受孕者;②單胎妊娠者;③胎兒臍-門-體靜脈系統(tǒng)超聲圖像清晰可讀者;④胎兒期和出生后3個月內隨訪數(shù)據(jù)完整者。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核通過,檢查前告知孕婦及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產前-產后診斷及隨訪應用三星 WS80A和Philips IE33彩色超聲診斷儀。孕婦取仰臥位或側臥位,根據(jù)國際婦產科超聲學會指南操作規(guī)程進行詳細畸形排查,并存儲原始圖像??梢纱嬖贒V連接異常的病例,經(jīng)2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檢查資質的醫(yī)師雙盲診斷,取其一致結果;若存在爭議,由第3位觀察者裁決。確診存在DVLV的病例除記錄一般性臨床資料外,需要詳細觀察和/或測量以下指標:DVLV起始和終末端的位置、內徑、形態(tài)、血流方向、頻譜形態(tài)及峰值流速、相關血管內徑。計量數(shù)據(jù)測量3次取均值。胎兒期,每隔4周隨訪1次上述指標。出生后,每周隨訪1次DVLV的內徑和閉合時間。
2.1 一般資料 2 258例胎兒中,孕周20.1~40.0周,母體年齡22~48歲。其中21例胎兒存在STDVLV,發(fā)生率為0.93%(21/2 258),母體平均年齡(29.00±2.68)歲,首次被檢出的孕周為(27.00±1.63)周,男、女比例約1.00∶1.10。
2.2 解剖分型 按DVLV的起始和終末端位置,分為單純終末端位置異常型(DVLV的起始端位于PS,但終末端不與IVC相連)15例(71.43%)和起始和終末端位置均異常型(DVLV的起始端不與PS相連,終末端也不與IVC相連)6例(28.57%)。
單純終末端位置異常型包括4種亞型,具體連接方式和病例數(shù)分別為:門靜脈竇部-DVLV-肝靜脈(portal sinus- DVLV- hepatic vein,PS-DVLV-HV)5例(23.81%)、門靜脈竇部-DVLV-右房(portal sinus- DVLV- right atrium,PS-DVLV-RA)3例(14.29%)、門靜脈竇部-DVLV-冠狀靜脈竇(portal sinus- DVLV- coronary sinus,PS-DVLV-CS)4例(19.05%)和門靜脈竇部-DVLV-下腔靜脈的低位水平(portal sinus- DVLV- low segm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 PS-DVLV-LIVC)3例(14.29%)。見圖1~4。
圖1 PS-DVLV-HV二維注:箭頭為靜脈導管;LHV為肝左靜脈;MHV為肝種靜脈;RHV為肝右靜脈;RA為右房
圖2 PS-DVLV-RA二維注:箭頭為靜脈導管;RA為右房;LA為左房
圖3 PS-DVLV-CS二維注:箭頭為靜脈導管;RA為右房;LA為左房;CS為冠狀靜脈竇;SVC為上腔靜脈
圖4 PS-DVLV-LIVC二維注:箭頭為靜脈導管;UV臍靜脈;RA為右房;LIVC為低位下腔靜脈;LHV為肝左靜脈
起始和終末端位置均異常型包括2種亞型,具體連接方式和病例數(shù)分別為:門靜脈主干-DVLV-肝靜脈或其屬支(main portal vein- dutus venous- hepatic vein,MPV-DVLV-HV)3例(14.29%)和門靜脈右支-DVLV-下腔靜脈(right portal vein- dutus venous- inferior vena cava,RPV-DVLV-IVC)3例(14.29%)。見圖5~6。
圖5 MPV-DVLV-HV二維注:箭頭為靜脈導管;MPV為門靜脈主干
圖6 RPV-DVLV-IVC二維注:箭頭為靜脈導管;RAPV為門靜脈右前支;RPPV為門靜脈右后支
2.3 解剖形態(tài)與血流特征 DVLV的內徑為(1.13±0.17)mm,長度為(4.17±0.46)mm。DVLV全程無分支,其解剖形態(tài)及病例數(shù)分別為:短喇叭狀9例(42.86%)、彎細管狀7例(33.33%)、倒喇叭狀2例(9.52%)、直細管狀2例(9.52%)和短管狀1例(4.76%)。分流方向:門靜脈系統(tǒng)至右心靜脈系統(tǒng)。頻譜特征:血流頻譜具有收縮波S、舒張波D和心房收縮凹A,S波峰值(43.79±3.57)cm/s,屬于正常DV的S波流速范圍。見表1。
表1 DVLV的解剖形態(tài)及血流頻譜特征
2.4 繼發(fā)改變與預后隨訪 胎兒期,繼發(fā)肝靜脈內徑增寬8例(38.10%)和冠狀經(jīng)靜脈竇內徑增寬4例(19.05%),無一例出現(xiàn)顯著宮內缺氧和心功能衰竭征象。出生后,所有DVLV逐漸自然閉合,閉合時間及病例數(shù)分別為:第1周內閉合19例(90.48%),第2周閉合1例(4.76%),第11周閉合1例(4.76%)。隨訪期間(出生后19~24個月),無一例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異常的征象。
研究認為STDVLV是胎兒臍-門-體靜脈系統(tǒng)分流的一種亞型,對其特殊性缺乏全面、深入的探討。本研究以21例STDVLV的超聲解剖特征為出發(fā)點,總結了胎兒出現(xiàn)STDVLV的解剖位置、分流特點、繼發(fā)改變和出生后轉歸情況,為今后在產前檢查過程中,準確識別和理解STDVLV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為患兒家屬進行預后咨詢提供了一定的影像學依據(jù)。
STDVLV連接方式呈多樣性,但分流方向具有一致性。本研究結果顯示,STDVLV的起始端可能是胎兒門靜脈系統(tǒng)的任何部位(如PS、門靜脈右支或門靜脈主干),終末端可能是右房或體靜脈系統(tǒng)(肝靜脈、下腔靜脈或冠狀靜脈竇),分流方向均為:門靜脈系統(tǒng)向右房或體靜脈系統(tǒng)分流,與既往研究報道的胎兒門-體靜脈分流方向一致。從功能上講,作為門-體靜脈分流的STDVLV不能像正常DV那樣將高氧血導入左房,左心系統(tǒng)血氧含量降低可能影響胎兒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優(yōu)先供血供氧。本研究中,所有患兒的隨訪最長時間已達出生后2歲,目前尚無一例出現(xiàn)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異常的征象。推測與胎兒循環(huán)和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代償機制相關。
STDVLV分流量有限,胎兒期有利于保護心功能,出生后有利于其自然閉合。本研究結果顯示,DVLV的內徑為(1.13±0.17)mm,屬于正常DV內徑范圍,內徑?jīng)Q定STDVLV分流量與正常DV血流量接近。而且,STDVLV血流頻譜形態(tài)和峰值流速與正常DV一致。提示在DV缺如的情況下,DVLV繼承了正常DV的“閥門”功能,能有效地限制了進入胎兒心臟的血流量,防止因大量分流導致胎兒心功能不全,與既往研究報道一致。另一方面,既往研究顯示,胎兒細小門-體靜脈分流,出生后的自然愈合率較高。本研究中,21例STDVLV胎兒出生后,DVLV均能夠逐漸閉合,無一例需要藥物或手術干預。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處:①樣本中尚未發(fā)現(xiàn)DVLV的起始端不與PS相連,但終端末位于IVC的類型;②除門-體靜脈分流外,臍-體靜脈分流中是否同樣存在STDVLV,尚有待于大樣本繼續(xù)探索。
綜上所述,胎兒STDVLV的解剖位置多變,分流血管內徑和流速與正常靜脈導管類似。胎兒期無顯著不良事件發(fā)生,出生后均可逐漸自然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