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軍 王洪劍 劉臣臣 劉 剛 杜海濤 張俊松 石 靜
布加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是指肝靜脈和/或下腔靜脈先天性發(fā)育畸形或后天性多因素致狹窄或閉塞引起一系列以伴有膈肌以下水平的靜脈高壓癥為特點的臨床癥候群。其中下腔靜脈閉塞型BCS發(fā)病率最高,若未及時有效治療,預后較差。經(jīng)皮血管內(nèi)介入治療是治療下腔靜脈閉塞型BCS的首選方法,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是安全穿刺并開通閉塞的下腔靜脈。下腔靜脈型BCS傳統(tǒng)的介入穿刺是參考術前CT或MR影像資料,術中在X線透視下直接穿刺下腔靜脈閉塞段,但因缺乏術中實時三維圖像引導,存在穿刺耗時長、對比劑用量大、穿刺失敗率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比例較大等不足。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是近年來新技術,能精確評估介入手術中穿刺針位置、方向、穿刺長度。本研究旨在通過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引導下腔靜脈閉塞型BCS的閉塞段真腔再通,探討其應用于下腔靜脈閉塞型BCS的臨床價值。
n
=10)和對照組(n
=8),融合組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引導下穿刺下腔靜脈閉塞段,對照組僅在X線透視下直接穿刺下腔靜脈閉塞段。融合組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齡41~75歲,平均(60.00±11.73)歲;對照組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齡47~76歲,平均(60.88±9.9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下腔靜脈閉塞型BCS診斷標準參考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腔內(nèi)血管學專業(yè)委員會腔靜脈阻塞專家委員會2017版《布加綜合征亞型分型的專家共識》。納入標準:①臨床及無創(chuà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下腔靜脈閉塞型BCS;②無外院治療或手術史;③具有介入手術指征。下腔靜脈梗阻導致的肝淤血導致的肝硬化、門脈高壓導致的消化道出血、淤血性肝硬化導致的原發(fā)性肝癌。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繼發(fā)門靜脈高壓疾??;②合并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臟惡性腫瘤;③既往外科旁路手術治療史;④嚴重心肺功能障礙。所有患者介入治療前均完善上腹部增強CT掃描且進行多平面重建。本研究經(jīng)阜陽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且所有受試者均被告知治療目的、潛在的手術相關風險及進一步的救治措施,并簽署知情同意書。1.2 穿刺方法 機器采用GE IGS 530的Innova CT。采用局麻下仰臥位Seldinger 穿刺技術穿刺右股靜脈及右側頸內(nèi)靜脈置血管鞘,以備引入合適導管進行下腔靜脈造影和引入穿刺針穿刺下腔靜脈閉塞段,穿刺成功的標志為穿刺針進入閉塞段下方的下腔靜脈內(nèi)并造影證實在下腔靜脈真腔內(nèi)。融合組使用C臂CT雙向造影(上下入路肝后段下腔靜脈同時造影),后應用C臂CT的三維血管重建功能,術中明確閉塞段長度、穿刺方向、側支靜脈開放情況(見圖1、2),造影同時測量閉塞段近端下腔靜脈壓力。造影后將DSA平板探測器角度調整到于C臂CT多平面重建的合適角度,根據(jù)C臂CT多平面合適角度的重建圖像作為蒙片融合于透視下,經(jīng)頸靜脈入路RUPS-100針穿刺下腔靜脈閉塞段,穿刺過程中應用三維重建模式確定穿刺針位置和方向(見圖3)。對照組行下腔靜脈造影,通過術者肉眼評估下腔靜脈狹窄段至心房的長度,X線透視下經(jīng)RUPS-100穿刺針直接穿刺下腔靜脈狹窄段,穿刺過程中手推對比劑評估穿刺針位置及方向。
圖1 下腔靜脈旋轉雙向DSA造影注:清晰顯示狹窄段類型和長度(箭頭指示)
圖2 C臂CT 三維重建注:清晰顯示狹窄段的空間立體結構
圖3 穿刺過程中C臂CT三維重建注:準確顯示穿刺針方向,穿刺針過下腔靜脈內(nèi)豬尾巴導管圈內(nèi)(箭頭指示)
P
>0.05);穿刺時間和穿刺次數(shù)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首次穿刺成功率、對比劑用量融合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表1 融合組和對照組相關穿刺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對照組中4例開通下腔靜脈閉塞段失敗,其中2例患者出現(xiàn)腹膜后少量出血;另外2例穿刺過程中損傷心包,少量對比劑滲入心包,造影復查無活動性出血,暫停手術,回病房給予止血藥物,心電監(jiān)護,后CT復查血腫逐漸吸收。上述4例首次穿刺失敗患者延期手術改用融合組方法均穿刺成功。融合組未出現(xiàn)開通下腔靜脈阻塞段失敗病例。
隨著C臂CT技術成熟及造影劑應用,可以旋轉采集數(shù)據(jù)后重建多平面圖像,并將合適角度的重建圖像作為透視蒙片,直接引導下精準治療和精準評估療效。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技術引入造影劑重建后作為蒙片,穿刺后掃描并多角度評估,精準指導下腔靜脈閉塞型BCS下腔靜脈閉塞段的真腔再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開通下腔靜脈閉塞型BCS過程中,融合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且術中穿刺次數(shù)低于對照組(P
<0.05)。分析原因可能為,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在術中可實時連續(xù)監(jiān)測穿刺針的位置和方向,并對照術前增強CT掃描圖像進行確定,通過對術中穿刺針位置及方向精確評估,使開通下腔靜脈閉塞段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顯增高,術中調整穿刺方向次數(shù)明顯減少。另,融合組穿刺時間短于對照組,對照組直接穿刺后造影,單次穿刺時間較少,但穿刺后常出現(xiàn)偏離需反復穿刺,多次調整穿刺方向導致穿刺時間較長,而融合組術前及術中精確評估穿刺位置及方向,穿刺次數(shù)明顯減少,穿刺時間相應縮短。雖然C臂CT產(chǎn)生的原始圖像需傳輸至后處理工作站進行重建,原始圖像生成后傳輸和重建耗時,延長了穿刺時間,但重建圖像更加準確,在總耗時上仍有優(yōu)勢。同時融合組對比劑使用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與融合組在穿刺過程中應用無造影劑模式的三維重建模式對比術前增強CT的多平面重建圖像,減少術中對比劑用量有關;對照組穿刺前需要正側位造影,穿刺過程中還要對比驗證,對比劑使用量明顯增多。傳統(tǒng)下腔靜脈開通的方法有X線引導或X線聯(lián)合超聲引導,X線透視為二維平面成像,穿刺針穿刺方向可控性較差。下腔靜脈閉塞段開通分為泥鰍導絲探查的鈍性開通和穿刺針直接穿刺的銳性開通,鈍性開通為經(jīng)右股靜脈入路或經(jīng)右側頸內(nèi)靜脈入路,泥鰍導絲配合單彎導管探查下腔靜脈閉塞段的潛在腔隙,當閉塞段較長或閉塞段鈣化較重時開通的成功率降低;銳性開通為經(jīng)頸靜脈入路,RUPS-100配合靜脈穿刺針根據(jù)術前CT增強圖像二維平面直接穿刺開通下腔靜脈閉塞段,風險較高,是出現(xiàn)開通假腔或誤穿周圍重要血管引起致命性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對照組中4例開通下腔靜脈閉塞段失敗,并出現(xiàn)腹膜后少量出血或心包積液,分析原因主要是穿刺針偏離閉塞的下腔靜脈真腔或誤穿下腔靜脈閉塞段周圍血管。常規(guī)透視下直接穿刺能夠短時間內(nèi)穿透下腔靜脈閉塞段但不能立體證實穿刺針位于下腔靜脈真腔內(nèi),需反復調整穿刺方向配合手推造影劑證實,容易造成下腔靜脈壁和周圍組織損傷。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技術根據(jù)術前增強CT的多平面重建圖像,能立體證實穿刺針位于下腔靜脈真腔內(nèi),穿刺次數(shù)明顯減少且無需手推造影劑驗證,能有效減少下腔靜脈壁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降低術中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風險。
本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樣本量較小,患者年齡跨度大,有關數(shù)據(jù)的收集難免產(chǎn)生偏倚;第二,未對影響下腔靜脈閉塞型BCS介入手術操作的相關因素進行討論。
綜上所述,在下腔靜脈閉塞型BCS介入手術過程中,圖像融合聯(lián)合C臂CT引導可提高閉塞下腔靜脈開通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減少閉塞段穿刺次數(shù)、穿刺時間、對比劑用量,可使患者得到迅速、安全、準確而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