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章彪 葛 健 倪 婧 劉沁華 曾慶曙 夏瑞祥
DNA甲基化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最常見的表觀遺傳學改變,去甲基化治療通過恢復抑癌基因功能,達到逆轉MDS疾病進展的療效。阿扎胞苷同時嵌入DNA與RNA實施去甲基化作用,從而發(fā)揮抗腫瘤活性。2018年批準在中國上市后,研究探索標準劑量阿扎胞苷治療中國中高危MDS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骨髓增殖性腫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DS/MPN)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顯示阿扎胞苷具備良好療效及安全性。為探討減低劑量阿扎胞苷在中高危MDS及MDS/MPN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采用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治療中高危MDS及MDS/MPN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患者基線特征、臨床療效、生存及不良反應等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治療的中高危MDS及MDS/MPN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MDS按照維也納標準及中國MDS診斷標準進行診斷,依據(jù)國際預后積分系統(tǒng)修訂版(revised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R)進行危險度分層,24例中高危(>3.5分)的MDS患者納入本研究。依據(jù)WHO標準,13例MDS/MPN患者納入本研究。
1.2 方法 采取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方案:阿扎胞苷(商品名:維達莎,百濟神州公司),采用60 mg/(m·d),皮下注射,共7 d,28 d為1個周期。治療期間每2周隨訪1次,隨訪主要指標包括骨髓細胞學、血常規(guī)、血生化等療效及安全評估。
1.3 臨床療效評價 依據(jù)MDS國際工作組制定的血液學反應和血液學改善評價標準(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2006,IWG 2006)。主要評估指標為血液學反應:完全緩解(complete remission,CR)、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血液學改善(hematology improved,HI)、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1、2年總生存率及不良反應。治療總反應(overall response,OR)定義為CR+PR+HI,治療無反應(non-response,NR)定義為SD+PD。OS定義為首次應用阿扎胞苷至死亡或隨訪終點的時間。
1.4 不良反應評價 治療相關不良反應按照WHO藥物不良反應分級標準進行判定。
1.5 隨訪 隨訪截止日期為2021年1月20日,通過住院病案首頁上留存的聯(lián)系方式對患者或直系親屬進行電話隨訪。
2.1 臨床基線特征 37例患者中位年齡為65.50(48.00,77.50)歲,男性23例,女性14例,中位隨訪時間為10.00(6.00,19.50)個月,中位美國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評分1.00(1.00,1.75)分。在MDS亞型中,8例多系發(fā)育異常(multilineage dysplasia,MLD)、2例多系發(fā)育異常伴環(huán)鐵(multilineage dysplasia with ring sideroblasts,RS-MLD)、11例原始細胞增多1型(excess blasts 1,EB1)、3例原始細胞增多2型(excess blasts 2,EB2);在MDS/MPN亞型中,最常見為慢性粒單核細胞白血病(chronic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11例),其次為環(huán)鐵伴血小板增多(ring sideroblasts and thrombocytosis,RS-T)與MDS/MPN未分類(MDS/MPN unclassifiable,MDS/MPN-U)各1例。37例患者中,有10例曾接受過地西他濱或促造血治療,27例為首次應用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治療。37例患者中,32例在治療前進行了二代基因測序,在基因測序的患者中,27例(84.38%)存在1個或多個基因突變,5例無突變。突變中,除1例為預后良好基因(SF3B1)外,其他均為1個或多個預后不良基因。高頻突變基因包括ASXL1(11例)、TET2(9例)、SRSF2(7例)和NRAS(7例),叢集于表觀遺傳、RNA剪接、信號轉導3個通路,其他通路突變較少。見圖1。血常規(guī)的基線分析顯示,患者存在顯著的血細胞減低,血紅蛋白、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血小板計數(shù)分別為(74.68±25.48)g/L、(14.09±28.36)×10/L、(3.43±5.50)×10/L和(74.43±75.37)×10/L。
圖1 MDS及MDS/MPN測序患者基因突變熱圖
2.2 臨床療效 患者中位療程為2.00(1.00,4.50)療程,3例CR、7例PR、8例HI、8例SD、7例PD,OR率為54.05%(20/37)。見圖2。亞型分析顯示,MDS患者的中位療程為2.00(1.00,3.00)療程,3例CR、2例PR、8例HI、6例SD、5例PD,OR率為54.17%(13/24);而MDS/MPN患者的中位療程為3.00(1.50,5.50)療程,7例PR、2例SD、2例PD,OR率為53.85%(7/13)。見圖2、3。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OR與NR患者阿扎胞苷療程數(shù)進行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而疾病類型、年齡、性別、ECOG評分、之前有無治療、基因突變與否、白細胞計數(shù)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表1 MDS及MDS/MPN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圖2 阿扎胞苷治療療程分布注:A為全部患者療程數(shù);B為MDS患者療程數(shù);C為MDS/MPN患者療程數(shù)
圖3 不同療程阿扎胞苷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注:A為MDS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B為MDS/MPN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3 生存分析 患者中位生存期16.00月(1、2年總生存率分別為55.04%和27.22%)。亞型生存分析顯示,MDS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3.50個月(1、2年總生存率分別為52.08%和16.28%),MDS/MPN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5.50個月(1、2年總生存率分別為60.58%和45.43%)。阿扎胞苷治療≥3個療程的MDS患者中位生存期優(yōu)于<3個療程者,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7.00個月vs
9.50個月,P
=0.643)。阿扎胞苷治療≥3個療程的MDS/MPN患者中位生存期優(yōu)于<3個療程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未達到vs
6.00個月,P
=0.713)。見圖4。圖4 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治療MDS及MDS/MPN患者的生存曲線注:A為全部患者生存曲線;B為MDS及MDS/MPN患者生存曲線;C為阿扎胞苷治療≥3個療程與<3個療程的MDS患者生存曲線;D為阿扎胞苷治療≥3個療程與<3個療程的MDS/MPN患者生存曲線
2.4 不良反應 37例患者中,27例(72.97%)出現(xiàn)骨髓抑制,為最常見不良反應,其中Ⅲ~Ⅳ級骨髓抑制12例(32.43%)。其次為感染,6例(16.22%)患者出現(xiàn)肺炎,其中Ⅲ~Ⅳ級肺炎4例(10.81%);1例(2.70%)出現(xiàn)Ⅳ級血流感染。5例(13.51%)患者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均為Ⅰ~Ⅱ級惡心。
高齡、多合并癥等因素限制了造血干細胞移植在中高危MDS及MDS/MPN患者中的應用,使得多療程去甲基化治療成為中高危MDS及MDS/MPN重要的治療手段。在臨床實際診療中,僅少數(shù)患者能耐受多療程標準劑量去甲基化治療。因此,本研究通過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治療中高危MDS及MDS/MPN,旨在減少治療不良反應,使患者能夠耐受多療程治療, 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的參考。
本研究納入的MDS患者包括MLD、RS-MLD、EB1及EB2;MDS/MPN中大多數(shù)為CMML,其他包括RS-T與MDS/MPN-U?;颊邅喰头植寂cMDS及MDS/MPN流行病學疾病亞型分布基本一致,無選擇性偏差。分析本研究患者的臨床特征,發(fā)現(xiàn)存在高齡及高基因突變2個特點:年齡方面,患者中位年齡65.50歲,高于中國人群臨床試驗的中位年齡(58歲),可能是限制患者多療程治療的一個客觀因素;基因突變方面,在接受二代基因測序的32例患者中,84.38%的患者存在基因突變,突變頻率高于國際癌癥基因組聯(lián)盟報道的突變頻率(78%),提示腫瘤克隆的基因背景更為復雜。以上特征提示臨床應用中,采取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是提高高齡、高基因突變患者多療程治療耐受性的一個可行的治療策略。
在既往真實世界研究中,標準劑量阿扎胞苷治療MDS患者的OR率及生存遜于臨床試驗研究結果。國內(nèi)外臨床試驗中阿扎胞苷治療MDS患者OR率為88%~96%,中位生存期22~24.5個月。但在真實世界研究中,OR率為32%~54%,中位生存期多在11~16個月??赡芟啾容^臨床試驗,真實世界中患者年齡更大、體能狀況更差、不能耐受多療程阿扎胞苷治療。本研究采取減低劑量阿扎胞苷,OR率為54.05%,中位生存期15.00個月,療效稍遜于臨床試驗療效,而不劣于真實世界研究中標準劑量阿扎胞苷的療效。表明減低劑量阿扎胞苷可使患者在臨床療效上獲益。
為分析臨床療效相關因素,本研究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阿扎胞苷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的患者療效優(yōu)于<3個療程者,因此,堅持多療程是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單因素分析未發(fā)現(xiàn)影響臨床療效的其他因素,故未進一步多因素分析。在標準劑量阿扎胞苷治療的研究中,臨床療效與TP53及ZRSR2基因突變呈負相關,與原始細胞數(shù)呈負相關,多項研究顯示臨床療效與阿扎胞苷療程數(shù)呈正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但本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仍需要后續(xù)大樣本量研究來探索療效的影響因素。
本研究中,最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其中Ⅲ~Ⅳ級骨髓抑制達32.43%,出現(xiàn)Ⅲ~Ⅳ級嚴重不良反應比率顯著低于標準劑量研究。血液學反應多出現(xiàn)在第1~2個療程,與研究報道相類似。其次為感染,一些患者同時合并骨髓抑制及感染,如7例感染中,5例為Ⅲ~Ⅳ級的重癥感染。提示臨床應用中尤其需注意血液學毒性以及感染,及時進行促造血和抗感染治療。其他如胃腸道等不良反應則較輕微,幾乎均為Ⅰ級。本研究未出現(xiàn)其他研究報道的注射部位皮膚反應,可能與應用時強調(diào)有經(jīng)驗的護士規(guī)范操作、多部位皮下注射有關。
綜上,減低劑量阿扎胞苷治療中高危MDS及MDS/MPN患者的臨床療效不劣于標準劑量,且安全性良好。多療程治療可增加患者臨床療效。減低劑量阿扎胞苷可作為成人尤其是老年中高危MDS及MDS/MPN患者可選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