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麗
(景德鎮(zhèn)陶瓷職業(yè)技術學院,景德鎮(zhèn)市,333000)
斗彩瓷,原初創(chuàng)于明朝的宣德年間,是一種釉下青花勾勒輪廓,上釉后,再在1270度的高溫中燒成瓷器。其后,再在釉上,在青花的輪廓內彩繪填彩。填彩后又重新回爐,在八百度的低溫下烘烤而就。這種新技法,于是就形成了一種,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斗艷,相得益彰的奇妙效果,這種奇妙效果,即被后人稱之為斗彩。青花是構成整個斗彩畫面的主色。斗彩創(chuàng)于明成化年間,但明代文獻不見斗彩的記載。首先應用“斗彩”一名的是成書于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它說:“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
首先在廣大人們的認知里青花五彩和斗彩一直沒有區(qū)分的概念,很多人以為就是同一種工藝,實則有很顯著的區(qū)別,行里老藏家一般是這么看的:首先要弄清青花五彩和斗彩這兩種色彩的藝術特色,因為在斗彩中,青花占據主導地位,彩色起點綴和填充作用,且彩色的對比,爭斗的藝術特點強烈。因為斗彩是先用青花勾勒,因此沒有釉上彩色也呈現出完整的紋飾特征。青花五彩是用釉下的青花來代替紋飾圖案中的藍色,所以與釉上的其他材料顏色同等重要,因此,設想去掉其他彩色,青花紋飾不能構成完整的紋飾畫面。其實,鑒別青花五彩和斗彩的區(qū)別,也是鑒別老的完整的五彩,斗彩瓷器和后加彩的瓷器是一致的,主要看去掉彩色后,青花的紋飾是不是完整的。如果完整,可能是斗彩或者不是后加彩,如果不完整,僅有可能是青花五彩,或者是后加彩。在對斗彩和青花五彩區(qū)分清楚之后,才能正確的判斷什么是斗彩,了解斗彩工藝則能更好的研究成化年間的斗彩,更加深入,而不是蜻蜓點水般簡乏的一知半解。
圖1
圖2
圖3
在明成化后宮,貴妃萬貞兒基本上是一手遮天。由于成化帝的不斷臨幸,萬貴妃也曾生育過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在3歲時不幸夭折了。從此以后,不管萬貞兒是如何的再努力,也終沒能為朱氏王朝,再續(xù)添丁點香火。不能生育的萬貴妃,總是看著別人生兒育女,不由的嫉妒成狂,她竟然勒令后宮里,其它懷有身孕的妃子,一次次墮胎滅子,如果墮胎不成,就令人用鉤子,將嬰兒活生生從母體內鉤出來殺死,十數年來,致使成化后宮人丁稀落,皇朝一脈也幾近斷絕。由于成化帝后宮寥落,憲宗帝自己又年歲漸高,所以,求子心切的憲宗,就制作了大量的反映兒童嬉戲生活的陶瓷制品,這些瓷器,一來極大的豐富了有明一代陶瓷制品的品種,二來也給成化帝的后宮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
嬰戲紋金童玉女高足杯外壁口沿并高足頂部釉下青花勾勒弦紋兩道,杯身繪戲嬰圖,嬰孩或坐或立,或舉物或垂手,無不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營造出一處活躍的氣氛。嬰孩們在放著風箏,有的手拉長線,有的后面追逐,有的仰頭看望高飛的風箏,好不熱鬧。這件作品顏色發(fā)色完美,色彩鮮艷靚麗,紅色猶如凝結后的雞血紅;鵝黃鮮嫩勻薄,嬌艷欲滴;水綠色則色彩純凈清澈,猶如出水的嫩荷。
圖4
成化斗彩傳世無多,但從已知五彩器皿,有斗彩雞缸杯、斗彩草蟲小盞、斗彩葡萄紋杯、斗彩嬰戲圖小杯、斗彩鳳紋小盞等等,成化斗彩彩器形多樣,多為小器,少見宣德時期的大器。這件斗彩嬰戲紋金童玉女高足杯底部設計巧妙,底足高而秀挺,足部由杯身先是垂直下深,中上部采用竹節(jié)環(huán)分割,到底部時呈喇叭狀擴開,這主要是起到平穩(wěn)作用。整個器形輕盈穩(wěn)重,是瓷器中的器形精品。這種造型的設計應該是源自于西亞歐洲的玻璃高腳杯的原型,這足可見我國工匠善于結合世界的優(yōu)秀工藝而為己用,設計制作出符合中原人們審美的器物。足底邊沿一周無釉,亮釉處自右向左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用筆圓拙有力。成化無大器,但器物都小而精,精而妙,此高足造型輕盈秀雅,胎體潔白細膩,所繪嬰戲紋飾為成化器中少見的題材,愈益珍貴。就這對高足杯而言,它的燒制難度是非常高,放到現代的工藝制作水平成品率依然極低。首先是制作過程中兩段相接而成,再者燒制過程中足部和杯身口沿容易變形。
圖5
這件斗彩高足杯為瓷器小件,因其足部高可以手擎之,故稱“高足杯”,俗名“把杯”,口沿微撇,口以下漸向內收,與喇叭狀高足相接,構成秀美的杯體。高足中空,足部的大小高度都是非常符合人體功能學的,剛好適合拇指與食指拿住杯足部,舉杯優(yōu)雅而又美麗,且手指不會觸碰到杯身。手指有溫度,若觸碰到酒杯杯身則會影響酒的口感,可見古人的專研程度之細膩。
斗彩嬰戲紋雙童戲風箏杯這件作品杯直口,深腹,圈足。外壁飾斗彩嬰戲圖,分為二組,一組為放風箏,一童奔跑拉拽風箏,一童在旁觀望;另一組三童作斗草游戲,畫面襯以流云、柱石、棕櫚、芭蕉、青草等。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斗草、放風箏題材是我國嬰孩紋畫面中常常出現的裝飾,晉人宗懔《荊夢歲時記》記孩童在特定節(jié)日的游戲有:五月五就是有斗草放風箏的習俗。唐代路德延《孩兒詩》整篇文章記述孩童的各種各有的游戲節(jié)目,“斗草當春徑,爭球出晚田。柳旁庸獨坐,花底困橫眠”。明成化皇帝年間,成化萬貴妃都是非常喜歡珠寶、瓷器等珍貴物件,所以導致當時宮廷大量定制精美瓷器。斗彩瓷就是在這樣情況下迅速發(fā)展。清藍浦《景德鎮(zhèn)隆錄》卷五“成窯”記:“成化時期景德鎮(zhèn)燒制的瓷器中胎質薄細,釉水瑩潤,五彩最佳。”明人、清人所說的五彩則是斗彩的前稱。陶瓷鑒定專家孫瀛洲先生評:“成化時期的斗彩,胎質薄且細膩、釉水瑩潤、光澤淡雅、器形以小件的杯、碗、鳥食罐等為主,畫面用色淡雅,線條柔軟?!背苫瘯r期景德鎮(zhèn)燒制大件非常少,器物有杯、盤、高足杯、碗、罐等算中大件,所以成化時期飲酒風氣盛行,酒杯需求量大。這件斗彩嬰戲紋雙童戲風箏杯在明代嘉靖、萬歷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均竭力仿效制作??梢娺@只杯子造詣極高,值得嘉靖、萬歷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陶瓷工匠去傳承和學習。當然也值得當代的斗彩藝術工作者去學習。在古代尤以明代嘉靖時期仿制最為成功,無論大小、釉色、畫面都仿制到位,紋飾布局等均完全仿照成化斗彩嬰戲杯,繪制筆法更加稚拙樸實,由于青花用料不同,嘉靖器選用回青料,青花藍中泛紫,呈色濃艷;而成化選用的平等青料,藍中泛灰,青花發(fā)色淡雅,時代特征鮮明。
成化時期的斗彩藝術有非常大的成就,造詣極高,值得當代的斗彩創(chuàng)作者去傳承和學習。在傳承和學習的過程中需要虔誠、需要敬畏,于此通知也需要創(chuàng)作者融入時代的特色,注入新興的血液到斗彩藝術中,這樣我國景德鎮(zhèn)的斗彩藝術才能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