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陽,吳毅暉,陳永明,高忠衛(wèi),田素
(1.昆明滇池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2.仁懷滇池水務有限公司,貴州 仁懷 564500)
某氧化溝工藝污水處理廠設計規(guī)模為3 0000 m3/d,工程占地18 666.76 m2(28 畝),主要負責收集納污范圍內的生活污水,市政配套截污管網46.68 km,輸送管網7.96 km,污水收集率達80%以上。該污水處理廠分期建設,一期工程設計處理規(guī)模為10 000 m3/d,采用一體化氧化溝工藝,于2005 年1月開始建設,2007 年7 月試運行,2007 年10 月正式運行;二期擴建工程設計處理規(guī)模為20 000m3/d,采用改良型的一體式氧化溝工藝,于2010 年建設,2011 年9 月試運行,目前出水執(zhí)行GB 18918—2002《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1]一級A 標準。根據水廠年度生產報表自測數據,進水COD 范圍為132~894 mg/L,進水NH4-N 范圍為20.5~56.0 mg/L,進水峰值指標均遠超設計指標,在有監(jiān)測數據的235 d 中,出水NH4-N 超過8 mg/L 達到11 次,其中1 月超過1 次,4 月超過3 次,5 月超過7 次。NH4-N 是污水處理廠穩(wěn)定運行的限制性指標。
該污水處理廠主要負責收集該市的生活污水,除此之外,還收集該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站出水,該處理站采用厭氧+好氧+TMF 過濾+NF+RO 膜,該處理站執(zhí)行GB 166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2]排放限值。
因廠區(qū)偶爾會出現進水COD 和NH4-N 嚴重超標的情況,進水特征與垃圾滲濾液污染物指標相似,懷疑有漏排的可能。故對該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和滲濾液處理站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場情況如下:根據現場調研的情況,垃圾滲濾液處理站運行正常,處理能力與垃圾滲濾液產生規(guī)模匹配,出水指標嚴格執(zhí)行GB 16689—2008《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具體見表1,且處理站排口已經被政府部門監(jiān)管并納入市政管網與生活污水混合最終進入污水處理廠。
表1 設計出水指標
根據表2 可知:一期2 組氧化溝在設備完好且低污泥濃度條件下運行,好氧區(qū)DO 濃度可以達到1 mg/L 以上,滿足好氧反應去除COD 和NH4-N 的條件,且根據瞬時出水COD 和NH4-N 的檢測值均達到一級A 標的要求。二期3 組氧化溝,因原設計中僅有3 臺射流曝氣機,為了保證出水穩(wěn)定達標每組增加了一段曝氣管,3#氧化溝還單獨設置了1 組底部曝氣進行試驗。因部分設備損壞,大量污泥堆積在流速較低的區(qū)域,導致好氧區(qū)DO 濃度均低于0.5 mg/L,且池面漂浮大量污泥。根據瞬時樣可知,3 組氧化溝出水COD 和NH4-N 均存在超標的情況。
表2 各氧化溝運行狀況及工藝參數
針對二期反應池曝氣區(qū)DO 較低,污泥沉積并且上浮的情況,計算了污泥容積指數SVI=206 g/mL。當SVI>150 g/mL時,污泥發(fā)生膨脹。故對反應池曝氣區(qū)污泥開展了鏡檢工作,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各氧化溝微生物鏡檢情況
結合SVI 指數和鏡檢的情況可知,目前污水廠反應池污泥活性較差,根據鏡檢微生物可知,污泥處于膨脹初期。
為探究現狀工藝在DO 不作為限制因素條件下(DO>6 mg/L)對COD 和HN4-N 的最大去除效率,開展了COD 和HN4-N 的去除效果反應速率試驗。如圖1 所示,根據COD 去除速率線性回歸方程,COD 比去除速率為0.122 mg COD/mg MLSS·h,在設計進水300 mg/L,出水50 mg/L,MLSS 為3 000 mg/L的條件下,此時好氧段HRT>1 h 即可滿足COD 去除要求。由于氧化溝反應前段的厭氧和缺氧對COD 也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當進水COD 為500 mg/L 時,在DO 充足的條件下,根據反應速率計算,現有工藝反應池能夠滿足COD 去除條件。
圖1 二期1#氧化溝COD 去除速率/[mg/(L·min)]
根據NH4-N 去除速率線性回歸方程,NH4-N 去除速率為0.0021 mgNH4-N/mgMLSS·h,具體如圖2 所示,在設計進水35 mg/L,出水5 mg/L 條件下,MLSS 為3 000 mg/L,此時好氧段HRT>4.76 h 即可滿足的去除要求。通過速率試驗可知,在DO 充足的情況下,現有的反應池已經足夠對COD 和NH4-N 進行去除,可實現出水COD 和NH4-N 達到一級A標準。
圖2 二期1#氧化溝NH4-N 去除速率/[mg/(L·min)]
在活性污泥工藝中,為維持生物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每天需不斷排出剩余污泥。剩余污泥主要由2 部分構成:一是由降解有機物BOD 所產生的污泥增殖;二是進水中不可降解及惰性懸浮固體的沉積。目前,污水廠每日平均脫泥量為7.5 t(80%含水率)。根據相關規(guī)范,計算值應為15~20 t(80%含水率),因排泥量不夠,大量污泥沉積在反應池中,導致微生物發(fā)生內源呼吸代謝,污泥沉降性較差,SVI>210 mL/g,污泥易膨脹,通過鏡檢發(fā)現微生物活性較差,有絲狀菌和表殼蟲,污泥處于衰亡期且發(fā)生膨脹。
溶解氧濃度是生物硝化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一般應在2 mg/L 以上,最低控制在0.5~0.7 mg/L。對于同時去除有機物和進行硝化、反硝化的工藝,硝化菌在活性污泥中約占5%,大部分硝化菌位于生物絮體內部[3]。因此,溶解氧濃度的增加,將提高溶解氧對生物絮體的穿透力,提高硝化反應速率。目前廠區(qū)射流曝氣設備和曝氣管效率低且易發(fā)生故障,溶解氧不足;且反應池內流速不夠,導致氧化溝內污泥大量沉積,污染物去除效率較低。
1)加大脫泥量,保證SVI 處于正常區(qū)間運行。
2)盡快開展提標改造,表曝改為底曝,增加推流設備并考慮增加脫水機及深度處理設施以保證水廠穩(wěn)定達標排放[4]。
3)建議分不同進水條件,常規(guī)進水、異常進水條件下開展COD 和NH4-N 的反應速率試驗,確定污水廠對應的污染物削減速率,通過合理分配處理水量、工藝調控等措施,保證污染物最大的去除效果,確保水廠達標排放。
4)目前,因溶氧不足,好氧段水力停留時間不足,污泥中微生物性狀較差,所以,無法確保進水COD 和NH4-N 超過下水道標準時出水仍能達到一級A 標。通過曝氣和推流系統(tǒng)改造后,可以在保證溶解氧充足的條件下,提高運行污泥濃度,控制沉淀池泥位,保證污泥活性,實現出水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