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
魯迅一生名字很多。他原名周樟壽,后改為周樹人;字豫山,后又改為豫才。筆名尤多,其中“魯迅”是影響最廣的筆名。此外,魯迅還有一些外號。
魯迅曾被小伙伴取過一個“雨傘”的外號。魯迅原本字豫山,后改為豫才。為什么改?就是因為“豫山”被叫成了諧音的“雨傘”。小魯迅的自尊心很強,便向父親提議將“豫山”改為“豫才”。父親覺得不錯,就改叫他“豫才”。
魯迅有個筆名叫“何家干”。他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首次發(fā)表雜文,用的就是這個筆名?!昂渭腋伞贝蟮置撎ビ谒r候的一個外號。十二三歲的時候,魯迅在三味書屋隨壽鏡吾先生讀書,同時幫家里干活。他不僅干農(nóng)活,有時還去當鋪典當物品,幫病重的父親買藥。同學們見他很顧家、很能干,就給他起了個“家干”的外號。這個外號雖是調(diào)侃,卻以夸贊的成分居多。魯迅這個由外號演變而來的筆名,可能是為了紀念少年時的經(jīng)歷。
魯迅在江南水師學堂上學時,同學錢玄同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貓頭鷹”。錢玄同覺得魯迅平時不修邊幅,不愛說笑,常凝然靜坐,像個兀立枝頭的貓頭鷹,便送了他這個外號。當過北平大學校長的沈尹默在《憶魯迅》一文中對這個外號解釋說:“豫才的話不甚多,但是每句都有力量;有時候要笑一兩聲,他的笑聲是很夠引人注意的。玄同形容他神似‘貓頭鷹,這正是他不言不笑時凝寂的寫真?!必堫^鷹在西方文化里象征智慧,中國民間卻因貓頭鷹叫聲不好聽,且喜夜間活動,將其視為不祥之鳥。錢玄同起這個外號,主要是調(diào)侃魯迅的外表不大合群,或許也夾雜了一點欣賞魯迅愛思考、有智慧的成分。
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得了一個外號“富士山”。緣起是,魯迅將成群結隊盤著辮子、戴學生帽的清朝留學生比喻為一座座“行走的富士山”,同學王立才覺得這個比喻很形象,也很有趣,便把“富士山”作為外號送給了魯迅。魯迅說清朝留學生的腦袋像富士山,實際上是在嘲諷清朝的腐朽和很多清朝子民的愚昧。留日期間,魯迅毅然剪掉了自己的辮子,以示與清廷決裂。
五四運動前,錢玄同、馬裕藻等一些文壇的朋友還給魯迅起過一個“方老五”的外號。起因是劉半農(nóng)常愛說“見到了魯迅”,朋友們便笑他有點像《儒林外史》里那個有點勢利的成老爹總愛說“見到了安徽鹽商方老五”,于是“方老五”便成了魯迅的外號,周作人、周建人也被順勢稱為“方老六”“方老七”。魯迅在文學上卓有成就,劉半農(nóng)對他十分欽敬,所以在朋友面前說起魯迅時,難免流露出一點與之相交的榮耀感。
魯迅還有個外號叫“魯瘋子”,這是他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時許廣平給他起的,在魯、許兩人的通信集《兩地書》中有記載。許廣平稱魯迅“魯瘋子”,也許是調(diào)侃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于寫作的勤奮勁兒,也許是欽敬魯迅以筆作槍、與惡勢力搏戰(zhàn)的奮勇勁兒。魯迅的所謂“瘋”,實際上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韌性、一種剛勁、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膽量。魯迅的老師章太炎也有“瘋子”的外號,人稱“章瘋子”,師生二人都是執(zhí)著、勇敢的革命家。
魯迅還被人起過一個“拼命三郎”的外號。1909年魯迅在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教時,因反對學堂監(jiān)督夏振武的所謂“廉恥教育”而罷教,夏振武等人便給魯迅起了一個外號,叫“拼命三郎”。這個外號并非夸魯迅是好漢,而是說魯迅與梁山的“匪寇”一樣。魯迅曾在一篇雜文中感慨,舊時惡訟師要控告張三李四,便稱“六臂太歲張三”“白額虎李四”,縣官一看,不問事實,便認定其是惡棍。夏振武把魯迅叫作“拼命三郎”,正與惡訟師叫人“六臂太歲”“白額虎”相同,都是用惡外號歸罪人。外號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改變?nèi)说木秤?,這是魯迅觀察社會的一個發(fā)現(xiàn)。但魯迅認為這個招數(shù)效果有限,有時并不那么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