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清
赫赫有名的“中餐女王”江孫蕓,是將正統(tǒng)中餐引進美國的第一人,她被稱為美國“現(xiàn)代飲食革命之母”。美國前國務(wù)卿基辛格、“披頭士”成員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歌唱家帕瓦羅蒂……都是她的座上賓。
江孫蕓生在江南,是妥妥的千金大小姐,卻天生“好吃喝”。她家有兩個廚子,一個專做南方菜,一個專做北方菜。廚子和父母,給了她最早的靈敏味蕾和美食啟蒙。
1959年,江孫蕓揮別江南,遠離故土,到了美國。一顆中國心漂泊在異鄉(xiāng),生計的需要,鄉(xiāng)愁的歸依,開一家中餐館成為她的“中國夢”。
當(dāng)時的美國也有中餐館,只是經(jīng)由美國水土侵染,蛻變成復(fù)雜又難以言說的奇怪口味。飯菜多為酸甜味,米飯是用胡蘿卜或豌豆炒過的,再配上臟、亂、差的小館環(huán)境,導(dǎo)致美國人對中餐的印象就是“沒文化的街頭小店”。而江孫蕓想要開真正的中餐館,做純粹的中國菜,讓漂泊在外的中國人在味蕾里尋到鄉(xiāng)愁,讓異國友人見識到中國餐飲文化的魅力。
江孫蕓的“中國夢”開始了。中餐館的名字叫“福祿壽”,充滿濃濃的中國味,裝修風(fēng)格古色古香,講究的雕花鏤空、質(zhì)感的木柱藤椅、典雅的名人字畫,仿佛北京街面上的一家百年飯店。在江孫蕓的心里,烹飪中餐不僅是一項技術(shù),還是一門藝術(shù)。她打廣告招來地道的中國廚師,早早地趕往市場,采買新鮮的食材;或自己上菜時與客人直接交流,讓食客在中國味道里品味中國故事。
因為文化差異,江孫蕓常遇到別人的笑話與質(zhì)疑?!凹t燒獅子頭”翻譯成“燒紅了的獅子頭”,外國人看到菜名就被嚇一跳,問:“獅子不是保護動物嗎?怎么敢吃獅子肉呢?”還有諸如“魚香肉絲,為什么菜里沒有魚?”“驢打滾兒是翻滾的毛驢嗎?”……面對這些問題,江孫蕓有的是“中國方法”。她改造菜單,在印著英語的菜名旁邊手寫注解。比如,給“花雞”注明“除了香菇丁、雞肉丁、熟火腿丁等豐富的配料外,還加入了馬蹄碎。然后,用新鮮荷葉包裹起來,放入陶土器皿內(nèi)烘烤制成”,等等。這讓食客逐漸意識到: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不是廉價的濃油赤醬,而是對生活的品味,調(diào)和著歷史的濃郁。
江孫蕓著一襲精致的旗袍優(yōu)雅地站在桌邊,“教”客人品食美味,消化中餐文化。帶著頭的魚端上桌時,客人會問:“蒸魚為什么要‘有頭有尾?”她告訴客人:“在中國,魚被譽為吉祥的象征。中國人在過春節(jié)時講究好意頭,希望‘年年有余;魚頭對著貴賓或長輩,體現(xiàn)尊敬;如果來客是文人,那就將魚肚對著他,贊他肚子里有墨水;而如果來客是武將,就將魚脊對著他,夸他剛武豪放,可作脊梁?!笨腿艘蓡枺骸半u肉怎么會有骨頭?”她說:“在中國,連著骨頭的肉是最好的。”美國人不喜歡沒有味道的蒸米飯,她教他們:“白飯沒味,是為了就著菜吃的?!?/p>
原汁原味中國菜,讓中餐館有了名氣,“福祿壽”開始火遍整個美國。著名旅美華裔作家黎錦來在“福祿壽”品味之后感嘆道:“我很久沒吃過這么地道的家鄉(xiāng)菜了?!薄杜f金山紀事報》的著名專欄作家赫伯·凱恩把對“福祿壽”的贊不絕口寫成了系列報道,這個免費廣告喚來美國人、歐洲人,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在八仙桌上調(diào)制成了“五湖四?!薄?/p>
最早只有65個座位的小餐館,隨后開了第二家、第三家……江孫蕓的中餐在美國“開枝散葉”,傳到她的兒子時,她的兒子繼承她的手藝,又開了一間華人餐廳,并且在美國擁有200多家分店。她的餐廳用宮保雞丁、回鍋肉、生菜乳鴿松和樟茶鴨等菜肴定義了高檔中餐,改變了美國人對中餐只有雜碎和炒面的認知,將中餐帶到了今天更精致的時代。美食評論家評價“福祿壽”:“它讓美國人嘗到了正宗川菜和湘菜豐富而辛辣的美味?!薄都偃针s志》連續(xù)32年推崇“福祿壽”,它也是唯一連續(xù)三年得到“流動獎勵”五星獎的中國餐廳。前舊金山副市長詹姆斯·何說:“江孫蕓在餐飲界的地位,很少有人能企及。她見多識廣,個性又敢于批判、創(chuàng)新。同時,她待人非常誠懇。”
2020年年底,過完100歲生日的江孫蕓含笑離世。她用一生心血開創(chuàng)的中餐館“福祿壽”,她引進美國的中國菜:酸辣湯、鍋貼、北京烤鴨、鍋巴湯及其他正宗中國美味,她的自傳《七姑娘——我從北京到舊金山的烹飪之旅》……都承載著她的經(jīng)營之道。這位漂洋過海的大小姐,讓美國人看到了中國美食的精致與博大,以及中國人血液中流淌了千年的勤勞與堅韌。她在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士·彼爾德基金會”終身成就獎的頒獎臺上,穿著一襲喜氣的大紅旗袍,戴著中國人心中高貴象征的翠玉,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對著鏡頭說:“我所有的堅持和付出就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中國菜!”
漂泊的游子,思鄉(xiāng)和懷舊就像是要尋找一把開啟故鄉(xiāng)之門的鑰匙。江孫蕓的中國味,就是鑰匙的密碼,讓身在他鄉(xiāng)的“中國心”找到了一份溫暖的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