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英語學科大觀念是連接課程內容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紐帶,是學生完成單元學習后所形成的對特定主題相對完整的認知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時Go go for it!為例進行闡釋。
分析學情,了解學生成長中的實際問題。本課時的內容為議論文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具體圍繞“課外輔導班”話題展開,揭示了課外補習班是社會普遍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批判性地看待文本中人物對課外輔導班的觀點,客觀理性地看待社會現象,理解父母,形成并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第一、第二課時的學習,學生已了解到成長中的煩惱,學會合理傾訴煩惱,并針對他人的煩惱提出合適建議。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踐行英語活動觀。本階段,筆者設置了五個環(huán)節(jié),層層推進。
Lead-in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忙碌的周末”視頻導入,通過簡單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his weekend”幫助學生開啟話題,隨后用thats me小游戲了解學生的周末現狀,引發(fā)共鳴,為進入真實情境——“學生都因為課外輔導班而有繁忙的周末”進行探究,提供動力。這一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普遍社會現象背后的成因何在,如何解決”引發(fā)其探究,將淺表現象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Before-reading環(huán)節(jié):教師先讓學生看標題推測文章內容,對“maybe”和“relax”兩個詞設問導學。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通過標題對文章進行預測,帶著疑問進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在此環(huán)節(jié)嘗試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直觀化,用“two minds”簡單明了地表達人物的糾結,為后文深挖人物情感態(tài)度做鋪墊。
While-reading,scanning環(huán)節(jié):教師帶領學生初讀語篇,整體感知話題,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逐段概括大意,幫助學生獲取文本結構圖。學生通過逐步呈現的結構化的教學內容,對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形成了自我認知。
While-reading,skimming環(huán)節(jié):細讀文本,教師設疑,學生分別回答中美“what”和“why”兩個問題并利用關鍵詞完成worksheet上半部分,從而比較中美異同,發(fā)現“課外輔導班多”這一共性問題。在回答問題時,教師帶領學生利用上下文推測“compete”“practice”和“training”三個詞的詞義。
While-reading,intensive reading環(huán)節(jié):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文本,聚焦文章觀點與理由部分,找出文章中抒發(fā)觀點的三個人物,分成三個小組總結他們的觀點并完成worksheet的下半部分;填完后,每組派一名學生轉述所填人物的觀點,同時推測“compare”“stress”“pressure”的詞義;再讀文本,通過“although”“however”“but”等語篇標記詞深挖文本,利用角色配音讓學生品味人物背后的糾結與無奈。
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五步閱讀,既對文本由表及里深度剖析,也讓學生的思維拾級而上,初步形成自我判斷和認知。
超越文本,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培養(yǎng)大觀念。本環(huán)節(jié)After-reading中,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板書梳理本課的知識結構圖,了解到作者所提到的要學會“relax”,其源頭來自課外輔導班的壓力,而壓力的根源是生活中的“compete”“compare”“practice”和“training”;認識到標題中用“maybe”的原因是人物內心糾結的情感態(tài)度,其實也是家長既想孩子成功,又想孩子身心健康的無奈和兩難心理,這些態(tài)度是通過“although”“however”“but”等詞體現的。隨后,教師組織學生圍繞“課后輔導”展開“迷你辯論賽”。這個活動發(fā)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利于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岸區(qū)中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