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立德
潘家錚院士在三峽工地檢查施工質(zhì)量。圖片|中國三峽工程報
三峽大壩、南水北調(diào)、西電東送……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個個世紀神話變?yōu)橐豁楉検澜缂壒こ?,它們無不與一個名字息息相關(guān),他就是出生于江南水鄉(xiāng)紹興的潘家錚。
倘若把潘家錚繪制、審查、核定過的圖表、圖紙,簡明的、復雜的,細部的、鳥瞰的、平面的、立面的……一一展開,可以涵蓋中國大多數(shù)江河湖庫,甚至涉及歐洲、非洲一些國家的江河。它們凝固的不僅是結(jié)構(gòu)、工程,更是一部科學家與江河對話的“傳記”。
他是兩院院士,是“新中國第一代水電人”“水利水電工程泰斗”,是科幻作家,更是江河之子。
烏溪江、流溪河、新安江、長江、黃河、耒水、雅礱江、金沙江、紅水河、瀾滄江、曹娥江、雅魯藏布江……雙腳沿著江河,雄心逐浪飛揚。用一個甲子,潘家錚專注于一件事——建大壩,興水利。這份專注,與深埋于心底的一份屈辱有關(guān)。
1956年初,上海水電勘測設(shè)計院,潘家錚主持的502工程組接到一項任務——修復海南東方水電站,這是海南島開發(fā)歷史上第一座水電站。
時光追溯到1940年。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海南島后,為掠奪鐵礦資源,配套建造東方水電站,僅用兩年建成發(fā)電?!坝寐訆Z與殘暴換取的效率,質(zhì)量可想而知?!薄杜思义P傳》作者魯順民記載,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無力管理這個爛攤子,接收第二年,水電站遭受特大洪水襲擊,電站主要設(shè)備被沖毀,之后陷入死寂。
清除雜草礫石,潘家錚走進水電站工棚,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一封封“絕命書”,字字句句是勞工的血淚控訴?!?000余勞工,餓死、病死,甚至奄奄一息就被活埋……最后只有約200人活了下來。”史料觸目驚心,勾起他刻骨銘心之痛。
烈日下,長跪地上……同是1940年,紹興淪陷,因過城門未向日軍哨兵行鞠躬大禮,13歲的潘家錚慘遭毒打,“亡國奴”的屈辱從此刻進心底。洗刷屈辱,唯有自強。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29歲的潘家錚心中迸發(fā)出水電興國的信念之光。這道光,指引他與江河朝夕相伴,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忘我投入。
2011年1月,84歲的潘家錚被診斷癌腫轉(zhuǎn)移,他把辦公室搬進北京醫(yī)院的病房里,并一次次向醫(yī)院請假,回到他心心念念的江河身邊——出席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綜合評價會議,參加南水北調(diào)專家委員會對穿黃工程穿黃隧洞襯砌設(shè)計變更咨詢,擬好就國家能源問題(水資源)的一些建議給國家領(lǐng)導人的信……
60多年來,無數(shù)次風餐露宿,無數(shù)個挑燈計算的不眠之夜,無數(shù)攀巖逐浪的驚險之旅……滔滔江河見證一代水電人的勵精圖治。許多年后,孩子們這樣說父親潘家錚:“他是一個只有在冬天才會出現(xiàn)在家里的男人?!币驗橹挥械搅硕?,水電工地才停工,他才能回家。
“中國的知識分子所經(jīng)受的困苦曲折,是其他國家知識界所難以理解的。但正因為如此,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和事業(yè)心也是他人所難以想象的?!敝W家、教育家錢令希生前在談到自己的學生潘家錚時說。
2012年,潘家錚榮膺中國工程界最高榮譽——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澳且晃涣瞬黄鸬目茖W家,我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睍r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將獎牌送到潘家錚的病房里。
潘家錚等多名水電專家推動豐滿大壩重建,2018年,豐滿大壩現(xiàn)“一庫雙壩”景觀,舊壩待拆,新壩在建。
潘家錚參加和主持過30多座大壩建設(shè),創(chuàng)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主持設(shè)計中國第一座雙曲薄拱壩、第一座大底孔導流大壩、第一座雙曲拱高壩……而讓潘家錚享譽世界的,是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自1919年孫中山首次提出后,爭議不斷。1990年7月,潘家錚代表論證小組作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的結(jié)論。結(jié)論遭到反對者的“圍攻”。他卻認為,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就是那些反對者,“正是他們的疑問、追問甚至是質(zhì)問,逼著你把每個問題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質(zhì)量一期比一期好”。
盡管這樣,夾雜著各種因素的反對之聲仍然甚囂塵上?!叭绻龒{工程需要有人獻身,我將毫不猶豫地首先報名,我愿意將自己的身軀永遠鑄在大壩之中……直到千秋萬載?!睍r年65歲的他無所畏懼。
1992年春天,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分組審議三峽工程議案。潘家錚出現(xiàn)在討論會上介紹三峽工程?!斑^去對三峽工程不了解,有很多誤會,現(xiàn)在知道這是為全國人民和子孫后代辦的好事……我會投下這一票?!痹絼〗绱?、著名演員袁雪芬激動不已。
“投票結(jié)果,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64票棄權(quán)……”贊成票超過半數(shù),三峽工程議案通過!“愿將殘生獻三峽”,潘家錚終于等到了!
三峽工程從1994年開工到2009年全部竣工,潘家錚一肩挑起技術(shù)、建設(shè)、質(zhì)量三副重擔,始終站在風口。2003年,“裂縫風波”發(fā)生后,是潘家錚站出來,答疑解惑,消弭謠言。
擔當來自對質(zhì)量的底氣。同年12月,檢查左岸電站機組安裝質(zhì)量,76歲的潘家錚沿著垂直爬梯下到約70米深的大壩下游棧橋底下,檢查導流底孔過流后的狀況。他自嘲是“最不受歡迎的人,因為總是挑刺”。但老科學家的風范已經(jīng)在所有人心里樹起一座豐碑。
“他是國內(nèi)大壩建設(shè)者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引路人……特別是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潘家錚院士在重大決策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大壩技術(shù)發(fā)展水平與工程實例》開篇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