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科 王萬魁 尉青
桃樹黃葉病的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葉脈綠色,葉肉黃色,先發(fā)生在嫩梢部,嚴重時整株葉片發(fā)黃不長,頂梢葉片叢生且小,頂尖枯死。此病嚴重影響桃樹的光合作用,使產(chǎn)量變低,品質(zhì)變差。黃葉病的防治必須從基礎(chǔ)做起,預防為主,找出病因,對癥開方,只有標本兼治才能徹底根除(圖1)。
1 引發(fā)黃葉病的主要原因
1.1 土壤pH值高是主要原因
北方土壤大多呈堿性,山西運城處于山西的最南端,屬運城盆地,中條山下鹽湖綿延130多千米2,平原地域低凹處pH值為7.6~8。鳴條崗和丘陵地帶土壤一般呈中性。多處地下水屬咸水,只要水咸,pH值必然高。pH值超過7.6就不利于桃樹的生長。堿性過大容易把土壤中的礦物質(zhì)如鐵、鎂、鋅等元素固定,使之變成難溶性的元素。比如二價鐵就變成了難溶的三價鐵,根系無法吸收利用,葉片自然就變成了黃色、白色或出現(xiàn)小葉。因為鐵、鎂、鋅是合成葉綠素的主要元素,缺了哪一個都會對產(chǎn)量和品質(zhì)造成影響。
1.2 施磷肥過多
桃樹全年所需氮、磷、鉀比例大致為1∶0.3~0.5∶1.2~1.6。需磷量較小,磷元素移動性較差,普通磷肥利用率低,很多桃農(nóng)把小麥、棉花的施肥配方照搬至桃樹上,導致磷元素過剩,沉淀在土壤中,以磷酸鹽形式存在,逐漸變成難溶的磷酸鈣,就會把土壤中的鐵、鋅、鎂等元素固定,這也是元素的拮抗作用,使桃樹根系無法吸收,出現(xiàn)黃葉、小葉。磷酸二銨雖然用量少,副作用小,過多施用,問題也來了。一是它屬堿性肥,pH值較高,為7.85~8.2,超出了桃樹對酸堿度的耐受力;二是含磷量高達60%,堿性大,就改變了桃樹在土壤中的根際環(huán)境,使土壤中的鐵、鋅、鎂難以利用,導致黃葉嚴重。
有人認為,修剪過重、缺氮、凍害都能引起黃化現(xiàn)象。桃樹本身修剪就很重,以樹定產(chǎn)所留結(jié)果枝很少,只要土壤透氣性好,一般不存在黃化問題。缺氮確實會導致黃葉,但是黃葉顏色不一樣,不能混為一談。只要補些氮肥,很快葉子就恢復正常了。至于說凍害引發(fā)黃化更不科學。連續(xù)多次凍害調(diào)查表明,即便樹干凍得流膠甚至死枝,長出來的葉片也沒有黃化現(xiàn)象發(fā)生。
2 防治方法
只要桃樹吸收不到鐵、鋅、鎂等中微量元素,葉片就可能黃化。但是引發(fā)黃化的誘因不一樣,就不能用一個方法治。
2.1 新梢有輕微的黃化現(xiàn)象
全營養(yǎng)氨基酸肥或生物酶全營養(yǎng)肥或酸性肥沖施即可解決,既平衡土壤的酸堿度,又補充中微量元素一舉兩得。
2.2 土壤堿性過大
用酸性肥很難校正,必須下猛藥。每畝施硫黃粉或石膏粉50~100千克,平衡酸堿度,同時葉噴鐵肥,即可有效解決。
2.3 施磷肥過量
應停止施磷肥,或減少磷肥的用量,堿性土壤禁止使用二銨磷肥。多施生物菌劑和有機肥,個別嚴重的樹施1千克硫黃粉,加葉面補鐵肥均能收到好的效果。
2.4 嵌入法、葉面補鐵法,往往治標不治本
使用復綠膠囊嵌入法和葉面補鐵、補鋅、補鎂法,黃化輕的可以恢復生長,嚴重黃化的地塊,一般只能見效2個多月,營養(yǎng)元素用完了就又黃化了,而且會造成樹干損傷,反而黃化一年比一年重。因為問題的根本出在土壤,土壤的問題不解決,什么方法也無法徹底根除黃化。
3 選用抗堿性較強的砧木
嫁接桃的砧木較多,各地可利用當?shù)氐奶艺枘举Y源,選擇抗堿性強的品種。目前來看,毛桃種子做砧木容易導致缺鐵黃葉,“三不像”和山桃種子做砧木耐堿性強些。同樣嫁接一個品種,毛桃砧黃化占80%~90%,校正難度大;山桃砧黃化只占20%~30%,相對較輕,且好校正,恢復也快。
4 通過改土防治黃化
生產(chǎn)中發(fā)現(xiàn)一個共性問題,土壤越壚,堿性越大,耕性越差。過多澆水或降大雨使土壤透氣性降低,桃樹根系生長不良,更會加重黃化病的病情。特別是過多的施用化肥,使土壤的鹽漬化加劇,不僅不利于根系生長,還不利于肥料的吸收利用。所謂的堿化、酸化,如土壤pH值由8降為7.8,即為酸化。但是,土壤仍屬堿性土壤。建議在規(guī)劃栽樹前,對土壤進行一次pH值檢測,做到心中有數(shù)。
只有通過增施有機肥、有益生物菌,變清耕制為生草制,才能真正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使土壤中的有機質(zhì)含量不斷提高,有益生物增多,改變土壤氮碳比。隨著有益生物菌增多,土壤堿性也會慢慢降低。它的作用是雙向的,壓堿的同時又能壓酸,土壤pH值調(diào)整到適宜桃樹生長范圍內(nèi),土壤中的有機質(zhì)含量提高到5%~6%,生理病害就幾乎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