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華
吳道義剩下的日子不多了,這天,他將兒子、媳婦和義女沈疏影叫到身邊,要將家產分給幾位子女。輪到沈疏影,沈疏影便下跪道:“爹,我分文不要。”
沈疏影是吳道義當年到鄉(xiāng)下收古字畫時在路邊撿來的嬰兒。當時襁褓上留下一封信,說是父母病死,無人撫養(yǎng)她,愿好心人收留,嬰兒名叫沈疏影。
吳道義的幾位子女也都一齊勸,沈疏影只說:“爹你若是真要我分家產,那就將原先蘆秋水賣給你的那幅《茅公山秋歌圖》留給我吧,這樣,我就將蘆先生的畫作完整地收在一起,沒啥遺憾的了。”吳道義點頭答應了。
沈疏影的老公就是蘆塘鎮(zhèn)上蘆塘齋的齋主蘆秋水。他是位潛心作畫的畫家,憑功力,蘆秋水的畫不亞于古代大師。豫皖交界的家鄉(xiāng)茅公山很有特色,有崖有壁,山林之下,臨著茅公河,水流清澈,游魚成群,日落之時,晚霞映壁,漁舟唱晚。蘆秋水就想將家鄉(xiāng)的這些美景畫下來。經過一年構思,兩年規(guī)劃,三年修改,四年定形,五年細描局部,六年染色定調,直到畫作達到心境目標,才題款落筆,畫名為《茅公山秋歌圖》,作為鎮(zhèn)店之寶。
一日,一老者路經古街蘆塘齋,駐足不走,被這幅《茅公山秋歌圖》所吸引,問蘆秋水:“這幅畫出自何人之手?”蘆秋水合掌鞠躬:“山野之人涂鴉之作?!眮碚卟徽Z,還禮致敬:“可否出手?”蘆秋水答:“小店招牌,不便出售?!眮砣诵Φ溃骸笆堑?,如意之作,如同親生兒女,怎能隨便出售?!庇谑?,撂下一句話:“望還有緣見面?!北愎笆指鎰e。
茅公河雖然很美,但汛期常有水患。次年夏,山洪暴發(fā),沖走了老家的房屋,父母妻兒都被山洪沖走,蘆秋水因在店里幸免于難。危難之中,卻有人雪中送炭,一位女子,丟下一百塊大洋就走。蘆秋水再追再問,女子說只是替主人辦事,不便留姓名。蘆秋水雖然解了燃眉之急,安葬了父母及妻兒,但依然欠債累累,于是只能變賣蘆塘齋還債。招牌貼出,便有一位長衫斯文之士董先生前來索價。一番商量,以大洋三百元成交。交割之日,董先生帶他前往省城見他老板。卻見省城青石巷后街,有一處竹林掩映的徽派建筑,一老者拱手相迎。蘆秋水一見,吃了一驚,原來這就是前幾年要買他畫的那位老者。這時他才知道,老者是國內有名的畫商風雅閣掌舵人,名叫吳道義,京城、江浙、兩廣都有他的分號。家遭不幸時,是他暗中派一女子贈送一百塊大洋。吳道義盛情款待蘆秋水,并說:“你賣了家產還債,以后日子怎么過?那百塊大洋是贈送的,今兒這三百塊大洋只買你一幅《茅公山秋歌圖》,其余的你全拿走。不過,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請求:我有一義女,想向你學習山水,拜您為師,并輔佐你經營蘆塘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此種善舉,更讓蘆秋水感激不盡,自然滿口答應。此時女子來見師傅,原來正是那位為他贈送銀元的的女子,名叫沈疏影,年方二十有二,出奇的漂亮。
沈疏影來到蘆塘齋,她不僅學藝,更是替蘆秋水照料生活,讓蘆秋水的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只管精心作畫,畫好了,則由吳老板幫助轉賣。奇怪的是,吳道義得了蘆秋水的《茅公山秋歌圖》,精心保存,有人出價1000大洋,他卻絕不出賣。
兩年之后,沈疏影由女弟子變成了蘆秋水的夫人,蘆秋水一心畫畫,沈疏影負責經營。訂單排隊,供不應求,蘆秋水已成為國內知名大師。由此,蘆秋水的山水變得千金難求。
又過了十年,蘆秋水安詳過世,沈疏影無后,義父吳道義也年老力衰,沈疏影便將蘆塘齋轉讓,攜蘆秋水數(shù)十箱字畫,重回義父吳道義身邊。
日軍侵犯中原,小原隊長欲得《茅公山秋歌圖》。沈疏影將珍貴的字畫巧妙裱糊后藏到了鄉(xiāng)下。小原搜查未果,大怒,放出狼狗,威逼疏影。疏影笑對兇殘,英勇就義。解放后,按她的遺囑,字畫全部捐給了國家。
如今,珍藏字畫的江南博物館,已經成了全國知名的旅游勝地。
點評:
小說通過對一幅字畫的產生和后來遭遇的描寫,實際寫出了一代文人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從中更是表現(xiàn)了真正的文人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氣節(jié),讓我們看了肅然起敬,也令人對當下一些文人無文、文人無骨、金錢至上的現(xiàn)象,引起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