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玉
洛陽東方醫(yī)院介入導管室,河南 洛陽 471003
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式,但其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術中會損傷血管內膜,激活血小板,引起術后心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影響術后恢復[1]。同時由于患者受缺乏手術認知、創(chuàng)傷等因素影響會產生諸多生理、心理應激反應,誘發(fā)負性情緒,降低診療依從性,進一步延緩術后康復[2]。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將臨床經驗、患者需求、科研結論等相結合,以獲取實證護理依據,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3]。基于此,本研究將循證護理用于性心肌梗死冠脈介入治療患者,旨在觀察對其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7月—2020年5月收治于洛陽東方醫(yī)院的84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脈介入治療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2例)與觀察組(42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女17例,男25例;年齡53~74歲,平均年齡(64.25±3.17)歲;合并癥:血脂代謝異常10例,高血壓18例,糖尿病14例。對照組女18例,男24例;年齡51~75歲,平均年齡(62.78±3.21)歲;合并癥:血脂代謝異常11例,高血壓17例,糖尿病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CT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擇期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縮窄性心包炎等心血管疾??;嚴重心力衰竭患者;精神病史;合并肺栓塞。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即術前口頭健康指導、心理護理、術前檢查等、術中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jiān)測,配合醫(yī)生完成手術。術后做好病情觀察、并發(fā)癥預防、飲食、環(huán)境等基礎護理。觀察組實施循證護理。(1)成立小組。成立由責任護士、主管護士等組成的循證護理小組,自選1名組長,負責計劃流程的制定。所有成員均參加冠脈介入治療圍術期護理培訓,配合循證護理知識培訓,均3年及以上工作經驗。(2)循證問題。成員查閱本院既往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患者病例資料,結合患者病情分析其護理需求,如疾病認知、并發(fā)癥預防等。(3)循證支持。根據提出問題登錄萬方、維普等網站,輸入急性心肌梗死、循證護理、圍術期等關鍵詞,查找學習護理經驗,評價措施的可行性,制定圍術期護理方案。(4)循證應用。①術前?;颊呷朐簳r安排1名責任護士接待,做完自我介紹后帶領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運用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等方式向其講解疾病與手術知識,強調手術與其效果,術后配合康復的重要性,電視循環(huán)播放健康知識內容。借助聊天、聽音樂等方式引導患者放松心情,向其說明負面情緒對手術和術后康復的負面影響。成員指導患者練習有效咳嗽、深吸氣后屏氣等動作。②術中、術后:術中協助患者行平臥位,動作輕柔,做好心理疏導與解釋工作。術后使用4B無菌橡皮、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穿刺部位,患肢抬高30~40°,配合簡單握拳、手指張開等簡單早期活動。密切觀察穿刺部有無血腫、出血等情況,若血腫較小則無需處理,血腫較大時用記號筆標明血腫范圍,重新包扎或使用血壓計袖帶包裹皮下出血處,放松2 min,加壓3 min交替進行,持續(xù)30 min。術后第2 d出院時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四肢主動、被動運動、下床慢走等活動,時間與強度逐漸遞增。配合刷牙、進餐、洗臉等日常活動。
(1)心理狀態(tài):使用焦慮和抑郁量表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各100分,焦慮<50分無焦慮癥狀;抑郁<53分以無抑郁癥狀。(2)治療依從性:出院時根據患者治療配合程度評價其治療依從性,接受完成醫(yī)務人員制定的診療方案為依從,接受完成部分診療方案為部分依從,拒接接受診療方案為不依從,總依從率=[(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3)記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對比(±s) 分
表1 兩組心理狀態(tài)對比(±s) 分
組別觀察組(n=42)對照組(n=42)tP焦慮干預前59.64±7.13 58.97±8.23 0.399 0.691出院時38.66±8.02 46.28±8.43 4.244 0.000抑郁干預前61.07±7.11 60.86±7.42 0.132 0.895出院時42.37±6.92 49.04±6.15 4.996 0.000
觀察組治療依從性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 例(%)
觀察組住院期間發(fā)生1例心律失常,對照組發(fā)生2例心律失常、2例血腫、3例心絞痛、1例心力衰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38%(1/42),低于對照組的19.05%(8/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80,P=0.014)。
急性心肌梗死發(fā)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與致殘率?;颊甙l(fā)病后盡早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可促進心肌再灌注與狹窄的冠狀動脈再通,恢復心肌組織血供[4]。但術后臥床休息時間過長易導致患者心功能受損,增加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5-6]。加之康復過程緩慢,患者因會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影響診療配合度,增大術后康復難度[7]。
循證護理核心是借助科學的護理服務滿足患者多樣化康需求,小組成員收集重點護理問題,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結合患者病情的方式制定具有循證學依據的護理計劃,達到提高護質量,加快患者康復的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心理狀態(tài)評分較低、治療依從性較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表明循證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患者,利于改善其負面情緒與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梁鐘琴等[8]研究顯示,循證護理能夠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本研究結果具有相似性。循證護理起源于循證醫(yī)學,其護理決策按照循證小組、提出問題、循證支持、循證應用的步驟促使各項護理決策以科學作為依據,使患者享受到高質量護理服務。循證護理小組成員經循證環(huán)節(jié)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缺乏疾病與手術相關知識而伴有的焦慮、煩躁、害怕等不良情緒,影響治療依從性,不利于術后康復。護理人員利用萬方、維普等網站尋找循證支持,進而制定出具有針對性護理計劃。同時,借助豐富多樣的健康教育滿足患者疾病認知,輔以專業(yè)化心理疏導改善患者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為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加快術后康復奠定基礎。循證護理中的早期活動、血腫護理等均以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為目的,通過指導患者行簡單四肢活動,預防術后臥床時間過長所致的心功能損傷,減少心絞痛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將其身心維持舒適狀態(tài),使其積極配合后續(xù)診療工作,從而促進術后康復[9-10]。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能夠緩解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使其積極配合診療工作,從而提升治療依從性,減少術后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