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勤,張 潔,岳衍曉,劉 顯,來龍祥,張迎春,范冬利,蔡懷壯
(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介入科,山東 濟寧 272111)
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尿道上皮的惡性腫瘤,為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惡性腫瘤之一[1],發(fā)病率居我國泌尿生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之首,具有惡性程度高、復發(fā)率高、生存率低等特點[2]。常規(guī)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且患者高齡及伴發(fā)高?;A疾病均屬相對禁忌證。對不宜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的患者可選擇保留膀胱的術式,如經(jīng)尿道膀胱腫瘤切除(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但存在腫瘤組織殘留及術后腫瘤復發(fā)率較高等問題。研究[3]報道,TURBT術前行經(jīng)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利于術中徹底切除體積較大的高危膀胱腫瘤,有助于改善預后。載藥微球可加載化學治療(簡稱化療)藥物,并于腫瘤組織中緩慢釋放,可永久栓塞腫瘤供血血管[4],已廣泛用于治療肝癌及肺癌等,效果較好。本研究觀察TURBT術前以載藥栓塞微球(drug loaded embolic microspheres, DEB)作為栓塞劑行TACE(DEB-TACE)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20年9月40例于濟寧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就診的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男35例,女5例,年齡57~86歲,平均(73.0±9.2)歲;T2期23例、T3期17例,G1~2期19例、G3期21例。納入標準:①經(jīng)膀胱鏡+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②經(jīng)臨床評價,患者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全切術,或患者拒絕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術,要求保留膀胱;③未發(fā)生遠處器官轉移或淋巴轉移;④屬介入治療適應證;⑤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好,配合術后隨訪。排除標準:①存在造影或介入治療禁忌證;②嚴重器官功能異常;③既往接受腎切除或輸尿管全切手術。40例中,20例于TURBT術前接受DEB-TACE(觀察組),20例接受單純TURBT治療(對照組)。本研究獲院倫理審查委員會批準。
1.2 儀器與方法 對觀察組先行膀胱動脈DEB-TACE。采用Philips FD20 DSA機為介入引導設備,于局麻下以改良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置入5F導管,送至雙側髂內動脈及雙側膀胱動脈進行造影,觀察雙側髂內動脈、膀胱上下動脈等盆腔主要血管的形態(tài)及走行,確定腫瘤供血血管。以1.98F微導管超選擇至腫瘤供血血管,以100~300 μm或300~500 μm CalliSpheres載藥微球(吉西他濱400 mg)進行栓塞,至血流明顯減緩、造影顯示腫瘤血管及染色消失后停止。如腫瘤體積較大,可輔以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栓塞;存在多支供血血管時,逐一超選并予以栓塞。于DEB-TACE后1周內行TURBT,術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療藥物吉西他濱。對照組直接行TURBT手術,術后定期膀胱灌注吉西他濱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 記錄TURBT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留置導尿管時長。術后隨訪24個月,記錄2組患者術后6個月、24個月無復發(fā)生存率及總生存率;統(tǒng)計無復發(fā)生存時間。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Kaplan-Meier分析比較2組生存時間,并繪制生存曲線。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2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期、病理分級、腫瘤大小及數(shù)目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40)
2.2 手術情況 2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及術后未見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TURBT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導尿管置留時長均少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及圖1。
表2 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TURBT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置留導管時長比較(±s,n=40)
表2 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TURBT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置留導管時長比較(±s,n=40)
組別術中出血量(ml)術后留置導尿管時長(天)觀察組(n=20)40.60±6.902.50±1.00對照組(n=20)53.10±10.603.50±1.50t值-4.420-2.481P值<0.0010.018
圖1 患者男,59歲,膀胱癌,T3期,G3級 A.術前造影示膀胱下動脈紆曲、雜亂,腫瘤染色明顯; B.栓塞后造影,未見腫瘤供血動脈
2.3 預后 觀察組術后6個月無復發(fā)生存率及術后24個月無復發(fā)生存率、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觀察組中位無復發(fā)生存時間為21.5個月,對照組為12.5個月,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見圖2。
表3 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TURBT術后6個月及術后24個月無復發(fā)生存率、總生存率比較[%(例),n=40]
圖2 2組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線
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是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的常用術式,雖然根治效果較好,但器官全部切除后功能喪失,致尿流改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且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較多[6-8]。研究[9-12]顯示,T2~3期膀胱癌患者接受保留膀胱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48%~60%;但保留膀胱存在術后腫瘤復發(fā)率高等問題,TURBT術后33%~76%存在腫瘤殘余,術后1年復發(fā)率為15%~61%,5年復發(fā)率為31%~78%,可能與腫瘤組織殘留及腫瘤浸潤肌層有關。
近年來,介入手段逐漸用于治療膀胱癌。髂內或膀胱動脈TACE可緩解膀胱腫瘤患者的血尿癥狀,且可抑制腫瘤生長和縮小腫瘤體積,減少TURBT術中出血;于離子電切術治療膀胱腫瘤前行TACE有助于控制電切范圍及深度,栓塞腫瘤供血血管可縮小術中創(chuàng)面、減少出血量,提升術中視野清晰度,降低穿孔或切除不徹底的風險[13-16]。朱智能等[3]采用常規(guī)TACE聯(lián)合等離子電切術治療膀胱癌,術后3個月腫瘤復發(fā)率13.3%,術后2年腫瘤復發(fā)率53.3%。
本研究以肌層浸潤性膀胱癌(T2~3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對觀察組于TURBT術前行DEB-TACE,對照組則行單純TURBT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TURBT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留置導尿管時長均少于對照組,且術后6個月、24個月無復發(fā)生存率和總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及2年無復發(fā)生存率分別為85.00%及50.00%,與朱智能等[3]的結果相近。Kaplan-Meier生存曲線顯示觀察組患者中位無復發(fā)生存時間21.5個月,對照組12.5個月,主要原因可能在于DEB-TACE中加載化療藥物的微球進入腫瘤組織,緩慢釋放后藥效持續(xù)時間延長,且栓塞腫瘤供血動脈有助于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及生存時間。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中位無復發(fā)生存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過少有關。
綜上,TURBT術前行DEB-TACE治療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留置導尿管時長,抑制腫瘤復發(fā)、延長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高。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分析,且樣本量小,術后隨訪期間部分患者信息缺失,有待加大樣本量開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