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騎通
Different jade materials need variedtypes of expressions and respects. Based on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properties of jade carving industry, if we really favor and cherish jade materials,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adopt a certain style to deal with all these stones.
做玉從開始到現(xiàn)在,這十幾年下來越來越開心。玉,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滿,更加有意思。
從來沒有想過藝術跟科學有什么關系。因為,我覺得以往的認知里,這應該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學科,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似乎差距還挺大的。
但,直到這個時代——我們所從事的事業(yè)似乎關聯(lián)著某種科學上的意義和價值。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藝術是無用的——美,即無用。藝術很難實現(xiàn)某種實用主義的價值,但隨著我們認知的不斷擴展,突然發(fā)現(xiàn)藝術和科技是相互滲透的。
首先,分享一個有意思的實驗——“觀察者實驗”。
這個實驗大概就是科學家通過一個縫和一個點,觀察研究光的傳播。透過一個點,還有一條縫和打過去的光,想研究光到底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還是以點的形式傳播的。這個實驗同時產生了兩個結果。
一個是發(fā)現(xiàn)光是以點的形式傳播,另外一個結果是發(fā)現(xiàn)光,又是以波的形式傳播。但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突然間發(fā)現(xiàn)了一個更神奇,更難以置信的可以顛覆之前所有科學理論的結果是:當有人看的時候,實驗結果和沒有人看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而且每次都不一樣。因這個巨大的困惑,故而給它起了一個命名叫“觀察者實驗”。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世界好像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是一個固定的運轉規(guī)律在運行。構成世界是質子也好,量子也好,它們都有某種意義上的認知和它們的規(guī)律。它能感受到你是不是在觀察它或注意它,也就是說它有它自己的一個想法,它不是我們平常認知的,世界是客觀存在。所以,這個實驗給我的觸動特別大,大在哪里呢?它讓我第一次感覺到馬斯克說的(包括很多科學家也講過),量子時代告訴我們,很有可能我們這個世界絕大部分情況下是虛擬的,而這個虛擬的存在正在一步步,一點點被證實。
這個結果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羅丹說的“雕塑家是與神最近的一個職業(yè)者”。進而想到遠古的女媧造人,神是如何按照他的一個想法去塑造,渲染和構織這個虛擬世界的存在,怎么去豐富這個虛擬世界的故事,情節(jié),多彩性和多樣性呢?
一、回溯我們曾經看過的一些著名藝術家傳記,紀錄片,還有他們的書信,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到晚年,到臨去世之前,都有很多未能來得及表達的遺憾。包括我們看到的弘一法師在去世之前寫下的那四個字——“悲欣交集”。我們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我們的生命是很短暫的,我們對于很多東西要表達是來不及的。所以,盡可能多地去體驗這個世界是多么有價值的生命旅途!
二、特別慶幸的就是,我們所從事的這個藝術行業(yè),它不需要非得正確,它沒有對錯可言。藝術只有道路和方向,沒有真正的所謂的對與錯,這是其他行業(yè)很難具有的一個特征。這個特征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極大限度地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未知和可能性,而不用在意——我是不是對的?是不是可行的?你盡管充滿激情,努力地去探索,去觸摸這行業(yè)的邊際和各種可能。
三、羅曼·羅蘭說過“創(chuàng)造是消滅死亡的唯一方式”,那么順著這句話往前推,不斷地對未知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就是消滅死亡后不斷的重生和羽化。我們對于新的渴求,我們對于不一樣的內心不一樣的獨特的東西的渴求和探索,讓我們一次一次在生命面前得以跳躍和歡呼,甚至激動。
四、我把這些年所有的思緒捋了一遍,我覺得這個時代的特點和這個行業(yè)的特點,已經不允許我再去追求某種單一的東西,或者追求某種穩(wěn)固而舒適的東西了,我更期待,更敬畏對于未知的探索。所以我才提出了這么一個理論叫“刪除風格”。刪除風格本身并不意味著我反對風格,這只是我站在個人立場上,希望除了風格之外,還有一種風格是刪除風格。
五、某種風格的藝術,特別是玉雕,它的好處是什么呢?它會讓你更容易辨識,你在客人眼里,或者作為商品擺在那邊的時候,或者在一個展覽上很容易被辨識,很鮮明的一些語言在你的作品上——這是它特別好的地方。
但是風格也有它不好的地方,我們必須得審視和慎重地認知這個詞兒,風格不好的時候,它往往帶著長時間的累贅,冗長甚至帶著某種長時間的倦怠、惰性,似乎缺少了對于創(chuàng)作風格之初帶給人的悸動和激情的那種刺激,而藝術是特別需要新鮮感的。
六、我對風格的態(tài)度和我對傳統(tǒng)的態(tài)度是一模一樣的,我很欣賞好的藝術家的風格,特別是那些偉大的藝術家,雕刻家,不管西方還是東方的,我很崇拜,很欣賞,很喜歡他們對于藝術的表達。但是時代又有不同,這個時代的不同在于,我們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高速化時代,各種信息,各種流派,各種想法,各種思潮,鋪天蓋地地向你襲來。你在一年之間所接觸的信息量往往超過古人很多年,甚至一生。
所以面對新的時代,我們需要一個新的不一樣的理論支持對這個新時代的表達。
七、我認為要刪除風格這個論點——最重要的原因是玉雕行業(yè)本身的一個屬性。玉雕材質面臨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石頭,每一塊玉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籽料還是山料。愛惜材料是從它的物質屬性來講的——比如說我們要重視它的大小,重視它的皮色,重視它的形狀。但是如果從精神層面上認知的話,我們愛惜料,我們更要尊重石頭,跟尊重人是一模一樣的。
不同玉料都需要不同的表達和尊重。
八、我記得有一個評論家說過一句話,他說,“人們?yōu)槭裁葱枰囆g呢?”就是大多數(shù)人為了生存,為了發(fā)展,不得不放棄那些無用,甚至礙事的情感和不著邊際的幻想,漸漸的,我們忘記了自己原來的心性,而真正的藝術家最珍惜的就是要保護他的這個夢,不要被屈服和污染,這是人類心靈的純凈家園。
因此,我提了一個口號——“存石性,滅人欲”,就是我們在做玉雕的時候,我們刀下的不是一個單純的材料,它本身可能是一個生命體。我們尊重這個石頭,尊重這個石頭內在的一個世界。
九、對于我的觀點,我并不追求共識。我更多的時候覺得這個觀點對成熟風格的人來講,是兩種友好而平等的觀念?;ハ嘧鹬兀ハ嘈蕾p,平等而友好之間的握手。
我渴望自己有一個自我的玉雕觀。
以下,是我的原創(chuàng)作品。我們基于這些思考,去探索這個不一樣的世界。
《人類,你還好嗎?!》
此件作品創(chuàng)作于2020年疫情期間。那時候正值疫情特別嚴重禁閉在家的時候,突然感到人類在病毒、天災等面前的脆弱和渺小,有感而發(fā)做了這件作品。
《一團和氣》
作品名為《一團和氣》,這件作品做了幾個不一樣的嬰兒。它是三色分明,黑、白、黃。在頂端黑色的部分做了一個非洲小朋友的模樣,還有頭上的臟辮兒,中間是一個白種人的嬰兒,下方黃色是黃種人的嬰兒,構成世界的主要人種。中國傳統(tǒng)的祥云紋圍繞他們,寓意人類和平和一團和氣,或者說人類命運共同體吧。我覺得玉雕可以在這個領域里面突破我們單純的民族傳統(tǒng)。
《食·語》
2010年做的《食·語》,當年出了一個事兒,美日、美韓在中國黃海軍演,黃海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內海,那時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是想反映當下某個社會現(xiàn)狀,表達我們對外國人或者是我們對西方文化的態(tài)度。它上面有十幾個小嬰兒爬上去吃以漢堡為標志的西方文化的代表,另外一面是堅船利炮從奶酪中流出來,帶著武器和裝備的一個威脅,11年前的這件作品,也是為了探索另外一些東西吧。
《開天辟地》
這是一件從材料語言的角度去嘗試突破的作品,重99克,希望以一個小的東西體現(xiàn)出一種大擺件的氣勢,以小見大。
《再造石窟》系列
這個系列我們做了二十來件,記錄我之前有一項重要的過程——研習禪宗,研習佛教對我們精神世界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的那些體會,做了一系列的作品,這也將是我日后不斷延續(xù)的一個主題系列。
《人參果》系列
人參果——此果只應天上有,人間難有幾人嘗。我們嘗不了,但我們用人間的石來表現(xiàn)它,寄托情思。通過不同的生長形式,體現(xiàn)生命創(chuàng)造和繁衍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