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波
我以我殘存的水 澆你
以我的剩余 沾滿碎屑彌漫沼澤氣氛
我只以去年的臺歷
堆積在灰塵箱底 滯留不去的那一部分
我以我的純金
物的常態(tài)承受重壓時不自覺地顫動和呻吟
靜的叫喊 不由自主地停步 轉身
快意地沉淪
或許注視沒有濃度或許眉間缺乏溫存
使葉子預示病癥 使恐怖
在你的六根之下源于你鞋跟高出地面的一小
點挺直或 抓緊的欲望
使你醉生和醉死 植物似的
你猶豫兩種悲戚
生根有生根的煩惱 漂泊有漂泊的寂寞
你僅僅代表不肯連貫的一些句子
你心的容器里邊的一些詞
微妙地晃動 莫名其妙地怕冷
在你之外 舞蹈 不安地踱步
以及 諸如此類的事情
有時候你的緘默是泛著藍光的蘋果
需要一把鋒利的刀子
需要在淋漓的血中和傷中 接近深處的謎
敕勒川 陰山下 風吹不吹的問題
青草滿地 牛羊肯不肯吃的問題
一個上午鑰匙在鎖眼里轉動
李清照的門簾會不會卷起的問題
問題的問題
埃及式的使你困惑的司芬克斯之謎
你無須躲避風暴 在你之外無風暴
風暴只能是你自己
五臟的山林和波浪 震中和震級
自己的石頭和自己的腳的問題
如那遙遠而廣大的虛無概括我們
像一個主題
星星中的星星 你和我
段落和段落
所謂的一生不過是喧囂了和沉寂了的什么
[劉恩波賞評] 典型的20世紀80年代的語感,“朦朧詩”歲月里心靈的盛宴和狂歡。我們今天重讀,就像完成了一種光陰與時代的祭禮。歷史是一段一段行駛著它的節(jié)奏節(jié)拍,詩歌亦然。今天的人還這么寫詩未免矯情,可還原昨天的遺緒和血脈,閻月君式的“問題的問題”,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讀著這樣的詩,你會對人生、歷史、宗教和哲學之謎發(fā)生終極的困擾、疑惑甚至唾棄。20世紀80年代的詩,屬于大寫的人字結構。它的精神譜系的意味在于,人的個體性如果不與超越性的文化價值融會貫通就會失去詩性的張力。
在“朦朧詩”發(fā)軔和命名的年代,閻月君等遼寧大學的學子第一時間里標記了一個新的詩歌群落的誕生。而像《我以我殘存的水》這樣的作品,永遠印證了朦朧詩拓荒年代里一個中國詩人所能找到的靈感坐標和遠行的精神地平線的深度與刻度。
——贈孫文旭
他常常用鏡子中的火苗點煙
莫名的情緒焚燒掉的同時
易燃的焦慮
也在瞬間化為灰燼
也常常用鏡子的反光
烘干一個女人的傷悲
還常常往鏡子里的杯子斟滿一生的膽識
然后,把功名和利祿一起灌醉
每次深入鏡子的時候
他先把謀生面具從臉上摘下來
用消毒棉擦去
黏在上面的平庸之惡
他的手酷似女人
不僅能捏住愛,也能摁住恨
鏡子里的那個熨斗是他外婆留下來的老玩意兒
只有用它才能熨平他的外表
他小心翼翼在鏡子里試穿著新買來的衣服
擔心季節(jié)穿倒了
也擔心穿反了未來
更擔心胸前的衣扣,沒系緊他的人生
[劉恩波賞評] 麥城的詩是詞語的粘貼、復制和再生、還魂。它讓我想起達利那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畫,或者埃舍爾“即使你再聰明,你的大腦和眼睛也至少有一個會被我欺騙”的說法??傊鞘菍儆谛闹堑拿詫m,借助詞語的悖論式表達,獲得直面人性深淵和時間詭異的維度和可能。這樣的詩初讀未免晦澀,但是只要走進那迷宮的入口,你就會獲得如蒙神啟的恩賜。
說到底,寫詩的初衷還是為了讓人閱讀、接受和欣賞。
米沃什有一句經(jīng)典名言:“反對不可理解的詩歌?!边@其實是對詩歌發(fā)生學和接受學層面上的最大支撐與助力。
麥城用一面魔鏡引領著讀者深入心智的復合地帶,去感覺、探測、辨識、打撈一個摘下人格面具的自我的真容真相真貌。“擔心季節(jié)穿倒了/也擔心穿反了未來”,這樣的審視,足夠撐起麥城的洞察力和思辨的悟性。它至少讓我們在他構想的思維迷宮中不至于徹底迷失,進而找到一條出去的路。
牙疼。戰(zhàn)栗
不敢再切齒
不能為時常碰到的那個詞說出自己
叮囑牙齒保護的問題
反復叮囑,證明了
你僅僅是一個醫(yī)生,一個牙醫(yī)
目光仁慈,圍繞專業(yè)
像第一顆乳牙那樣:孤立
[劉恩波賞評] 張忠軍英年早逝,令人惋惜。他是處于好詩人之列的詩人。那個邊城我去過多次,但沒有機緣得識忠軍。不過在他的詩里,我認知了一個人的隱痛。
詩題為“原因”,按照這個邏輯寫下去,注定布滿迷局和困惑。這樣的寫法無疑是受到外國詩的影響,再反求諸己,獲得個體性的體察勘測。牙疼,本來屬于醫(yī)學專業(yè)領域探討的話題,現(xiàn)在拿來寫人生的瞬間洞悉,就有了反詩意的特質。智利詩人帕拉提倡反詩。我以為忠軍的這首詩,也是反詩意而為。
到了后現(xiàn)代后解構時代,寫詩有時候就是為了寫得不像詩。這類如反叛,毋寧說又是另一層次上的解放。
牙醫(yī),目光仁慈。反復叮囑。這是德行的善意。牙疼的人遇到生命的困境,處于忍受之地,這是命運的惡意。他們相持,但各自孤立??此葡噙B,實在各有生命場。
人生的困擾在詩歌深處化成了寂寞的品位(無論寫,還是讀)。耐人琢磨。
《原因》的詩眼是最后一句,“像第一顆乳牙那樣:孤立”,或許一切精神的困境都在于只能自己承受,共情力有限受限,而想象卻打開了無限的空間,成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引爆點。孤立,是個體的痛,卻也是詩歌著意表達的靈魂引擎。
從日到夜
一生中無法避免的黑暗
你不是盲人,因而你無法避免
逝者如水
更大的水在前方?jīng)坝?/p>
你不是水手,你無法接受水的憐憫
美妙的年代
你是一只迷途的鴿子
飛翔的高度就是黑暗的高度
危機四伏
而生命在黑暗中閃光
像不可思議的刀子的光芒
[劉恩波賞評]《發(fā)現(xiàn)》是語言成熟前的原材料的堆積、貯存和盛放。雖說火候還未抵達詩歌靈性的燃點,但至少讓我們對作者的精神勞作抱持一種信心,一層敬意。
一個人有兩個階段面對詩,一個是你在找詩,另一個是詩在找你。
《發(fā)現(xiàn)》是你在找詩。借助帶有哲理的寓意,豐盈的生命物象,跳躍式的思維張力,試圖擁抱一下繆斯女神。但繆斯女神是實體,亦是氣息,以后者罕得罕遇。
《發(fā)現(xiàn)》觸摸到了人們從未觸及到的氣息嗎?好像沒有。但是作者在往那個方向使勁兒,這需要一大段精神之路的跋涉和攀升。
寫詩貴在“人人心中有,各個筆下無”。作為原材料,《發(fā)現(xiàn)》具備詩意的可塑性力道,詩人游走的空間也很浩大、蓬勃、敞開。關鍵是需要一種精神背景的依托,或者心靈的安放之地?;萏芈卜诺氖侨伺c自然、社會的一體性,金斯堡安放的是野性的放浪,《發(fā)現(xiàn)》的價值指向或許是“生命在黑暗中閃光”,但很顯然,這是常情常理,而不是詩歌內在的發(fā)現(xiàn)。
盡管《發(fā)現(xiàn)》還有提升的空間,但是能將詩意美學修煉到如此境地,已經(jīng)顯示了詩人精神儲備上的豐盈和富足,假以時日,其創(chuàng)作會拔地而起,完成屬于作者自己的心愿的騰飛!
透明的蜘蛛和空氣融為一體
它的影子映在淺色布上
長腳仿佛扼住虛無
離地三尺 在神靈的位置
懸停 即便耗盡畢生的功力
誰能像蜘蛛那樣——
直上直下地雜耍
哪怕獲得形而上的繩梯
攀爬的爭執(zhí)像鋸齒般
鋒利 誰更有先見之明
所以 即便得悉福報的軟肋
無非目瞪口呆而已
[劉恩波賞評]《觀察者》用動態(tài)寫靜態(tài),反之亦然。動靜之間,沉淀了一種生命的物象。蜘蛛入詩,這是反審美的創(chuàng)意。從波德萊爾寫《惡之花》起,人類的詩性精神就開始審視各式各樣的境遇存在。我們在阿巴斯的電影鏡頭里,也會看見屎殼郎在陽光下反轉運動的造型,那一刻覺得多么卑微的生命都有可塑性,都有值得關注的一瞬。
包貴韜凝神蜘蛛,從形而下寫到形而上,審視了一個生命體的來龍去脈,體察了它的內在的有機構成。這詩寫得鋒利、剔透,宛如用一把刻刀,雕鑿出完整鮮活的生命造型。
《觀察者》用很冷靜、很內省的視角,切入被觀察者的活體構造,進而觸摸到屬于自己的靈性觸角。在這里,怎樣說、如何說,比說什么更為重要。
現(xiàn)代詩有嘗試和試錯功能,每一次進步,都有可能是在不斷的覺醒和反叛之間發(fā)現(xiàn)一個有效的平衡點。以此看取《觀察者》這類實驗品,我們當能有所借鑒。
就我一個人,陪伴我的
是一顆太陽的孤獨,打開所有的
光線,照亮我薄薄的影子
安靜的鐵軌,像伸向大地的
兩條筋骨,我正在走向大地的深處
前面是河流,還有峽谷
我一直朝前走,獨自一個人
沿著鐵路,拒絕火車切肉機一樣的節(jié)奏
盡管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一種力量
能讓所有的人,都選擇同一個方向
但我會向迎面而來的火車,吐一口吐沫
我只需要前面的藍天上,有一只
屬于我的飛鳥,我甚至還可以蹲下來
看一只螞蚱飛躍鐵軌
明天要到達的,希望是一個
剛剛睡醒的小站,有木制的班房
和一盞燈,我可以喘幾口粗氣
落日一樣停下來
沒有人上車,只有一個人下車
[劉恩波賞評]喜歡《沿著鐵路往前走》,這里面有開闊的詩意,有執(zhí)拗的探求,有具象化的掃描、勾勒和聚焦。它是在風情風景里面寫人的狀態(tài),人跟鐵軌,人跟大地,人跟藍天,人跟小站等等物象,構成了奇妙的精神連帶感和依托感。這詩里面有一種罕見的加速度,屬于意象的疊加,也屬于節(jié)奏的快速推進,像電影鏡頭一樣組合成繽紛多彩的視覺意象蒙太奇。
作者的詩性感覺很好,從詞語搭配組合到意象意境的架構,顯示了他的老練、洞達和心態(tài)上的從容節(jié)制,就像嫻熟地駕駛一輛車,什么時候踩油門,什么時候剎車,都有備而來,無微不至。
一首優(yōu)秀的詩,能蓄積光芒、儲存能量,也能豐富情感,豐富生命狀態(tài)。
《沿著鐵路往前走》是一首能引發(fā)讀者活躍聯(lián)想的詩。行走,朝著邊界,也朝著希望。我們在凡·高的畫里,在文德斯的某些電影中,都會找到這種精神獲取方向感的沖動與快慰。
馬云飛的詩,恰切地將感覺和理智、抒情和敘述、形象和表達,融匯成完整復合的生命體,引領著讀者往詩的腹地一步一步靠近。
目睹一排海浪消失
其實就是目睹另一排海浪
緊隨而來
一些海鷗正從礁石里飛出
與另一些從浪花里飛出的海鷗
在天空相遇
那些沒有翅膀的三葉蟲
已在石頭里停留了數(shù)億年
坐在岸邊
布滿皺紋的礁石
像一群被浪花捆住手腳的逃亡者
同樣用了數(shù)億年的時間
看著那座島嶼
仍在反復試探大海的深淺
一片片浪花在沙灘上
不斷劃定與大海的邊界
又不斷校正
慢慢爬在礁石的貝殼
并沒有離開的意思
它們要以嵌入的方式
和石頭一起
參與修改億萬年后的地貌
而這樣漫長的時間
只不過是海鷗們
一次起飛和降落的時間
它們還在盤旋著
好像并不急于
從我們的目光里飛出去
[劉恩波賞評]在快節(jié)奏時代,讀一首“慢”詩。我的目光也不急于從這詩歌的每一行離開。季士君的《海邊的時間》是一首小詩,寫的卻是海之大,滄海桑田的變遷,容量浩瀚。但是由于借助了具體具象的微觀,做到以細節(jié)燭照整體,以滴水映射整個時空,這就造成了詩意的款款流動,并不給人生硬牽強和造作的觀感。
海的主題和意象,在中外詩歌歷史上屢見不鮮。季士君寫海,著重于從自然風物、歷史演化還有個人體驗的綜合視角切入。該詩寫得有板有眼,層層推進,密集輾轉的心理交接獲得了起承轉合的情緒交替展現(xiàn)。
從風格上看,季詩淡定、從容、沉穩(wěn)、內省,富有音樂性,兼具畫面感。讀這樣的詩,讓人內心陡然生出一份安靜。仿佛歲月凝固在浪花的起落之間,一瞬成為永遠。
我去看她。不,準確地說
是我去探望她。她
開始不說
漸漸地
說了。九十五歲,沒說自己的名字,只說某
某的遺孀
是,某某
一段時間,大紅大紫
市民都知道他。她說他短命
人很好,也很忙。她
說她不出門
不曬太陽
所以九十多歲了,皮膚依然白。她一個人
過六十年
喝口水
她
瞇起眼睛,暫時陶醉的樣子。她不認識我,白內障也
看不清楚我是誰,但
她對我
瞇起眼睛。
[劉恩波賞評]田力的口語詩以前讀過,有他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口語詩泛濫,但寫得好的自會沉淀下來,變成詩歌歷史的一層沉積巖。
這首《一段香》命題立意就很討巧,但并不花哨。寫一個老太太,寫得質樸無華、深沉力道,讀到深處,讓人仿佛觸摸到滾燙的淚光。
作者沉穩(wěn)敘事,其實骨子里含著抒情,是冷抒情。
有的詩高大上,離人遠。《一段香》抄的是詩歌的近道,活潑的口語,親切的腔兒,如嘮嗑,如話家常。帶著黏糊勁兒的田力的詩歌,像是剛剛出籠的鍋貼,充滿了生活的質感和原色原味。
這種日常紀實體的作品,從大范疇上說,屬于帶有個人體味的新寫實主義傾向,注重在細節(jié)、局部和肌理內,探視挖掘人生冷靜的刻度,描摹世態(tài)人情,滲透著時態(tài)感、立體感和膠著感。通常的難處在于剪裁,田力卻善于此道,所以他的作品讀起來總是有一種跟著作者置身于現(xiàn)場的感覺。這詩雖說不長,但是那個老人家的形象已經(jīng)鮮活地躍然紙上,由此可見,一個詩人處理生活素材時別具只眼是多么重要!
多么像一片濃蔭
向上
遮住了一片藍天
藍天上的
幾片云
正當晌午
池塘,先是
睡進了一片池水里
然后,就淹沒了
一片時間的倒影
一只蜻蜓點了點水
池塘的睡眠動了動
驚散了
我內心深處的
一點風聲
面對池塘
就像,面對我自己
成為自己的濃蔭
我發(fā)現(xiàn),我的靈魂
已無法在自己的靈魂中
享受那一份
屬于自己的孤獨
[劉恩波賞評]在不事張揚和不動聲色的生命旋律里,找到自己的會心發(fā)現(xiàn),這是屬于賈桐樹的風格。細膩的鋪排,形象感十足的勾勒點染,加之口語和書面語錯落交織的雜糅融匯,構成了詩的風骨和氣象。
《正午的池塘》就像莫奈畫風里的精心構圖,將個人印記烘托于大自然的內在節(jié)律之中,有氣氛渲染,有色調勾描,與此同時也有屬于東方禪意里的一點兒簡凈歸真的意圖。
王國維曾經(jīng)區(qū)分過“有我之詩”和“無我之詩”。桐樹的這首屬于前者,但是,在思維路線上又在有意識地向后者靠攏。在可說和不可說之間,有一片屬于詩的空間或者空白。或者像魯·布拉卡所言,沉默應該在詩歌中處處出現(xiàn)。
通讀該詩,我以為沉默的享受也同樣屬于桐樹。好詩就是在不經(jīng)意的敘述里抵達了我們內心的靜謐之處。
這是金黃的蠕動,
田野,山巒,江邊大道兩側的銀杏,
閃耀的獸。細微處的冥想
無窮過程的占有中,樹上綠葉黃了,落在流
水之上。
某種枯萎我曾相識。山坡上,摘蘋果的女孩
紅蘋果的臉,是我的原素。
我的注視是荒涼的。
她像是一種春天的炫耀,但在成熟中
被毀。這風霜的款待,
它是生命的戲劇,自身就是果
穿過所有的青澀,
直到成為骨架上的光,
成為土,
被大地含納。
[劉恩波賞評]宮白云的詩,有著豐盈的生命感性,有著飽滿的骨肉里的汁液,像樹上結的果實那樣蓬勃動人?!靶撵`在野地里流浪”,我一直憧憬著能讀到這樣越軌的一反常規(guī)的恣肆奔放的作品,那么,《秋日深》確實有點兒個中況味。
“金黃的蠕動”“閃耀的獸”“骨架上的光”……在詩中,一系列騰躍著生命緊張感又富有靈性張力的物象,幾乎占據(jù)了整個精神腹地的中心及其邊緣,以密不透風的綽約之美,焊接承載了物性和人性博大的生命光輝。
古語云:“充實而有光輝謂之美?!蹦恰俺蔀橥?被大地含納”的靈魂靈性,不就是美而可塑的詩性嗎?
《秋日深》像悠遠抒懷的內心詠嘆調,它歌唱著、吟哦著、含蘊著,一首既華麗又素樸的歌謠,讀過之后,還會在我們內心深處久久回蕩共鳴。
他們同我一樣,我對面的
前邊的,后邊的
在大雪中
山里彎曲的公路上
幾乎耐下所有的
我們的耐心
——這多么好。距目的地我們
只遲到幾天
幾小時、幾個浮躁的瞬間
就將自己無意中抻長一截
就是這一小截,讓我們
后來想想
想樂,而慚愧得發(fā)不出聲
[劉恩波賞評]詩有盡而意無窮,讀大梁的這首作品,一下子想到這句話?!断霕?,而慚愧得發(fā)不出聲》,寫的是什么內容,其細節(jié)背后的指向,好像并不直接具體,這就獲得了認知和審美上的模糊性。
詩歌貴在暗示、隱晦、縮略,至少在某些追求中如此。
大梁的探索,是用明白如話的語言觸摸那只可意味不可言傳的東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笨ǚ蚩ǖ摹冻潜ぁ肪烤箤懥耸裁?,直到今天還眾說紛紜。
大梁的詩,有動感、飄忽的意緒,還有閃爍其詞的冷靜的幽默。
其實,我們的每一次寫作都是發(fā)現(xiàn)一個從前不夠了解或者理解的自己。像村上春樹所說,所有的人都只活了一半兒,那另一半至今尚未活過。
大概,詩歌的永遠不老的情結也正在于寫作者的每一次沖動都會變成嘗試,是新的歷練與更新。
如此說來,大梁在他的詩里,同樣呈現(xiàn)了一種向著詩性陌生地帶探索的意愿和自信?!跋霕?,而慚愧得發(fā)不出聲”即為他個人情緒的佐證。
樹讓出一個座位
鞋讓出一條道路
相見讓出懷念
先把東風用完
再交出手里西風
風里的哭聲
時間空出一半
一半是春山的空
另一半是回來的小徑
細浪一樣地活著
因為很多雨會從眼眶里回來
[劉恩波賞評]作為詩歌修行者,王愛民的創(chuàng)作不同凡響,值得關注。他持久而不斷超越的寫作,漸漸裸露出詩歌生命的原色。
《先把東風用完》寫得既古典又現(xiàn)代,既靈動又鮮活,既內質充沛又骨骼停勻。
方塊字,我們得珍惜著使用。漢語之美,我們得稀罕著借鑒。這是我讀王愛民作品的感嘆和感言。
曾經(jīng)對“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的意境深深喜歡和敬畏。劉墉的優(yōu)雅和戲謔躍然紙面。那么愛民的探索,其實也等于是在一個日益浮躁的年代,重拾古典的清風明月,再用自己的個性精神為現(xiàn)代詩歌助力還魂。
讓出座位的樹,讓出道路的鞋,讓出懷念的相見,連接著空出一半的時間,“一半是春山的空/? 另一半是回來的小徑”,這樣的口吻和語調,洞悉了某種深層次的生命關懷,有著喻世警世醒世的疏導功能。
我們都走得太急了,只有詩人還有一番閑情逸致,等一等自己的心!
就是在和房東吵架之后
從他家藍色的玻璃后面
我頓生了這個念頭
我想牽著女友的手
沿著筆直的鐵軌,向西
到一個叫喀布爾的地方
去看一次煙火
在鐵軌上
我就當火車頭
女友當車廂
我們在茫茫的草原上穿行
我以為我們腳下長了輪子
[劉恩波賞評]讀《花火》,很意外,為其想象力的飄逸、詩性和陌生化而產生出一絲好感。看過北野武的經(jīng)典電影《花火》,那花火,是死亡的隱喻和象征,不同于此花火的別致生活化的意境。人有了困境,才有了超越,在想象力的享受和創(chuàng)造中超脫精神的窘困和狼狽。
與房東吵架是因由,是誘發(fā)心理幻覺的起點。借著這因由和起點,寫作者獲得了和女朋友共同奔赴喀布爾的眩暈般的夢想,就為了看一次煙火。
詩好在邏輯,也好在妙喻——一個當火車頭,一個當車廂,兩個人腳下長了輪子,穿行在茫茫草原。這里的好,是想象和感覺的雙重解放賦予的奇妙之感。
木樺的詩簡單、直接、爽快,不玩理念,當下即是。
也許詩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沒有活過的生命狀態(tài)的憧憬與展示。這是那種帶有理想主義傾向的作品內在本質的饋贈。
現(xiàn)在我們讀木樺,等于找到了生命超越的另一通道與出口,它令人神往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