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阿力亞·買吐松
(和田地區(qū)人民醫(yī)院 超聲科,新疆 和田 848000)
女性在妊娠、分娩階段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極易出現極低體質量兒(出生體質量低于1500g)、顱腦畸形、早產兒等異常情況,嚴重影響我國出生人口素質。而隨著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在臨床的不斷發(fā)展,新生兒危重癥疾病得到顯著的改善[1]。其中新生兒顱腦疾病為常見危重癥疾病類型,包含腦實質出血、脈絡叢囊腫、缺氧缺血性腦病等,如果治療不及時,極易引起病情惡化,危及患兒生命安全或造成嚴重后果。因此需尋求一種安全、有效的診斷手段,準確診斷疾病判定患兒病情進展,同時幫助醫(yī)師評估療效及判斷預后。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一種安全、無創(chuàng)的檢查手段,可以對局部組織病灶大小、位置、與周邊組織結構關系等信息有效反映,且具有重復性好、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故在臨床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2]。本次研究以存在顱腦疾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兒200例為樣本對象,評估床旁急診超聲檢查的診斷價值,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時段內存在顱腦疾病高危因素的新生兒200例,其中男女比108:92;足月分娩者69例、早產兒131例;日齡1-9d,平均日齡(4.35±0.48)歲。納入對象均為新生兒,患兒家長及監(jiān)護人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曉,并取得配合。
1.2 方法。床旁急診超聲檢查:選擇SIUI-Apogee 1T超聲診斷儀,設置凸陣低頻探頭頻率為3.5 MHz~5.0 MHz,使患兒取平臥體位,保持安靜狀態(tài),頭部處于正位并充分暴露,探頭前端涂抹耦合劑,經過顳窗、前鹵窗進行多角度掃描矢狀面、正中矢狀面、冠狀面,并對觀察患兒腦外間隙、側腦室、脈絡膜叢、腦實質等詳細測量記錄,利用彩色多普勒功能對大腦動脈、前動脈進行檢測,并測定大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核磁共振檢查:選擇使用CE 1.5T Explorer機,使用8通道頭顱與專用神經血管線圈,行常規(guī)檢查,頭顱橫斷面、矢狀面。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種檢查方式診斷結果,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聲圖像表現。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 SPSS 24.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結果。床旁急診超聲檢查對顱內出血Ⅰ級、脈絡叢囊腫、室管膜下囊腫診斷檢出率高于核磁共振檢出率,硬腦膜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低于核磁共振(P<0.05),對顱內出血Ⅱ級-Ⅳ級、腦實質出血的診斷兩種檢查方式檢出率無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床旁急診超聲檢查、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對比[n(%)]
2.2 超聲圖像表現。顱內出血:顱內出血Ⅰ級也稱為局限性發(fā)生層出血,病灶小,局限性出血,多發(fā)生在尾狀核頭區(qū),表現為混合回聲或高回聲光圈;Ⅱ級病灶形態(tài)不規(guī)則,脈絡叢有所增寬,側腦室回聲增強,內部回聲均勻,存在異常回聲團;Ⅲ級腦室擴張、側腦室有異?;芈晥F;Ⅳ級可見顱內出血,并伴有腦室內出血梗死病灶。腦實質出血:比較少見,顯示腦實質內部有強回聲,形態(tài)不規(guī)則,出血量大,致腦中線偏移,在血塊吸收后,可見無回聲空洞。脈絡從囊腫:對應區(qū)域有單個或多個回聲區(qū),邊界較為清晰,外壁不厚,存在多回聲區(qū)的患者呈珠串樣變化。缺氧缺血性腦病:主要因宮內窘迫或產后窘迫造成,經超聲檢查,可見腦室受壓變窄,腦室結構模糊,存在彌漫性增強回聲。輕、中度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大腦動脈血流頻譜變化不明顯,重度患兒血流頻譜呈低矮的“單峰”狀,舒張期未發(fā)現血流信號,RI低于0.55,高于0.80。室管膜下囊腫:存在一個或多個無回聲區(qū),外壁較薄,存在清晰邊界。硬腦膜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見明顯腦組織擴張或顱骨間隙增大,未發(fā)現任何回聲,大量出血一側腦組織推移致腦中線偏移;蛛網膜下腔出血存在增寬或增強回聲,大量出血存在一側腦組織推移致腦中線偏移。
伴隨臨床醫(yī)療技術的逐步完善及發(fā)展,顱腦超聲等先進醫(yī)療技術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目前在新生兒疾病診療中超聲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醫(yī)學檢查技術,尤其在新生兒顱腦疾病中凸顯出明顯的優(yōu)勢[3]。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床旁彩色多普勒超聲不僅可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可靠、清晰的影像學圖像,同時有助于臨床醫(yī)師及時發(fā)現并判斷潛在疾病風險,從而實現疾病早期治療、進一步提高患兒預后的目的。有研究顯示,鹵門未閉合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彩色多普勒超生可取得顯著效果,將新生兒鹵門作為疾病窺測窗口,通過對鹵門外觀、閉合情況的觀察,從而對患兒身體狀況給予初步判斷,同時新生兒鹵門未閉、顱腦組織等一系列生理特性,也為超聲診斷檢查提供了有利條件[4]。
在新生兒顱腦疾病檢查中通過超聲可對患兒顱腦局部病灶大小、具體位置、臨近組織結構關系、內部血流情況等進行準確、清晰反映,進而為臨床診療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指導[5]。因新生兒鹵門多數未關閉,顱腦超聲可通過觀察患兒鹵門對顱內疾病進行判斷,全面了解患兒身體情況。床旁顱腦超聲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發(fā)現新生兒顱腦病變,如新生兒顱內出血、室管膜下囊腫等,同時可對病變治療效果、吸收情況等進行動態(tài)實時觀察及監(jiān)測,故可作為新生兒顱腦疾病篩查的首選影像學手段[6-7]。本次研究結果:床旁急診超聲檢查對顱內出血Ⅰ級、脈絡叢囊腫、室管膜下囊腫診斷檢出率高于核磁共振檢出率,硬腦膜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檢出率低于核磁共振(P<0.05),對顱內出血Ⅱ級-Ⅳ級、腦實質出血的診斷兩種檢查方式檢出率(P>0.05)。提示: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床旁超聲檢查具有明顯優(yōu)勢,首先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可為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等疾病的診斷及判定提供評估數據;其次床旁急診超聲具有安全性高、無創(chuàng)傷、無輻射等特點,如此可有效規(guī)避床旁X線檢查對患兒造成的輻射損傷;再者床旁急診超聲具有重復性好的特點,可以動態(tài)觀察并反饋患兒疾病變化情況及復查結果,進而為臨床后期診療工作開展提供有效指導;最后床旁急診超聲與其他實驗室檢查等診療活動互不干涉,可以同步進行快速診斷,如此保證臨床急診救治的有效性[8]。
進年來,隨著臨床介入超聲的不斷應用及發(fā)展,彩色多普勒床旁超聲被廣泛應用于引導穿刺技術,例如心包積液置管引流超聲引導、腹腔穿刺抽液、檢查等。床旁超聲的應用可有效改善患兒癥狀,同時能夠將穿刺液帶入實驗室開展進一步檢查,以便于明確性質診斷[9]。此外床旁彩色多普勒超聲方便快捷、經濟性高,患者容易接受,不僅可用于新生兒顱腦疾病檢查、監(jiān)測、治療中,同時適用于后期隨訪工作。通過本次研究可發(fā)現,床旁超聲檢查相比核磁共振,在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腦膜出血診斷中敏感性相對較低,故在臨床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患兒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其他輔助檢查方法,進一步快速準確診斷,降低漏診、誤診風險。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顱腦疾病診斷中床旁急診超聲診斷價值顯著,可為疾病診斷治療、預后評估提供有效參考,故可作為首選影像學檢查手段。